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

2016-09-10 07:22吴惠芳王洪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元素符号原子离子

吴惠芳 王洪萍

[摘 要]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之一,涉及到的化学概念较多,且都比较抽象,初中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整体把握本主题内容的教学思路,研究相关的教学策略,做好新课学习和专题复习,使学生对微观抽象的知识真正领悟。

[关键词]

物质构成;引领;策略

一个明智的游客,在去古都西安旅游前一定会研究旅游攻略,而游历欧洲诸国即使不完全了解其风土人情,至少也要找寻一个阅历丰富的导游,才会不虚远行。那么,对于游弋于知识世界的学生来说,其过程何尝不是如此呢?让学生顺利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教师就是资深导游,想让学生轻松游弋就必须成为一名优秀领航员,而“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知识的学习尤其如此。

想让学生顺利学习这一主题内容,教师首先必须了解人教版教材“认识物质构成奥秘”的基本路径:元素——分子和原子——原子——原子结构——离子——元素——化合价。它是以元素作为主脉络的一种设计思路,第一个台阶是基于成分论的元素认识,其最早介入是在绪言中,第二个台阶是基于微观探究的元素认识,主要内容集中在三、四单元。只有深入了解知识体系,教师才能真正掌握航向。结合多年的一线化学教学实践,针对单元知识阶段学习和综合复习阶段过程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的学习,笔者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是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时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导航,使学生在“结构”世界的每步“行走”都轻松自如。

一、分散难点,平稳推进单元“结构”之旅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分子、原子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粒子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者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限,局限于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微观粒子乃至符号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懂。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这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这部分知识没学好,教师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期待学生自己调整,就会使得很多学生因此而掉队。所以,这部分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教学也要因此讲究一定的策略。

分散知识难点,有意识早期渗透,比如化学课伊始就逐渐给出少量元素符号,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也可按元素周期表按原子序数出示1~20号元素符号,在记忆过程中同时也隐含了原子序数及质子数等数值,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甚至可以将金属活动顺序涉及的元素符号也按顺口溜背进去,这已基本囊括了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三十几个元素符号,亦可随知识内容给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等。这样,到第三单元学习《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时候,学生已经识别了常见的元素符号和水、二氧化碳等常见的化学式。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熟悉的生活现象或实验出发,架设联系微观与宏观的桥梁:比如《分子和原子》中分子的性质学习时,可借助闻到花香、铺设铁轨预留缝隙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体会粒子的真实存在、不断运动的事实以及粒子间间隔的存在与变化等,有助于学生建立微观表象。

注意把握好教学的要求和难度,绝不可任意拔高。例如,原子团的学习,有些教师习惯于在原子结构学习阶段(第三单元)就给出,而现在人教版教材在第四单元化合价处才给出5种常见的原子团(离子),建议还是尊重教材的编排,不要提前布置机械的背诵记忆,也不要增加诸如碳酸氢根、氯酸根等原子团,给学生足够的缓冲时间以分散难点,增强学习信心。

二、巧用多媒体,助力“结构”之旅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十几岁的孩子,对微观粒子知识想象表象的形成,很难直观地建立起来,而多媒体的应用得当可一定程度上缓解难度。像人教版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时,对于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学生不易理解,这时,笔者首先将教材上一大段文字以表格形式出示:

[原子类别\&最外层电子数\&结构是否稳定\&电子得失趋势\&金属原子\&少于4\&不稳定\&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多于或等于4\&不稳定\&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原子\&2或8\&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让学生在分类了解三类原子的基础上,多媒体播放Na、Mg等金属原子失电子和O、S、Cl等非金属原子得电子的过程,协助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展示完整的表格。

此时,再借助人教版九年化学教材上55页图片:

以典型粒子——金属原子Na,非金属原子Cl的得失电子过程,在形象、幽默的氛围中了解离子的形成,体会离子如何构成化合物,同时也以此图为例学习书写离子符号Na+、Cl-,从而突破难点。

三、整合教材,纵深引领“结构”之旅

如果说新课学习阶段的意图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形成正确认知,那么贯穿整个初三的教学总复习则是根据课标中对知识难易程度的要求及中考的权重比例,使学生既能完成对整体知识的回顾,又能在时间的分配和习题的选择上精而全。《物质构成的奥秘》四个二级主题,如何依照课程标准的主题思路对知识进行重组和穿线,大家也都在尝试摸索中,而笔者根据其在中考权重(本课题在本市中考中约占10%,8分左右),据此把该部分内容安排3课时复习,习题的选择要密切联系考纲,少而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分类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这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死记硬背,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这些策略的指引下,学生不但对穿插在第二、三、六、八、十、十一、十二单元中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不觉困难,就连知识集中的“微粒构成物质”(三单元课题1、2;四单元课题1、4)和“认识化学元素”(四单元课题2)以及“物质组成的表示”(四单元课题4),学生也会觉得虽然磕磕绊绊,但经老师多侧面引航终会拨正航向,而在复习阶段的点、线、网交织更是相当于帮学生开辟一条最短的物质结构知识“航线”,最终使学生在结构世界里纵横无阻,游弋自如。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阳文凰.初中化学概念地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元素符号原子离子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离子共存常见问题探究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传承和创新
闯关!敢不敢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