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设教 让教材成为习作的学材

2016-09-10 07:22陈明亮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选材习作笔者

陈明亮

[摘 要]

“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课文”为例来指导学生写作,因学设教,从课文中学写作,学习课文的拟题选材,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教材;因学设教;习作指导

“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听老师感慨作文难教,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下笔成文,不知道选择什么好的方法教孩子作文。对学生来说,一提到作文,就感觉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了素材也不知道怎么写,更不知道怎样写出好文章来。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笔者尝试以“课文”为例来指导学生写作,因“学”设“教”,从课文中学写作文。

一、因学设教,学习课文的拟题选材

就写作的规律而言,拟好题、选好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从课文中发现拟题的方法,寻找作文构思的秘妙,不失为一条学习写作的有效途径。

(一)从课文中学拟写题目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全文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标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颖、准确、醒目、精练。我们的课文所选的大多都是名家名篇,又经过编者精心修改,在拟题上有很多方面值得教师揣摩和学习。笔者曾对人教版教材课文的课题做了梳理和归类,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并以此指导学生拟题:第一类是象征式的题目,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脚印》《金色的鱼钩》,这样的题目既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又使文章的题目显得含蓄有味;第二类是修辞式的题目,像《我的“长生果”》《听听,秋雨的声音》《生命 生命》,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把题目拟得通俗易懂,有化难为易的功能,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去读。解密了拟题之奥妙后,学生也拟出了精彩的题目,如《我们班的“四大活宝”》《家有“馋猫”》《数奥,想说爱你不容易》等;第三类是有标点的题目,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东方之珠”》,当然最典型的是《冬阳·童年·骆驼队》,题目由三个词语组成,中间用圆点符号隔开,留给读者一个停顿,一个思考的停顿,一次融进阅读的停顿。这样的构题方式非常特别,新颖夺目。学生学用此法,在习作中就拟出了《贝壳·童年·回忆》《昨天·今天·明天》等精彩的题目,标点虽小,都是巧用出新意。

(二)从课文中学选材组材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材料就应该是文章的“血肉”,懂得了如何选材,也就懂得了写好作文的一半。众所周知,记叙文中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展开叙述,巧妙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事例。又如,《少年闰土》一文,选取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钓鱼儿”四个事例,集中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通观教材,笔者发现多数文章皆属此类。为此,在六年级上册《我的小伙伴》这一主题习作中,笔者就有意识地渗透“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品质”这一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有不少学生写《我班的“活宝”——张睿》,笔者将学生课前收集的素材写在黑板上:“智斗误闯教室的黄蜂”“玩转悠悠球”“偷吃女生点心”“象棋高手”“爱读《三国演义》”,然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学生交流讨论后认为“智斗误闯教室的黄蜂”“玩转悠悠球”“偷吃女生点心”等材料能较好地突出中心,能表现出小伙伴张睿调皮可爱、爱耍酷的特点。此外,笔者还依据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了正面描写素材的选择、侧面描写素材的选择、并列选材与分层次选材、“点”“面”选材、铺垫素材的选择。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班的学生已不再为习作选材而发愁。

二、因学设教,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

拟好题、选好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布局谋篇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又可用于不同体裁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结合文体的特点,梳理课文的基本结构和段落层次,然后学着课文构段行文的方法来学写作文。

(一)仿照篇章结构

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差不多和笔者有同样的感觉: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读了那么多的名篇,可是总有一部分学生写出的作文“三眼一板”,结构总是三段式,毫无新意。直到有一次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母鸡》。

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发现老舍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转变,这一情感线索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更能表达出老舍对母鸡的赞颂之意。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结构布局来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学生的习作让人眼前一亮,片段如下:

我家的斑点狗

最近,爸爸不知来了什么兴致,竟从乡下老家带来了一条斑点狗。这狗毛色灰灰的,腿短短的,两只耳朵垂下来,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一看就不招人喜爱。更让我厌烦的是,一到晚上,这家伙像吃了什么兴奋剂似的,跑来跑去的,没完没了,更气人的是还弄出一些声响,害得我连觉也没法睡。讨厌!

……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那次我感冒发烧了,病怏怏地躺在床上,心情很低落。斑点狗趴在书桌上,静静地陪着我,有时还发出亲昵的“呜呜”声,好像在安慰我:“小主人,感冒马上就会好的!”有小狗陪伴,真好!

……

现在,我感觉全家越来越离不开小斑点狗,他是我家的一员了。

这一次尝试,让笔者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像这样布局谋篇上有特色的文章,教材中不胜枚举。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采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倒叙的方法来写回忆性的文章;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移步换景的写法来写游记;学习《半截蜡烛》后,引导学生以剧本的形式改写《晏子使楚》……这些篇章结构方法的训练与掌握,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借鉴段落层次

段落层次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文章中某些特殊的段落,能够起到强调重点、加强印象、传达某种感情色彩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些具有特殊形式的段落,概括出表达规律,学以致用。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第一、二、三自然段,它们的构段形式为“祈使句开头——中间回忆往事——结尾反问”。教学中,笔者创设了“朝鲜亲人与志愿军战士道别”的写话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构段方式来描写。学生们借鉴形式再创,习作耳目一新:

志愿军叔叔啊,你们歇歇吧!你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来不及喝一口水,来不及吃一碗饭,没日没夜地打仗!你们的付出,比山还高比水还深!那次,我和妈妈来到前沿给你们送吃的,不料被敌人发现,暴露了身份。当我们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是你们——志愿军叔叔,来救我们母女。你们和敌人周旋,用你们的智慧和勇气救出了我们。我们怎么也想不到,你们会为了一对素不相识的母女,冒着受伤甚至牺牲的危险来救我们!志愿军叔叔啊,这比亲人还亲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

这样的习作,植根于课文,学生有章可循,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于情,既有借鉴,又有创意,促使学生将获得的写作知识内化为表达能力。

三、因学设教,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

谋篇布局只是给文章搭了个框架,要使文章气韵生动、风姿曼妙,语言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每次批阅作文,笔者总感觉学生的语言捉襟见肘,既不能文从字顺,更谈不上文采斐然了。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学用鲜活的词语

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温度”“冷暖”都是语言的文化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掌握、积累的过程,还应该是习得、运用的过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语言的文化魅力。

对以上观点,笔者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有一年参加县里的语文阅卷,四年级有这样一道测试题:请同学们写出几个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不算难的一题,却有很多学生一个都写不出来,有的只写出一两个。学习描写“秋天的词语”,在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就出现了,分别从“美丽景色、气候特点、丰收景象”三个方面,让学生学会12个描写秋天的词语。笔者想,当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一定让学生朗读背诵下这些词语,但为什么两年后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不会了呢?究其原因,学习课文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积累词语时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基于上述案例,每次任教二年级学习这一篇课文时,笔者都会设计语言实践的练习,在学生熟读、理解、背诵描写秋天的词语后,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看图填空:“秋天来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抬头远望,山上(层林尽染),就像被颜料染过一样。果园里(瓜果飘香),枝头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和杏黄色的梨。啊,秋天,真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季节。”学生在完成填空练习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从感知到理解,从背诵到运用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日常积累的词语转化为一种言语实践,活学活用,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才会用词精准,丰富灵动。

(二)巧用恰当的修辞

说到语言表达,修辞方法的运用是很重要的。精妙、妥贴的修辞定然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语言艺术的美感。

那棵雪松,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啊,老松,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门口站了几十年了吧?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有多少人在你底下乘过凉?你直着腰,守护着我们美丽的校园。岁月悠悠,唯有你高大挺拔。

这个片段,摘自笔者班里学生的作文。这是学生学习了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后,借鉴其表达方式写成的作文《校中访友》。清新的文笔,妥贴的修辞,犹如一股清风扑来,这都得益于课文语言的“营养”。

(三)妙用灵活的句式

纵观教材,文章中经常会出现典型的句式,有的句式整齐,体现一种匀称美,有的长短相间具有参差美,有的有问有答具有抑扬美,有的运用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气势磅礴,还有一些巧妙的过渡句,都因表达需要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用,而且让学生拿起笔来练一练。

《祖父的园子》有这样几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这样的句式看似随心所欲,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在园子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童年乐趣。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强调了这种写法。后来,学生在《童年趣事》习作中也运用了这样的句式来写作:

我愿意吃黄瓜就吃黄瓜,愿意捉蜻蜓就把黄瓜扔在一边,去追那只金色的大蜻蜓,反正没人管我。我愿意浇菜就浇菜,愿意锄草就锄草,反正我也是瞎捣乱,我愿意栽花就栽花,愿意种小白菜就种小白菜,反正我也是瞎种。

对学生来说,借助课文中的特殊句式,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写出的童年就会趣味盎然。这样句式迁移练习,较好地降低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收获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有读写一体的意识,立足学生习作的起点,善于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因学设教,让教材真正成为习作的学材。

[参 考 文 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马正平.当代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选材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我爱你,妹妹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选材“碰头”好热闹
习作展示
开心作文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