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俄界会议挽救危机的重要历史作用

2016-09-12 02:38刘家贺
世纪桥 2016年8期
关键词:长征

刘家贺

摘要:长征途中,为了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危机,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会议。俄界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最终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北上陕甘的任务和今后的战略方针,为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辟革命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做出了红军组织问题上的调整,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保存了革命力量。俄界会议为挽救长征以来党和红军的第二次严重危机,和赢得长征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征;俄界会议;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04-02

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召开紧急扩大会议,针对张国焘分裂错误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是长征途中继遵义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挽救严重危机的重要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俄界会议为挽救长征以来党和红军出现的第二次严重危机,为赢得长征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5年6月,党中央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经过艰苦奋战到达四川懋功,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党中央提出的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主张,遭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反对。虽然,张国焘表面上同意中央政治局做出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但借口给养困难故意延宕,提出向四川、西康边境退却的南下主张,还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有待解决。党中央多次开会劝阻,均被张国焘拒绝。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后,张国焘擅自命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经紧急磋商,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到达甘肃南部的俄界。张国焘坚持率领大部分红军南下,并公然另立“中央”,使长征中的党中央和红军陷入第二次严重危机之中。

为了挽救危机,党中央于1935年9月在俄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的方针是错误的,张国焘同中央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政治形势的分析与敌我力量估量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中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团结在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促其北上。会议作出了红军北上陕甘的战略决策,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组成“五人团”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改编北上红军为陕甘支队,继续北上。

俄界会议对于挽救长征以来党和红军的第二次严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征初期,由于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到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人。[1](P.487)为了挽救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严重危机,党中央多次开会展开激烈争论,直到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正确指挥下,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战胜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严重危机,实现了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但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坚持南下的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第二次严重危机之中。危机时刻召开的俄界会议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北上红军明确了北上陕甘的战略方向,攻占了天险腊子口,突破了敌军的重兵围堵,到达陕甘边地区,赢得了长征的胜利,战胜了党和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二次严重危机。俄界会议因此以挽救危机、开辟革命新局面而彪炳史册。

二、俄界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最终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俄界会议是反对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一场严肃的党内政治斗争。与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召开的几次会议对张国焘坚持“南下”予以的批评劝阻不同,俄界会议公开点名批判了张国焘的错误,明确指出同张国焘的斗争“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揭露和批判了张国焘逃跑主义错误。这是长征中继遵义会议后党内开展的一次严重的路线斗争,这次斗争的胜利对于长征的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俄界会议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错误的批判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面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严峻问题,关系到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俄界会议公开点名地对张国焘的分裂错误和他所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揭露和批判,及时地澄清了红军指战员的思想认识,对于统一北上红军的思想,自觉地抵制错误路线,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赢得长征的胜利,起到了思想政治上的保障作用。

俄界会议为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奠定了基础。俄界会议指出了张国焘错误对党和红军的危害,乃至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指出了张国焘错误的性质,正确及时的定性澄清了是非,为后来彻底纠正张国焘的错误奠定了基础。俄界会议后,张国焘拒绝党对他的教育和挽救,顽固地坚持南下,并公然另立党的“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团中央”,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俄界会议对于张国焘的错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于1936年1月22日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责令其立即取消他所成立的“中央”,停止一切反党活动,并在党内公布俄界会议通过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在全党揭露了张国焘的阴谋。张国焘在受到多方抵制、不得人心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取消他另立的“中央”,率军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会合。1937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会议批判张国焘的错误,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并在原红四方面军中肃清张国焘的机会主义错误,取得战胜了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胜利。

三、俄界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北上陕甘的任务和今后的战略方针,为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辟革命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红军长征开始后,到哪里落脚?在哪里建立根据地?一直是党中央考虑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做的《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的战略方针》报告中指出:“红军总的方针是北上,但是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严重削弱了北上红军的实力,在目前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应改变川陕甘计划”。今后战略计划是“北上红军经过甘东北和陕北,以游击战争去打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以便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首先在接近苏联的地区造一个根据地,休整部队壮大红军,然后再以更大规模、更大力量进取陕甘广大区域。”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报告,确立了“红一、三军团北上,开展游击战争,到靠近苏联的中国边境地区。一方面便于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另一方面休整部队,扩大红军,然后再大力进取陕甘广大地区”的战略方针。[2](P.253-254)

俄界会议确立的北上陕甘战略,为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辟革命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党中央认为“南下”错误主要是张国焘“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创造新苏区的信心”,这种行为“无论从地形,居民,给养等各方面条件来看,南下都是绝路。”俄界会议确立北上陕甘、“在陕甘创造根据地”的战略,“可以打通国际联系,可以得到帮助而克服敌人的堡垒主义”,是“能够指挥全国革命的地区”。从地理位置看,陕西、甘肃两省位居北方,临近蒙古,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交通方便,地域面积比川康地区广大开阔,有利于部队的机动作战,选择这里不论是建立根据地,还是打游击战,都是明智的选择。从后来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看,确立北上陕甘是正确的决策。俄界会议后红军突破敌军重兵围堵,到达了陕甘边地区,在这里得到发展壮大,为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说俄界会议确立的北上陕甘战略对于开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俄界会议做出了红军组织问题上的调整,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保存革命力量,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证

张国焘的分裂错误给红军造成严重损失,有必要对红军做出组织上的调整。北上到达俄界的红军只有原属一方面军的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一部,共计8 000多人,势单力薄。张国焘率领大部红军南下,使红军各处南北,无法互相配合。国民党在北方聚集20多万人的军队,设立了松潘至腊子口,天水至陇西,临桃、静宁至会宁、隆德,平凉至固原等数道封锁线,严峻的军事形势对北上红军非常不利。如何使党中央和这支实力严重不足的北上红军转危为安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危机时刻召开的俄界会议做出了北上红军组织调整的三项重要决定:一是将北上的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撤销军团、师、团建制,组建三个纵队,一军团编为一纵队,三军团编为二纵队,军委直属纵队和干部团编为三纵队;充实基层战斗力,每团四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每连三个步兵排,一个轻机枪排。二是成立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三是成立由李德为主任,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为委员的编制委员会,负责改编的具体工作。俄界会议后,部队到达哈达铺,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宣布了党中央的决定,陕甘支队正式组成。

俄界会议做出的红军组织调整对于北上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迎接新的革命阶段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这个名称明确地表明了这支部队的军事任务和政治使命,指明了向陕甘进军的战略目标,也符合8 000人队伍的战斗力状况。在原红一方面军建制不完整的情况下,将部队改编为陕甘支队,缩小了部队编制,精减了非战斗人员,充实了基层部队,战斗力和机动性都得到大大提高,从而使这支部队更加精干和便于统一指挥,对于战胜敌人,转危为安到达陕甘,赢得长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精锐的队伍也保存和凝聚了革命的精华实力,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骨干力量。在军事战略转移中,我党非常重视对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的建设,长征前初期,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军的重兵追堵,战胜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危机。在张国焘坚持南下,使红军处于危机的非常时期,俄界会议组成的“五人团”,将两个军团首长充实到五人团中,使“五人团”的决策更加便于执行落实,对于处理危机有特殊的意义。同时,毛泽东、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担任陕甘支队领导职务,加强了党对红军的直接领导,从组织上保证军事行动的完成,为夺取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 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中国现代史学会.长征档案(第一卷)[M].北京:中共 党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秦超]

猜你喜欢
长征
智珠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笔歌朝花随行长征
智珠二则
智珠
数字越大,火箭越先进?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智珠
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