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育人体系探究

2016-09-12 18:24杨霞
世纪桥 2016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高校

杨霞

摘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进程有现实意义,因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的信仰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争取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并且要整体构建配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育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学习达到更深的高度,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实践;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86-0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从信仰马克思主义到自觉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是主阵地之一,主要是因为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骨干力量,他们的理想与信仰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由于受到当今社会价值和信仰多元化特征的影响,又鉴于政治理论本身的特性,使其在高校里的理论教育内容中缺乏吸引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实效性不够突出,因而多维度地思考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育人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争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体做法如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深化党校培训改革,扩大培养和输出大学生骨干分子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渠道,实现大学生从主要对象到主体力量的转变;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性教育阵地;拓宽社会实践资源渠道,凸显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其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培养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渠道。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内容整体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力;政策保障未完全落实到位,导致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变相挤压思政课的课时;思政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弱化;部分高校虽有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决心和意识,但尚未完全形成完整的改革思路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政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进一步打开。因此,高校的思政课建设任务任重道远,亟待整合各种有利元素推进改革,具体的步骤如通过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分作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邀请学生参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精良的课件和丰富的影像资料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思想水平和接受习惯,避免使用说教语调和刻板的语言表达方式,课堂语言表述尽量形象、生动、接地气,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主流价值观与人生观入脑、入心;巧用新型课程平台资源如微课和慕课等,利用这些平台开发和打造品牌课和优质课,增加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主性;最后,要充分利用目前学生普遍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主流价值观占据和引导这些平台,扩大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舆论阵地。

二、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增强其堡垒和熔炉功能

高校党组织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先锋队的重要熔炉,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堡垒,目前,高校党组织对于大学生骨干分子的培训主要以党校的理论教育为主,考核的方式也以笔试为主,虽然多数高校设计了实践考核方式,但大多以形式较为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或者调研为主,缺乏开拓一些紧密结合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实践考核项目。而深化党校教学改革, 必须要结合大学生需求, 在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加以创新,以理论教育为核心、以实践锤炼为载体、以自主教育为路径。因此,要不断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不只拘泥于参观,观影或者调研,应该更多的贴近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例如成立党委先锋队,组织大学生骨干分子参加三下乡、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各类服务岗位,如组织指导岗,由党员担任低年级的辅导员助理;校园志愿岗,由入党积极分子担任校内各项活动的志愿者;社会服务岗,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科技扶贫、法律援助、慰问演出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中也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骨干分子能真正融入班级、融入同学,融入社会,服务他人,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帮助其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巩固隐性教育阵地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阵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当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元的价值文化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社会上各种多元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当前的社会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理解和处理现实问题,又能够使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不失个性,这是摆在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目前,部分高校举办的各类活动泛娱乐性和功利性明显,一些类似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领袖人物评选、准职业人评选等活动频频受到追捧,商业化、娱乐化氛围浓厚。而学生参加此类校园活动的目的要么是纯粹为了娱乐,要么是为了围绕自己的利益目标拿到一两个荣誉证书,为自己未来找工作贴金。无论是学校或是学生大多将企业用人的职业价值观放在首位,而忽视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殊不知职业价值观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落实具体的工作要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弱化主流价值观在校园环境中的地位,要运用学生普遍喜爱的各类新媒体平台营造学习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舆论氛围,运用大学生熟悉的用词和话语以及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校园媒体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情境中,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还要借助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元素融入到各类学生活动中,利用各种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主流意识,宣传、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四、拓宽社会实践资源,凸显其育人功能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了解社情,了解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 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必须重视这个渠道,所实施的理论教育不能与社会实践脱离开来,甚至可以将社会实践锻炼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并给其配置学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博物馆、烈士陵园这类爱国主义基地,需要多创立一些形式多样,有特色的品牌项目。这就要求高校主动寻找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校内外合作的平台,如与一些社会服务团体、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专题社会实践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党员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选择志愿服务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例如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志愿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关怀帮扶活动,如“一对一结对志愿服务”“志愿者巡回慰问服务队”等主题活动;以贫困地区、山区、农村边远地区为志愿服务对象,使有专业特长的党员志愿者走进农村边远山区,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应急救助、上门义诊等多项志愿服务;以普通大众为志愿服务对象,在消费者权益进社区、进广场中提供消费者维权常识普及服务,在社区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宣传与保护服务,在地铁站、客运站等人流密集地区的交通指引和秩序维护服务等。其次,还可以利用这些基地和平台创新性地开展一些体验式素质拓展培训项目,吸引大学生参与,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觉悟和综合能力。最后,在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方面,不仅要扩展实践育人基地和平台的数量和覆盖面,还要实现实践育人基地由短期建设向长期建设转化, 即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桥梁, 构筑起地方与学校的日常联动, 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教育机制, 校地联手共同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需要整合各方面有利资源,扎扎实实地推行改革,结合实践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育人体系,才能使高校的马克思大众化发展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学亮.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论坛,2010,(1) .

[2]罗永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育创新路径研究[J].理论导刊,2011,(7).

[3]金伟.实践环节在“90 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4]柏伟.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结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高校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