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问题虽然已经引起重视,但仍存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纯知识性的训练,而忽视它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现象。这种违背文道统一原则的教学,无视以“情”感人的特点,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情感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声音形象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它不仅是构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础。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章自身就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这就为教师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伪君子和枯燥无味的语言。”所以,要搞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氛围,动之以情
我国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先生把情感比作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学。语文课本是由文情并茂的文章组成。“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情感教育。教师要借助情感相互感染的特点,创设氛围,动之以情,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进入角色
语文教师要进入角色,把寓于文章的情感化作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以传之以神、动之以情的语言,传达出作者的情,焕发出学生的情,创设出与语文情感相符的课堂情感氛围,使作者、教者和学生的情—脉相通,交融共鸣。有人说语文课须有“味道”,这个“味道”就是“情。没有情感的语文课是不受欢迎的。
(二)声音形象
语文教师的声音要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在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氛围,唤起情感。叶圣陶先生说:“泛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中曲曲地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刻的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声中,去感受和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只有读得入情,才能“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三)运用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更能收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在讲授《一月的哀思》时,首先配着哀乐,让学生观看首都人民伫立十里长街送周恩来总理灵车的视频,感受当年百万民众哭送总理的心情。接着,伴随着音乐教师朗读课文,创设出低沉、哀惋、悲壮的课堂氛围。在那伴着音乐的朗读声中,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人民热爱总理的深情,一下子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当他们流着憧憬与怀念的泪水时,心中自然就涌起了热爱总理的真情。还有《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祥林嫂在鲁镇热烈祝福的气氛中悄然死去。窦娥在临刑,对天地不公的诅咒,等等。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和形成或悲怆、或凄凉、或激昂、或深沉、或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或同情主人公的命运,或钦佩主人公的精神,达到感情的共鸣。
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成功,往往取决于一个“情”字。课堂上,可以采取高声朗读,以声激情;抒情议论,以情激情;联系实际,加深体验;根据名著,拓宽视野等多种方式,动之以情。
二、引发想象,入境动情
(一)激发学生入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意境的欣赏。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入境,即借助课文,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达到“会其意”,也就是达到情感的体验过程。人的情感总是产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特定的情境,可以唤起人的相应情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境的欣赏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入境动情,得到美的享受,收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如《三峡》一课,文章中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教师首先要体验这种情感,传之以神,动之以情,启之以思,晓之以理,通过讲述和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所包含的酸辛,体会“林寒响肃”的境界里的凄凉,体会连接不断的猿啼声的悲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以背影为线索的叙事散文,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引发学生去想象每个场景。借助课文的描述,让学生想象父亲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想象父亲在人群中消失的背影,想象父亲说那四句话时的情景,等等。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进入境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从而受到父子之情的感染,获得感情上的享受。
(二)借助多媒体入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已经深度融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所以,我们要充分享受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带给的我们快捷和方便,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三、由情入理,促进转化
情感是思想认识的外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情感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定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文字。教师应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入手,对课文由情入理地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厚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写和动口说,是情感实践的主要方式。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强化某种情感,进而转化为精神力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达到阅读写作和情感教育一体化。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某种情感,有利于促进某种情感转化为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多动脑筋,锐意创新,设计出色的读写结合的作文题目。如讲完《孔乙己》后,以《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为题让学生作文。作文既准确而巧妙概括了小说的主题,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更强化了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的情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远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有力量,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情感有爱憎、好恶之分,雅俗美丑之别。它反映着人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地位、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总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可以把人引向崇高的境界,也可以把人推向犯罪的深渊。而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充分运用这些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赵革,王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