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体验 行动 矫正

2016-09-10 07:22孟夏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0期
关键词:灌输道德品质偏差

孟夏

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而言,思想品德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德育的主渠道。但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小学品德课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科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品德知识的灌输是必要的,但灌输必须以学生理解为条件;同时,要辅之以情境性的体验活动,落脚于社会实际行动,并不断予以矫正,才能真正凸显品德学科的德育效果,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理性灌输,在理解过程中形成道德认知

课堂教学中,相对于机械的、单向的知识传递,笔者更提倡理性灌输(即以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理解为前提的灌输)。小学思想品德课包含丰富的知识,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故教学时,教师必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

结合小学生认识水平较低、理解力不足的特点,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理性灌输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深入浅出,直观明了,以小见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收集与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居住的社区”一单元,就涉及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词“友善”。何谓友善?友善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怎样做到友善?如果仅从理论上去解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会制约其学习兴趣;如果能够结合生活中“远亲不如近邻”的具体案例,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发动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中经历的类似事迹参与讨论,就能够帮助学生领会“友善”一词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了。

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诚信”“公平”等内容,也可以通过案例巧妙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深化学生的理解,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目的。

二、情景模拟,在体验过程中强化道德意识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个体性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语言、形象、感情融为一体,创设具体生动的场面或情感氛围。如互动性较强的游戏、角色扮演等,可为学生提供最接近现实的行为体验,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涉及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帮助弱势群体或者有特殊困难的人的重要性,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环节。比如在讲述“伸出温暖的手”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愿蒙住双眼充当盲人,用多媒体模拟十字路口纷乱的交通噪声,在教室里划出小型“街道”,设置一些小障碍,让学生仅靠记忆和感觉独立通过没有盲道的“十字路口”。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活中应该多帮助盲人,多为其提供方便。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还纷纷提出帮助盲人朋友的各种方法,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占用盲人过道,不在盲道上乱扔东西等。

一次深刻的体验教学,往往胜过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教,情景模拟越接近真实的社会环境,就越能在学生心中激发出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便在一次次精心设计的情景体验活动中养成。

三、分层实践,在行动过程中养成道德自觉

学校应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道德认知,历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自觉,养成道德品质。

在开展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分层开展。因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内容设置E依据了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适应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了知识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过渡,也体现了对学生道德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

基于课程目标的差异,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比如,在低年龄段突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以基本的生活习惯培养为着眼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对高年级段的学生,则应从培养其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手,开展体验性较强的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实践活动。

另外,学校除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与家庭、社区(社会)拉起手来,加强沟通。德育工作者必须把学校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家庭活动以及社会行为相衔接,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三个不同的场域,并通过分阶段的行为强化形成其道德自觉。

四、针对矫正,在维持过程中固化道德品质

针对性矫正是固化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出现的道德偏差体现为不同的方面,故教师在针对性矫正方面也应灵活多样,主要围绕以下三项原则来进行。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矫正的过程中以道德偏差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为本,不仅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道德偏差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按照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及发展的规律,根据道德偏差学生的不同偏差,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即使他们表现出的偏差是相同的,但产生偏差的认识、思想、心理情况等因素也不可能是绝对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要做到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所谓表扬原则,就是在矫正中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其有矫正偏差的信心。所谓批评原则,就是在矫正中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道德偏差学生的偏差,促使其认识偏差并予以矫正。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实行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表扬时要指出其缺点,而批评时又应对其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其次,批评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适当的批评,以强化矫正的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行为,其教育效果需要通过科学的灌输、体验、行动和矫正才能得到巩固。因此,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只有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生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渡环节,有机地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中,其教育效果才能得以保证和提升。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灌输道德品质偏差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50种认知性偏差
加固轰炸机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真相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好奇”的代价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灌输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改进
评“灌输论”的学术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