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苓,雷 沪,胡 娜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探析*
王宇苓,雷沪,胡娜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要素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是实现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现代学徒制”代表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导模式,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剖析“现代学徒制”内涵、特征、价值,力求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及社会各个方面达成践行“现代学徒制”的高度共识,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传统师徒制;产教融合;技能型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推行“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因此,需要学校、产业、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充分领会“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价值,达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和认同,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现代学徒制”在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中的作用,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传统师徒制”是一种古老的技能传授模式,以师傅 “口传手授”,师徒间一对一“传、帮、带”为主要特征。由于师傅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个体差异,造成培养的人才数量少、成本高及技能规范性不足等缺陷,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将教育与职业相结合,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模式,但也存在技能操作训练不足,难以形成职业能力,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师徒制”的创新发展,融合了“传统师徒制”技能培训与学校职业教育两种模式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着显著革新(表1)。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是“招生招工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就学就业一体化”,形成职业教育的双主体模式。校企双方联合招生,招生对象可以是应届毕业生、企业员工、农民工等有职业培训需求的所有人员。在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和社会各方的参与帮助下,校企双方共建“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平台,实行“工学交替”的弹性教学制,双导师联合传授,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校企双方共建教学运行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畴,使其所学知识、掌握的技能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取得双证书,“就学即就业”。
表1 “现代学徒制”特征比较分析
1983年,瑞士巴塞尔社会政治学协会首次提出将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新型学徒制模式,要求从小学二年级开设各种手工课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全民对职业教育非常认同和重视。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约有70%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职业院校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同时,各行各业的工艺培训技术标准较为完备,国家有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技能水平不达标不允许上岗。成功的职业教育助力瑞士连续荣登全球国家竞争力排名第一。
2008年,英国白皮书《世界一流的学徒制:为所有人释放才能、开发技能》,宣示将政府辅助资金、私营公司投资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参与,形成英国技能发展战略的核心,让“现代学徒制”成为英格兰16岁以上青年的主流选择。现代学徒制的成功运行,使英国社会经济获益非浅。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研究了知识迁移的微观过程,提出“SECI知识转化理论模型”,将知识转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为日本开展“现代学徒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成为施行“现代学徒制”的典范,其《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目标和各方责任。学生双重身份,与企业签约当“学徒”,企业向学生提供生活津贴及社会保险。在职业院校免交学费做“学生”,三分之二课程在企业培训中心、生产车间、跨企业培训中心完成,三分之一课程由职业院校教师授课。学生通过各级各类考试后,获得相应证书,就业上岗。“双元制”模式凸出学生的能力目标,将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的工程师。由此,确立了当今德国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紧随德国,欧洲诸国职业教育纷纷研究和效仿“双元制”。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也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实践。
总结国外“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和前沿理论,其核心特征可归纳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设计,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参与机制,以企业为主培养人才的工学结合模式,以双重身份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组织,统一规范的培训技术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融通等等。这些 “现代学徒制”的成功范例,为我国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国家人才开发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建国初期,我国进行了“现代学徒制”式的文化大普及,全国各地举办各类夜校,“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开展全民扫盲,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后,许多地方行业、企业承办技工学校,施行“半工半读”“轮流上课和下厂”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四百多万技能型学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成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这些都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行“现代学徒制”,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职业教育要助力生产力发展,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变革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提倡“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从制度层面支持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合作育人。校企双方各专所长、优势互补,企业提供先进设备、实习场所、技术专家、行业前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作用。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工艺技术问题,协助企业技术研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同时,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为职业教育造就一支职教特色显著、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分析工作岗位需求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开发能体现行业科技水平的教材,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做实企业长远发展的后劲。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打通和拓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通道,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实行“先上学、后就业”的模式,若中学生、高中生毕业后直接工作,就少有机会进入职业院校培训,这种职业教育已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变化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边工作边学习,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进修深造。“现代学徒制”模式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为每一位公民提供进修的机会,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使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培养过程更有效率,缩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时间和成本,能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积累实践经验,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在指导和管理学生过程中,师傅逐渐养成学习知识、研究专业技能的良好习惯,拓展其职业生涯。对学校来说,可提高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对企业来说,一者可解决部分招工难问题;再者师傅与学生携手合作研究,推陈出新,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产业发展。因此,践行“现代学徒制”能够使学生、师傅、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合作共赢。
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可以解决在职人员的技能再培训问题,也为职业教育开创新的办学通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亿人,占中国8亿劳动人口的1/3,在外地务工有1.63亿人,本地临时工1亿余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60.5%,没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状况、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实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可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储备技能型人才,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现代学徒制”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能够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叠合。总结我国“现代学徒制”近年来的发展经验:路径模式多样、教师选拔与培训规范、评价与激励措施逐渐完善,呈现“制度化”与“体系化”等特征。探索出“师徒双赢”“多样化结对”“螺旋递进”,“实训流水线”等模式。当然,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尚需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多方参与制度;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生双重身份界定、双导师制运作模式、优秀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文化互通互融等等,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现阶段,教育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2014年12月,教育部在河北唐山召开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从全国遴选出八个成功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典型案例。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共建的“现代学徒制——命运共同体”,培养精密机械手表高级技工;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以“师带徒——在岗培养”的方式培养村官与农业技术员;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我国推广“现代学徒制”,推进“产教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路径经验。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亟需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现代学徒制”因应这一时代要求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剖析“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价值,促达全民了解和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支持、行业参与、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
[2]雷沪,李万锦.现代学徒制中知识技能转移路径及其影响因素[J].职教论坛,2015,(06).
[3]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和案例研究[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5]王海鹏.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石伟平.经济转型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7]周晖.“师徒结对、订单培养”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8).
Analysis on Valu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WANG Yu-ling,LEI Hu,HU Na
(TianjinModern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Tianjin300350)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 the key stage from elements increase to innovation-driven transform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s one of core tasks to realize this goal.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represents the internationally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a; it is the dominant mode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skilled talents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feature, and valu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expecting that a high consensus can be achieved on practic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between sector, industry, enterprise, school and society,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deepe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mprove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therefore, cultivating the high-end skilled talents in urgent need for nation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raditional mentoring system;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killed talents
2016-05-31
王宇苓(1964-),女,天津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学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雷沪(1965-),男,陕西渭南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673-582X(2016)08-0026-04
*天津市教委重点调研课题“以创新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制研究”(编号:JWDY-20163005);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技能提高策略研究”(编号:XV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