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改革看考生备考策略

2016-09-10 07:22冯旭洋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试题科目命题

冯旭洋

[摘 要]

中考改革主要有三个变化:一是考试科目增加,二是试题难度增加,三是试题背景材料多样。这些变化对考生的影响主要是学业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大,非学习因素成为关键。鉴于此,考生的备考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备考方案个性化,学科学习差异化;增加自我效能感,减轻学习压力;关注社会发展,分类整理素材。

[关键词]

中考改革;考生;备考策略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随后,为深入落实《纲要》的指导思想,国家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随着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项政策逐渐“落地”,各地中考招生制度也进入调整期。中考招生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给考生带来哪些影响?考生、教师和家长该如何备战中考?笔者将结合辽宁省各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略谈一二。

一、中考改革的三个变化

变化一:考试科目增加,评价综合素质,突出考查能力

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改革,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越来越成为中考的基本趋势。各省市都对中考进行了适度调整,以辽宁省为例,目前辽宁省实行各市自主命题的考试招生制度。从沈阳和本溪两市的中考来看,2015年,沈阳市开始实施毕业年级增考地理、生物学科,并将考生的地理和生物学科成绩以自然分纳入中考。2016年,沈阳市将把语文、数学和英语由原来的150分减少为120分,增考思品、历史,两科为开卷考试,以自然分计入中考总分。英语增设口语听力考试,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自然分计入中考总分。与沈阳有所不同,2015年,本溪市也开始实施毕业年级增考地理、生物学科,同时还增加了音乐和美术学科,采用的却是扣分制,即如果该门课程成绩测试不合格,将从中考总分中扣除5分。

这些变化体现出中考的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走向综合素质的考查。从增加的考试科目来看,增加的都是通常所谓的“小科”,这意味着中考测试从以往注重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整体发展的状态。一个是突出能力考查。从考试的方式来看,开卷考试的重点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而是重在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对信息提取、分析、推理的能力,即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变化二:试题难度增加,体现考试区分度,旨在中考公平

公平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中考命题质量的衡量标准。从当前中考命题来考察,影响中考公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是命题质量的重要指标。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过小,对学优生不公平。难度过大,对中等以下的考生不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试的区分度。因此,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是衡量中考公平的重要标准。另一个是考生的身份背景和生活经历等非学习因素。

近年来,辽宁省各市中考试题的难度有逐步降低的趋势。试题难度的降低可以使学困生考出一个相对较好的成绩,更可以使中等生在考试中失分较少。就中考而言,考生考试分数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往往1分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这对于那些勇于思考、善于求真的学优生来说,往往失去了公平。针对当前中考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过小而有失公平的问题,辽宁省2015年各市中考试题的难度略有增加。比如,沈阳和本溪的数学试卷,整体上增加了试题难度,都有难度较高的试题出现。语文试卷,不但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还更加突出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于中考的考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变化三:试题背景材料多样,关注时代主题,青睐现代话语

近年来,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趋势是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这一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中考试题中。因此,在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中,中考命题将一些时事话题、大事件等作为命题材料,化作中考试题;将人工智能、有机农业等现代话语引入中考命题,化作中考试题。无疑,这是中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辽宁省各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为例,现代文阅读的背景材料中涉及的话题有:有机食品、自拍杆、智能手表、手机、团雾、电子垃圾,等等。在其他学科的试题中,同样也涉及了“东方之星”号事件,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事件和时代主题。这些试题基本体现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命题趋势。

二、中考改革对考生的主要影响

影响一:学业负担加重

增加考试科目,其初衷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就目前而言,这一举措尚有一定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的直接表现就是考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考试科目的增加,意味着考生要认真备考新的考试科目,而原来考试科目的学习任务不会有丝毫减少。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考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当前,中考命题也考虑到这一因素对考生的影响,而适当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仍有待完善。同时在中考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措施对于参与中考考试的考生、教师和家长而言,意义究竟有多大,尚值得探讨。

其间接表现就是考生的睡眠时间、课余活动时间等都有所减少。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全力以赴应对原有科目和新增科目等所有科目的考试。这可能导致考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影响二:心理压力增大

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考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是十分激烈的。而这一争夺主要是以中考招生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中考的竞争十分激烈和残酷。

在这一背景下,中考考试科目的增加,考生学业负担的加重,试题难度的加大,无疑都使考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压力剧增。尤其是对考生而言,他们除了来自于自身的考试压力之外,还有来自于家长的期待,教师的要求。这些都会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考生的心理压力是多重压力的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易于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不仅表现在考生备考过程中的紧张、焦虑与抑郁,更加表现为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紧张与焦虑。

影响三:非学习因素成为关键

对于考生而言,心理素质是考生参加中考的非学习因素,而身份背景和生活经历等也日益成为重要的非学习因素而影响考生的中考成绩。这与中考命题对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日益关注的命题取向有关。在考生解答中考试题的过程中,这些将会涉及到考生的身份背景和生活经历等非学习因素。

在考试过程中,有过相关生活经历的考生能够有效提取与之相关的生活体验与知识,阅读文本的时间就会相对较短,甚至无需将文本通读,就能完全理解,并正确解答相关问题。而那些没有相关经历的考生则需要面对完全陌生的话题,一字一句地通读全文。这不但使他们的答题时间相对较长,而且也未必能完全理解文本的含义。

三、考生应对中考改革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备考方案个性化,学科学习差异化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类的智能至少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八种智能。[1]每一个人都拥有人类的基本智能,但是,每一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却因人而异。表现在学习上,相对而言,有的学生语言智能突出,则对语文、英语这类学科兴趣较浓,成绩也较好。有的运动智能突出,则身体协调性较好,体育成绩就会较好。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往往参差不齐。

根据实际情况,考生、家长和教师应从自身特点出发,一起分析考生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看看哪些科目是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比较有优势的,哪些学科自己并不太愿意学习,相对较弱的。根据自己对各科的学习情况,分配备考各科的时间、进度,备考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备考方案。

同时,考生、家长和教师也应根据学科的各自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学科可能注重认知学习。因此,就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多注重记忆、背诵,多注重理解与运用。例如,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有的学科可能注重行为学习。因此,就需要考生多练习、巩固,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和熟练度。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等学科。因此,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策略二:心理调适,应对变化

学业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加,必然引起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甚至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帮助考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应对中考改革的变化。首先,采用适当的学习激励,激发考生的学习动机。对考生而言,激励是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的方式。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主要采用外部激励的方式,如分数、表扬等,而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应主要采用内部激励的方式。内部激励就是激发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好奇心,等等,虽然内部激励的方式效用发挥比较缓慢,却相对较为持久。同时,应采用多种内部激励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采用一种。

其次,增加自我效能感,减轻学习压力。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的信念。如果考生能够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合适的方式是考生取得令自己满意的学业成绩,也就是取得一定的成功。这会大大增加其自我效能感。然而,自我效能感往往只限于某个学科,比如考生在一门课程上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如数学),而在另一门课程上的自我效能感可能较低(如英语)。而这些自我认知也恰恰反映了该生的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一个实际的建议是考生从自己擅长的学科中找到自信,获得高自我效能感,然后在那些比较薄弱的课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学习压力。[2]

再次,适当取舍,以免因小失大。备考和考试时,考生都应该学会适当取舍。有时,取即舍,舍即取。备考时,认真考虑自己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在哪些方面难有长进,然后决定取舍。考试时,遇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试题时,大可不必紧张,尤其是对学优生而言,因为这样的试题自己不会,其他考生也难作答。同时也切不可恋战,应果断搁置,待解答其他试题后再行作答。

策略三:关注社会发展,分类整理素材

每一位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考场上,都是带着他们的全部生活经历而直面人生。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与考场上一样,他们的全部生活经历是整体性发挥作用的,而不是某一方面发挥作用。考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带着他十余年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等全部面向这张试卷、这道试题。

当前,中考命题日益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等非学习因素在中考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来看,时代主题、重大事件、现代话语都是常常被关注的话题。因此,考生、教师和家长可分类整理,适当了解。

尤其是来自低收入群体、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考生,他们往往接触某些话题的条件与途径都很有限。因此,中考时遇到不熟悉的现代话语,对他们的考试心理,考试成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这些考生、教师和家长,尤其应注意非学习因素对考生中考成绩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美]Howard Gardner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美]Robert J. Sternberg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彭琳琳)

猜你喜欢
考试题科目命题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考“新科目”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