吴阳春 段丽平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息肉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于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息肉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5例,其中A组行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术,B组行宫腔镜直视下以环状电极电切息肉基底部,C组术式同B组,术后辅以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异常出血例数、术后月经情况及随访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首诊时均经记录年龄及病程时长等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月经量、息肉数目及宫腔深度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9.9±1.2)min,术中出血量(33.8±2.4)mL,平均住院时间为(7.4±1.1)d;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明显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密切关注所有患者病情,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阴道异常出血3例,发生术后闭经4例,术后月经减少8例。环切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1例,发生术后闭经2例,术后月经减少4例。辅以用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0例,发生术后闭经1例,术后月经减少1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而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进行B超检查,结果显示三组复发人数分别为14例、2例和1例,刮匙定点刮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宫腔镜下环状电极环切术及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优于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术。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刮除术;环切术
[中图分类号]R713.4 [文献标志码]A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妇科常见的良性增殖性疾病之一,国外有研究表明,35岁以上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高达23%。该病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子宫间质组成的蒂突向宫腔形成,为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而成。其病因目前不甚明了,可能为遗传和个人生活习惯共同所致。其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周期或量的改变,此外,子宫内膜息肉还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因症状不突出,在妇科健康体检中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依据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目前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具体术式分为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术和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术。本文即利用我院病例资料,探讨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实用性,为患者临床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于我院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就诊的已经临床确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65例,年龄区间为22~43岁,平均为(29.1±3.1)岁。将患者依入院时间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妇科内镜学》的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病理诊断符合《妇产科病理学》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加或经期延长。宫颈细胞学检查及各项妇科检查均正常,并排除其它妇科并发症。术前3个月内无使用激素类药物经历。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急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肾功能损伤、甲状腺疾病、失眠及精神障碍疾病等的患者。本研究开始前与所有纳入对象进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并取得相关伦理部门的同意证明。
1.2 诊断标准
本研究所有患者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均综合患者临床症状,子宫B超及病理活检。临床症状:有子宫异常出血,包括月经量过多、月经持续时间过长、子宫不规则出血等;子宫B超示子宫内不规则回声;宫腔镜取活检送病理排除恶性病变。综合考虑上述患者症状、临床检查及相关病理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1.3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均行子宫全面检查,并排除其他影响手术的疾病。手术时机为月经结束后4~8d内,于术前12h行宫颈扩张,放置扩张棒。手术前进行膨宫,介质选择5%葡萄糖液,压力设置为90~100mmHg。电极设置电切100W,电凝55W。A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刮匙定点刮除子宫息肉术式,直视下先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及数目后选用适宜型号的刮匙搔刮并取出息肉,最后行宫腔负压吸引确保宫腔完全刮净。B组患者行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术,同样术前宫腔镜确定息肉位置、大小及数目,然后以环状电极电切息肉基底部,然后行宫腔负压吸引并确保宫腔刮净。C组息肉切除方式同B组,在术后以安宫黄体酮4mg,2次/d,口服2个月。
1.4 监测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阴道异常出血例数,经量减少例数,术后闭经例数,随访复发率。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三组患者首诊时均经记录年龄及病程时长等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月经量、息肉数目及宫腔深度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9.9±1.2)min,术中出血量(33.8±2.4)mL,平均住院时间为(7.4±1.1)d;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明显较长(P<0.05)。见表2。
2.3 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术后密切关注所有患者病情,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阴道异常出血3例,发生术后闭经4例,术后月经减少8例。环切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1例,发生术后闭经2例,术后月经减少4例。辅以用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0例,发生术后闭经1例,术后月经减少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而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三组患者随访复发情况
所有病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进行B超检查,结果显示三组复发人数分别为14例、2例和1例,刮匙定点刮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ip,EMP)是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和间质的局限增生,并向宫腔内突起,究其病因,可能与妇科炎症疾病、相关内分泌疾病及引起雌激素增高的相关性疾病有关。子宫内膜息肉多为单发,占所有病例90%以上,也可多发,若未及时诊治,轻则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出血,重者可能导致不孕。子宫内膜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亦有恶变的可能,因此,目前该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有宫腔镜刮匙定位刮除息肉术和宫腔镜下环状电极电切息肉基底术等。
安宫黄体酮为一类补充孕激素药,目前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密切相关,针对过高的雌激素状态,采用补充孕激素来预防其复发在学术上仍有争议。安宫黄体酮主要作用为抑制雌激素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增生,从而可以缓解异常出血或月经过多的症状。本研究中术后口服安宫黄体酮组与非口服药物组相比,疾病复发率并未得到太大改善,这可能与用药途径有关,口服药物在子宫的浓度较低。
三组患者首诊时均经记录年龄及病程时长等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月经量、息肉数目及宫腔深度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9.9±1.2)min,术中出血量(33.8±2.4)mL,平均住院时间为(7.4±1.1)d;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明显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密切关注所有患者病情,刮匙定点刮除术组患者阴道异常出血3例,发生术后闭经4例,术后月经减少8例。环切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1例,发生术后闭经2例,术后月经减少4例。辅以用药组患者发生阴道异常出血0例,发生术后闭经1例,术后月经减少1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而B、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进行B超检查,结果显示三组复发人数分别为14例,2例和1例,刮匙定点刮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环状电极环切术及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高安全性,高成功率及低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收稿日期:201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