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2016-09-13 00:56陈予朋
河南畜牧兽医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断奶日龄仔猪

陈予朋

(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滑县 456400)

仔猪腹泻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陈予朋

(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滑县 456400)

1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1.1非传染性腹泻

1.1.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研究表明,仔猪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h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形成肠道微生态系统。通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优势有助于健康,因其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从而降低有害菌的浓度、减少毒素产生,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系统紊乱与腹泻。由于仔猪胃酸分泌很少,哺乳期间胃的酸性环境主要靠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一旦断奶,乳糖来源终止,乳酸含量下降,胃内pH升高,乳酸菌就会减少,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会逐渐占优势,胃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腹泻的发生。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消化酶的水平。资料表明,断奶后1 w,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消化不良而腹泻。1.1.2日粮抗原过敏

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腹泻。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 d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下,1 w左右症状得以缓解。如果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会加剧腹泻病程。

1.1.3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

1.1.4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

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适应性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最佳湿度为60%~70%。若防寒,通风措施不到位,空气污浊,湿度大时都会引起仔猪的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会导致腹泻。

1.2传染病腹泻

1.2.1病毒性腹泻

1.2.1.1传染性肠胃炎该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特别在寒冷季节,能迅速传播。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猪几乎没有死亡。康复猪带毒可达10 w甚至100 d,在不良环境下重新排毒而导致病的传播。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份。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该病流行有3种形式:流行性多见于新疫区;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疫区;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疫区。由于母猪具有免疫力,其初乳中的免疫抗体可为哺乳提供保护力,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在断奶后又成易感猪。该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病猪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脱水,体质量迅速减轻,日龄越小越严重,病死率越高。

1.2.1.2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小猪易患此病,哺乳仔猪死亡率达50%~100%。其特征为呕吐,腹泻。病毒存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在寒冷的季节里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1.2.1.3冠状病毒感染病毒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在人和家畜之间可能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下发病率高。病毒经口进入机体能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顺利到达小肠,经胰蛋白酶激活而感染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在其中增殖并使之发生变性、溶解或脱落,绒毛遂缩短变宽。隐窝细胞未及分化成熟就移向感染发病的绒毛上皮,并取代其位置,于是发生吸收不良。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有大肠埃氏菌混合感染更严重。

1.2.1.4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是多种幼龄动物(包括仔猪、牛犊、羊羔,驹、犬及家禽在内)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轮状病毒是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约占10%~15%。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都对各自的幼龄动物呈现明显的致病性,一旦发病后可能每年连续发生,病畜和隐性带毒者是该病的传染源。仔猪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以腹泻、厌食、呕吐、脱水为特征,一旦暴发就可能连年发生。我国轮状病毒流行的特点是混合感染,由于饲养环境较差,人们往往认为这一时期仔猪腹泻是大肠埃希菌引发,其实轮状病毒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1.2.1.5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致病力极强。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1年。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配料等发生感染。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可经胎盘侵害胎儿,泌乳母猪感染该病的1 w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可持续3~5 d,此时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该病。发病猪主要在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早日龄是4日龄。2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感染病死率可达100%,随日龄增加,症状减轻,病死率逐渐降低。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1℃,拉稀、呕吐、流涎、精神沉郁,全身发抖,步态不稳。有时转圈、四肢痉挛及抽搐,头触地或抵墙,继而退行倒地四肢划动,角弓反张,最后麻痹死亡;病程多为1~3 d。

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仔猪的腹泻。

1.2.2细菌性腹泻

1.2.2.1猪痢疾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发生,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该病最初在猪群中呈散发性,发病急,继而同群猪陆续发病,病情严重的发生死亡,病愈的猪生长也很缓慢。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观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黏液。随病程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黄色。发生该病的原因是一些养殖户观念陈旧,认为猪不怕脏,舍内不经常打扫,更谈不上消毒。

1.2.2.2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猪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糨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仔猪。3日龄以内的猪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达100%。该病的特点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该病在滑县农村散养户中尤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观念,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例如,母猪在产仔后,羊水、恶露污染的垫草必须等仔猪满月后才能清除,这样就给大肠杆菌形成了良好的培养基,导致仔猪发生黄痢和白痢。

1.2.2.3仔猪白痢该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形状黏腻。病猪表现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呼吸次数增加,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 d,长的1 w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多数病例有反复,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1.2.2.4仔猪副伤寒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因为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疫苗均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调查中发现,一些专业户将疫苗稀释后拌在一大盆饲料内,让一群仔猪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猪发病。还有的将疫苗用温热水稀释,使疫苗在使用前即失去活性,引起大批仔猪发病。

1.2.2.5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尔发生2~4周龄以下的仔猪。0~3日龄发病率71.1%,4~7日龄为10.5%,第2周为13.2%,第3周为5.3%。死亡率20%~70%。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该病在滑县较偏远的地方,怀孕母猪以散养和放牧方式为主的猪群中发生。

1.2.3寄生虫性腹泻

1.2.3.1猪球虫病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常有球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缓,时有死亡。

1.2.3.2线虫病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黏液性或血性下痢。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都有发生。

2 仔猪腹泻的鉴别诊断

2.1从流行病学方面来鉴别

仔猪从出生到5日龄,尤其在3日龄之内容易发生仔猪黄痢或红痢,分别由大肠杆菌及C型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引起,流行没有季节性,头胎母猪所产仔猪易发生黄痢。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在10日龄到20日龄之间的哺乳仔猪易发生白痢,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猪舍潮湿、寒冷及饲料单一的条件下容易诱发。

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病主要为仔猪副伤寒,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猪的密螺旋体感染主要发生在断奶后,架子猪多发,发病率为90%左右,死亡率可达30%。

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无年龄之分,但发病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如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一般为10月底到来年2月份,夏季则少见。哺乳仔猪患此两病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2.2从临床症状方面来鉴别

首先要对腹泻内容物的性状及颜色进行鉴别。仔猪发生白痢时,其排泄物为乳白色、灰黄色或浅黄色的糊状且较为黏稠的粪便。发生黑痢的仔猪则表现黏液性血样下痢,呈灰褐色水样。当粪便为粉红色或棕色,内含灰色坏死性碎片时,则为红痢的表现。在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病中,其排泄物一般为黄色、黄绿色水样物质。其次,根据体温变化来鉴别。在所有的仔猪腹泻病中,肠型猪瘟及仔猪副伤寒均会出现体温升高现象,在患其他类型的腹泻时,体温变化不明显。此外,一些腹泻病也伴发其他特征性的症状,如发生仔猪副伤寒时,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肠型猪瘟则表现寒战、喜钻垫草及神经症状(痉挛、感觉过敏等)。由病毒引起的腹泻时,常呈喷射状腹泻,且脱水非常迅速。

2.3从剖检变化方面来鉴别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盲肠、结肠、回肠黏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剥开后为不规则纽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几乎所有大的脏器(心、肝、脾、肾等)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2.4血清学鉴别诊断

血清学诊断的内容主要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检测,检测方法有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法、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等。在一般基层单位还没有这些设施,因而使其应用推广受到限制。对大型养猪场而言,要真正根除仔猪腹泻病的发生,还得投入精力弄清病因,而传染性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血清学分析。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时,应借助研究动物疾病的大学或研究所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3 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3.1预防

3.1.1疫苗接种

为了控制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接种。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怀孕母猪产前30d 及15d各接种1次;母猪产前45d及15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2ml/头。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还要根据仔猪体内实际抗体水平,在仔猪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ml/头;仔猪出生后25日龄口服副伤寒菌苗。另外,各场根据实际情况,可制自家苗,调整免疫计划。

3.1.2补酸化剂

因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胃的pH上升,直接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不利于胃蛋白酶原的激活,既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又使原先存在肠道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乘机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腹泻发生。因此,应用酸化剂,保持胃内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又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这对控制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1.3补酶制剂

因断奶仔猪内源酶分泌不足,适当添加外源酶有助于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所以使用酶制剂可弥补断奶仔猪体内消化酶的不足,提高消化率,提高断奶仔猪的增重,并减少营养性腹泻,典型的酶制剂有植酸酶。拌料投喂益生菌类药物或中草药粉剂,也可以增强消化功能,防止发生腹泻,常用的有乳酸菌、双歧杆菌制剂等。

3.1.4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免疫力

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VE在保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报道,高出NRC规定需要量6~20倍水平的VE可提高猪免疫力、消化酶活力。添加高剂量铜(250 mg/kg),可增强仔猪免疫机能,即加强吞噬细胞和抗体等防御能力的作用。采用牛初乳及其中的免疫球蛋白饲养仔猪,可提高免疫力和成活率。

3.1.5补铁

根据仔猪在3~4周龄时易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生理特点,提前给初生仔猪补充外源性铁元素可有效防止仔猪贫血性腹泻的发生。一般在仔猪出生后3d内就应补铁,每头注射铁剂180mg。在补铁同时每头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1ml,既可解除动物对铁的敏感,又可发挥硒在机体中的有益作用。

3.1.6提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断奶仔猪越易发生营养性腹泻。但是单纯降低饲料中的蛋白水平势必影响增重。国外采用提高赖氨酸水平、降低粗蛋白的做法,既可减轻断奶仔猪的消化负担,有利于增重,又可预防和减轻断奶仔猪的腹泻。

3.1.7合理加工处理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需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才能饲喂断奶仔猪。如膨化,不但可去除植物性蛋白的抗原性,而且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对防治断奶仔猪腹泻十分有益。

3.1.8添加高水平氧化锌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高水平氧化锌对预防仔猪腹泻有显著效果,而且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主要是锌可以促进舌黏膜味蕾细胞迅速再生,调节食欲,抑制肠道某些有害细菌的生长和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从而促进仔猪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消化率,抑制腹泻的发生。

3.1.9减少应激

首先要做到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可使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移母留仔。在断奶前1~5 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影响。断奶最后2 d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3~5 d,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断奶后还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少喂勤添,逐步换料。断奶后1~3 d应限食。第1天为正常采食量的1/3,第2天为2/3,第3天为3/4,少喂勤添,3d后自由采食。仔猪断奶后第1周仍喂乳猪料,第2周喂2/3乳猪料、1/3仔猪料,第3周喂1/3的乳猪料、2/3断奶仔猪料,最后全喂断奶仔猪料。

3.1.10加强环境控制

保持舍内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夏季要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冬季要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0℃,湿度保持在60%~80%。断奶前后提供较高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防止腹泻的发生。

定期消毒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仔猪刚断奶,免疫系统低下且未完善,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如果猪舍未严格消毒,卫生状况差,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这就为腹泻埋下了祸根。仔猪舍在进猪前5~7 d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猪舍在饲养仔猪期间,每周带猪消毒1次,使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

3.2治疗

断奶仔猪腹泻的治疗原则:一抗病原消炎,二补液,三整肠健胃,四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S828文献标识码:B

1004-5090(2016)07-0020-04

2016-06-03)

猜你喜欢
断奶日龄仔猪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