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琛
内容摘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主题的多义性以及诗歌语言含蓄朦胧的特征,使这首诗的情感解读存在着较大争议。我们以质疑幸福为基点层层剖析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多维地理解文本。
关键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主题 执教策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新选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书必修一的课文,属于“向青春举杯”的“回旋舞”板块。由于该诗主题的多义性以及诗歌语言含蓄朦胧的特征,对这首诗的情感解读历来存在着较大争议。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如何剖析这首诗,通过这首诗又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成为目标设定上的难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对文本意义的挖掘以及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也应花费更大的心力。
一.文本探析
初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篇幅短小,海与花的意象,喂马、劈柴等归于平实的表述,令人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和谐、安详的生活画面,乃至于房产商也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口号,试图营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景象。诗歌的语言层面极具迷惑性,在音韵上,诗歌具有押韵的特征,“菜”、“海”、“开”,尽管并非全篇押韵,但比起海子以往的抒情短诗,如“镜子是摆在桌上的/一只碗/我的脸/是碗中的土豆……”,“单翅鸟为什么要飞呢/为什么/头朝着天地/躺着许多束朴素的光线……”等,该诗的押韵特征颇明显。而以开口音“ai”作为韵脚,更使诗歌的诵读处于一种舒缓而又昂扬的基调。在意象的选择上,“春”、“花”、“海”本身就是带着暖意的字,这些字的所指也是一种暖意融融的景象,平和博大的海,春已复苏,暖意包围,花簇在周身绽放。
正是由于诗歌字面上的迷惑性,使以往对该诗的教学出现偏差,单纯以幸福为指向,引导学生感悟一种美好、祥和的宁静生活。这种解读在近年持续遭到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发声质疑将海子诗歌选入语文教材作为正统诗歌典范的合理性,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例如按照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方式执教,不预设教学目标,不设定线性问答,把文本交还给学生,尽可能地避免对诗歌的误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也肯定了该诗的多义性,同时更多地倾向于解读此诗是一首悲哀之作,认为“幸福、关心、祝福、灿烂、春暖……词语温暖到甜腻,平常到俗套”,“这一语言层面的改弦易辙,对一个曾将语言视作灯盏,要‘投入此火’‘吐出光辉’的诗人来说,不啻为最致命的弃绝。”
肯定了诗歌的多义性,随即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传递诗中质疑尘世幸福的价值观,又如何才能更为恰当地理解作者海子卧轨自杀的现实。海子无疑是一个走在时代思想前沿的诗人,海子自身也因此逐渐与大众疏离,甚至与诗人群体疏离,孤勇地走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上,海子提倡走出“狭隘的诗人的队伍”,提倡“摆脱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认为要像“酒神的神圣祭司”一样,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了解海子的诗学理想,渐渐可以发现我们并不是要以海子为例传递向上的价值理念,执教者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了解有这么一个诗人立足于世,传递着不一样的生存理念与理想,至于如何看待,则可抛给学生,学生自有其合理的判断。
二.执教策略
1.情景想象 感知幸福
在课堂的开始,展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标题八个字,让同学们轻读这八个字,说说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有的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座海边的房子,房子前有蔚蓝的大海,海风轻轻地吹着,十分恬静、平淡的样子。”也有学生回答:“除了房子,周围还有许多花,春天的阳光暖暖的,花朵开得十分绚烂。”和我之前预设学生的回答基本相同,同学们都从字面意思入手,想象着一个和谐安详的场景,大家似乎看到了眼前蔚蓝的大海,听到耳边低沉的浪声,幸福在那春日的暖阳之下发酵。
这个导入的设置目的,在于通过情景想象充分初步激活学生,让课堂氛围处于微微敞开的状态,从浅处入手,为深入理解文本做铺垫。
2.词句替换 质疑幸福
在同学们沉浸在春暖花开的和睦氛围中时,我又设计了替换词句的环节,让同学们把每个段落中的“从明天起”改为“从今天起”再次阅读,并谈谈这次阅读又从文本中读出了什么滋味。同学们纷纷表示有了不同的感触,但又十分模糊,不知道是什么,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诗人在诗中为什么写‘从明天起’而不是‘从今天起’?”在这个提问下,同学们迅速进入了沉思。
“明天”是一个未来时态,它可能指的是今天之后的那一天,也有可能是泛指今天之后的不确定的一个日子,当同学们在对“从明天起”与“从今天起”展开思考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一个疑问:作者是否真的喜欢喂马、劈柴的生活?如果是喜欢,为何要从明天起去做,如果不喜欢,又为何祝福尘世中的陌生人过上这种喂马、劈柴的生活。
这个疑问成为同学们头脑风暴的触发点。以下是课堂部分实录。
学生一:诗人写从明天起,可能是因为今天还不能做这些事情,还不能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等。(追问:问什么今天不能做这些事情?)可能是因为1989年的社会原因,诗人就不能好好地去过这种幸福生活。(追问:那么,你觉得喂马、劈柴这些指的是什么类型的生活?)是一种平淡的,幸福的尘世生活。(追问:如果喂马、劈柴代表的是普通的尘世生活,不是在任何时代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做吗?)学生陷入沉思。
学生二:诗人今天不去做这些事情,或许是因为他并不想去过这样子的生活,因此一味地推到明日。(追问:你是如何看出来的?)从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出好像他固执地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追问:什么不一样的生活?)学生未答出。
同学们开始对诗里的幸福展开质疑,课堂氛围在此时已十分活跃,为让同学们能更为深入地思考,我又设计了分组讨论环节。
3.分组讨论 走进海子
梳理学生们的回答,可以大体分为两种观点:观点一:“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不适合诗人去过喂马,劈柴这样的生活。观点二:“从明天起”意味着诗人“今天”不想过喂马,劈柴这样的生活。
“不适合”与“不想”一个意味着客观条件上的不允许,一个意味着主观上的不愿意。经过讨论,两个小组的代表纷纷发言:
观点一小组发言:我们认为喂马,劈柴似乎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生活,也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而诗人反复说从明天起喂马,劈柴,是因为“今天”,也就是当时不允许他去过这种理想生活。
观点二小组发言:我们觉得喂马这些是平平淡淡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小日子,诗人和普通人不同,他不屑于过这样子的生活,因此他推脱着从明天起。从这里,也看出,诗人好像处于一个很矛盾的状态,既不想去过这种小日子,又好像不得不去过,很纠结。
同学们已经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观点,此时需要适时添加拓展内容,以使学生的猜想得以解答与验证。我紧接着补充了一些拓展内容。观点一同学说当时可能不适合诗人去过这种理想化的生活,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八十年代末,中国的文化精神四分五裂。商业的冲击使文学排挤到边缘状态, 拜金主义与大众文化消解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人文精神面临着瓦解的危险。海子理想的诗性世界此时不复存在。”
而对于观点二的补充是“海子作为一个诗人,注定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作为站在时代精神制高点的诗人,是不愿向世俗生活妥协的,而是致力于追求完满的,纯净的诗性世界。”
补充拓展之后,同学们似有所悟,我随即让同学们再一次地阅读诗歌,再一次谈谈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八个字的理解,这时,同学们的回答显然与开始的时候不同了。有学觉得这八个字带给人的印象是孤独的,好像有一个孤独的身影静静地面对着大海。
为了让同学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海子,我又引入了海子另一首诗《黎明(之二)》:“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莫不相识的人。”
诗人的理想总是在遥远的地方,他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地干干净净,甘愿做一个扫除迷雾的人,给每一个莫不相识的人廓清前行的路。海子是一个专心作诗的人,一个天生作诗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作诗。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他身上始终纠缠着理想与现实的影子,矛盾重重,他把美丽和祝福留给别人,而自己咀嚼着苦涩。
引导至此,学生们对于海子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海子,他们似乎还想说些什么,诗句、理想,一些词汇在他们脑海里翻涌着,我最后布置了家庭作业《谈谈你眼中的海子》,让同学们把对海子的理解表达在自己的抒写中,相信他们对于海子自有其新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高波:《诗歌典范和诗歌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忧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1期。
[2]章新利:《创设教学情境 诠释幸福内涵——我怎样执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6月第6期。
[3]杨秋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海子的隐逸情怀及“撕裂”》,《名作欣赏》2003年7月刊。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二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