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主动选择糊涂吗

2016-09-13 19:35徐贲
公务员文萃 2016年8期
关键词:事理区别道德

徐贲

读到一篇《为什么说我们应当主动选择脆弱》的文章,“脆弱”指的是,我们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风险以及在需要情感投入时,会感受到的一种情绪状态。人们往往是在一瞬间感到脆弱,然后立刻转化为由脆弱唤起的自我防御。人会本能地掩饰自己的脆弱,因为脆弱被视为一种虚弱,不掩饰脆弱就意味着自曝其短。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一般认为,只有弱者才虚弱,而强者则可以选择不脆弱。

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要主动选择脆弱呢?这是出于一种对“脆弱”的不同认识,那就是,脆弱是人类共有的,无分强弱。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脆弱,主动选择脆弱,展现人性柔软的一面,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是一味掩饰虚弱,逞强装酷,而是坦诚相见,建立互信和积极互动交往的关系。

不假装,以真面目示人,这是一种真诚的态度和善待他人的生活方式。这并不适用于任何社会,而是只适用于真诚不会吃亏或基本上不会吃亏的社会。因此,现在就理想主义地提倡“主动选择脆弱”,只能是不合时宜的心灵鸡汤。

今天,对许多人来说,与主动选择脆弱相比,更具现在意义的似乎是主动选择“傻”和“糊涂”——“装傻”和“难得糊涂”。当然,也有人会主动选择“聪明”,不过这种刻意选择和伪装的“聪明”很容易暴露出愚蠢的真相,反而让人觉得很傻。老话说,大智若愚,大愚若智,智和愚的界限本来就不易确定,如今加上了普遍的“装”,智愚的区分变得越加模糊不清。

社会生活的秩序及其稳定和可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伦理和认知基本范畴的廓清和共识,如善恶、忠奸、是非、智愚。人们经常对当今社会的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表示愤怒和忧虑。其实,智和愚的暧昧不明也是同样严重。在特定的环境里,智慧和愚蠢的区别不仅仅关乎认知能力,也关乎善恶、忠奸、是非的道德区分。认知和道德界限的混淆和颠倒,经常是同时发生的。

屈原感叹“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他发出悲鸣,感怀的不仅是良才贤士的冷遇和离弃,更是世道的昏暗和道德的失明。不远前的历史也给我们许多这样的教训,傻事被当作是聪明的创造(如亩产万斤粮),真正的人才被冷落,甚至遭受迫害(一如命运多舛的“右派分子”)。经常是是非、善恶的不明在先,然后才有智慧和愚蠢的错乱如影相随。

智慧与愚蠢的区别,经常被误认为就是知识和无知的区别。其实,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知识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糊涂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知识,而在于是不是明事理。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也会不明事理,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也还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糊涂或愚蠢。

只重知识积累但忽视明辨事理的教育会把学生教傻、逼傻。法国作家蒙田说过,“这个世界的许多弊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羞于承认人的无知,是因为我们被要求去接受我们无法否认的那些东西。”他所说的“人的无知”是指人永远不可能把握真理,而学校教育却偏偏把某些东西当作绝对的真理灌输给学生,强制要求他们予以接受。这样的教育能对学生产生双重致残的效应——它不但把学生普遍弄傻,而且同时还在不断训练他们那种自以为是的“聪明”。

这样的教育也生产出许多虽不真傻,但却主动选择糊涂的人们。一般而言,他们是人群中智商较高的那一部分。主动选择糊涂与主动选择脆弱不同,一个人主动选择脆弱是因为他真的脆弱,但主动选择糊涂却并不是因为真的糊涂。主动选择糊涂是经过审时度势的考量之后的装糊涂,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选择。装糊涂与装傻一样,需要相当高的智商和悟性,必须随时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千万不能让别人,尤其是上司看出自己的明白和不糊涂。这种“难得糊涂”因此而被视为一种人生智慧和修炼境界。难得糊涂是一种认知的智愚颠倒,因它与教育失误和社会道德是非不明的关联而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摘自《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事理区别道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事理解读
剧有诗书气自华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联意义 析事理 用思想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