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惑定教,有效教学

2016-09-10 07:22潘源祯
课外语文·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翻转课堂

潘源祯

【摘要】互联网时代与大教育运动下催生的翻转课堂是对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教学流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上是以问题研究为教学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以惑定教是翻转课堂的一大亮点。本文试以《锦瑟》一课为例,谈“‘惑’怎么来?‘惑’怎么设?‘惑’怎么解?”以及“以惑定教,组织讨论”的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以惑定教;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翻转课堂是e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提示,在课前通过网络学习教师录制的微视频;而在课堂上则主要解决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教学流程,故亦称为颠倒课堂。它的课堂基本环节包括:1.自学展示,分享收获;2.交流互动,释疑解惑;3.课堂检测,巩固提高;4.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在这四个环节中,核心环节是“交流互动,释疑解惑”。因为翻转课堂是以问题研究为教学内容,即学生课前学习后的疑惑是课堂讨论的重点。所以笔者认为,以惑定教是翻转课堂的一大亮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实现惑的解决,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内化,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教师在翻转课堂上该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交流互动的“米”就是“惑”。下面笔者试以《锦瑟》一课为例,谈“‘惑’怎么来?‘惑’怎么设?‘惑’怎么解?”以及“以惑定教,组织讨论”的意义。

一、翻转课堂讨论中的“惑”怎么来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认为“翻转课堂”其实是“先学后教”。也就是说翻转课堂与“先学后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导学案换成了视频。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且不说,翻转课前的学习任务单与导学案就有本质区别,单看课堂核心环节中的这个“惑”也与之大相径庭。“先学后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中讨论交流的“惑”是老师在导学案中预设的。而翻转课堂讨论的“惑”是来自于学生课前根据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视频,完成学习后生成的。这个“惑”就好比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后生成的疑惑。因此说,翻转课堂讨论中的“惑”是来自学生的“惑”。下面以《锦瑟》为例谈谈此“惑”是如何一步步生成的。

(一)惑从学生自学中来

课前学生根据《锦瑟》学习任务单中“学习过程”的提示,先自己朗读诗歌,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第一感觉。此步骤为诗歌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接着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尝试自己翻译《锦瑟》。且不说译诗本身对于学生就是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加之《锦瑟》一诗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美且神秘”,学生在尝试翻译的过程中必定产生困惑。而在传统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则习惯性地借助参考书完成翻译。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代替自己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那么,学生自学中生成的困惑,该怎么办呢?传统预习无能为力,导学案教学模式也束手无策,因为导学案虽然提升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但它解决不了学生预学中生成的问题。而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则可一显神通。翻转课前一个或多个5到10分钟的微视频是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录制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解决学生自学中的一部分问题。例如,笔者制作的《锦瑟》微视频重点解读了颔颈两联。因为短短两联,十四个意象,可谓“意象绵密,意境朦胧”,是学习的难点。传统课堂教师解读一遍,有的学生可能听之忘之。录制成微视频后,学生可以反复观听,进而理解诗歌,从而顺利翻译。但由于学生个体水平存在差异性,尽管有微视频的辅助,但一些同学仍然可能存在学习困惑。或者说,在观看微视频后生成更深层次的

疑惑。

(二)惑从Q群讨论中来

学生有“惑”在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翻转课堂是网络学习时代的产物,必定要依托网络创建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创建了“翻转课堂学子群”,供师生、生生在线交流。在Q群生生交流中,教师可当回观众,欣赏学生的畅所欲言。从实践中来看,一些个体的“惑”则在生生互动中得到有效解决。而在讨论中,可能出现共性的“惑”,例如,学生普遍在这首诗的主题上争论不休。当然,还有可能在生生互相碰撞中产生新的颇有价值的“惑”。例如,Q群讨论中有学生提出“清晨做梦由于处在浅度睡眠,是最有可能被人类记下的梦境,逻辑性也最强,最有意义,为何会是‘迷’的感觉?”还有学生提出“颈联‘生’字与‘有’字都是极其平白直率的字眼,在这种一步一绮华的诗歌里为什么要用它们?”等等。

二、翻转课堂讨论中的“惑”怎么设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课前学习后的惑,也不尽相同。课堂讨论是否照单全收?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且不说课前在线讨论中个别学生的惑,已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解决。就算是没有解决的困惑,如果老师不经收集、整理,而是一股脑地呈现,那么教学目标则不明确,进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看来,翻转课前教师需要收集、整理学生普遍存在疑惑,并把这个疑惑提炼成一个有价值的话题供学生课堂交流讨论。也就是,以惑定教。那么,翻转课堂讨论中“惑”的设置则需遵循“两契合一共生”的原则。

(一)契合学情原则

课堂讨论“惑”的设置要契合学情,即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锦瑟》一诗主题朦胧多解,王士桢说:“一篇锦瑟解人难”,此诗犹如“斯芬克斯之谜”般,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们进行探究,得出了十几种说法,真可谓百家争鸣,多元解读。若让学生一一探究讨论这些解读的依据,那真是“何苦乃尔”。高中的诗歌鉴赏教学毕竟不同于做研究,面对难度较大的文本,笔者本着“深文浅教”的原则,把多元解读变成二元解读,提炼了一个契合学情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即结合诗歌文本,谈《锦瑟》是一首与“爱情”有关还是与“政治”有关的抒情诗的理由。为什么说,确定这个讨论话题是契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呢?因为在必修一第二单元学生学过现代“朦胧诗”《雨巷》,而此诗是正可二元解读,或爱情或政治。所以说,这个话题不过是“旧瓶装新酒”。

(二)契合目标原则

课堂讨论的“惑”的设置还需契合教学目标,解惑则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有效性。例如,《锦瑟》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多元主题”诗歌的主题探究,学会运用抓意象,找诗眼、悟典故、看注释、品字词、知人论世等方法鉴赏诗歌,并掌握“观点不同型”诗词的答题范式。那么,《锦瑟》一诗以“爱情或政治”为主题争鸣,目的不在于争出个对与错,是与非,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多元诗歌主题的探究,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掌握“观点不同型”诗词的答题范式。

(三)树式共生原则

名师黄厚江提出“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即“一个点,一条线,多层次,求共生。”这对翻转课堂讨论中的“惑”的设置也具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在“惑”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关联度,通过这个“惑”的提出,能够把翻转课堂各个环节串成一条线,同时,这个“惑”还要像“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长出片片绿叶”,也就是让各环节层层推进,树式共生。例如,翻转课堂《锦瑟》以“爱情政治诗的主题争鸣”为点,是对其他三个课堂环节的有效串联。在“未成曲调先有情——自学展示,分享收获”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为配乐朗读《锦瑟》一诗写一段约200字导入。(渗透对诗人身世、时代、作品的理解。)”这既检测了学生学习微视频的成果,同时,也展示了学生对作品的多元理解。为下一环“三个臭皮赛诸葛——交流讨论,释疑解惑”做了有力的铺垫。而有关爱情政治的二元解读的探究训练了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这就为第三环节“牛刀小试显锋芒——课堂检测,巩固提升”奠定了基础。此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进行或爱情或政治的解读。从朦胧诗到朦胧诗,从二元主题探究到二元主题探究,这样的设置体现一脉相承。最后在“开窗放入大江来——归纳总结,拓展提升”的环节中,笔者设计的拓展提升的问题是“为什么表面读起来像爱情的诗歌可以做理解成政治诗?”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课堂讨论中的“惑”的提升,让学生通过一首诗歌的学习,串联起新旧知识,从而掌握一类诗的特征。

三、翻转课堂讨论中的“惑”怎么解

翻转课堂讨论中的“惑”是遵循“两契合一共生”的原则而确立的,惑的解决程度则体现教学效果。“惑”该怎么解?笔者认为,可通过“面对面交流”和“线上交流”两条途径,双管齐下,殊途同归,具体的解惑步骤如下:

(一)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翻转课上教师确立讨论话题,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先让学生小组内部面对面地碰撞与交流。老师则需要倾听各组学生讨论,适时地做一些点评、点拨,及个性化的辅导。例如,在《锦瑟》翻转课堂的小组讨论中,有学生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于是从“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中得出,“月明还看不见珍珠,让珠生泪,可见这个月不是真的明,这个‘月’象征着黑暗势力。”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读,在于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月亮情怀。这时,老师则可借机告诉学生“在西方人眼中,月亮是一块大石头,是冰冷的。而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月亮则寄托了华夏儿女无限美好的情感。在我们看来,月亮并不是简单的一块石头,而是有感情、有灵性的。月亮有一个别称叫‘婵娟’,可见月亮可代表柔情似水的女子,绝不像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这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因此说,这里的月不可能象征黑暗势力。”

(二)组组交流,教师归纳

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后,则各组学生自由“解惑”。那么,教师除了倾听、评价、点拨外,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落实目标。例如,在《锦瑟》翻转课堂的学生回答中,当学生说“‘蝴蝶’让他想起了‘梁祝化蝶’,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蝶命微薄,也与李商隐几段美好而幻灭的爱情相契合,因此是一首爱情诗。”笔者顺势归纳出了“抓意象、知人论世”的方法。当学生说“看到诗题《锦瑟》想起了一个成语‘琴瑟和鸣’,通过查资料知道李商隐亡妻葬于‘蓝田’,故推测这首诗是追忆与亡妻的爱情。”笔者顺势归纳出了“抓题目、知人论世”的方法。当学生说“锦瑟是诗人自喻,50根弦的锦瑟对应诗人46年的人生。“无端”:无心、无意,有埋怨之意,是诗人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因此是政治诗。”笔者顺势归纳出了“抓注释、品字词”的方法,诸如此类。

(三)当堂检测,体现成效

翻转课上通过“当堂检测”这个环节来检测“惑”的解决成效。例如,在《锦瑟》一课的当堂检测中,笔者选了李商隐另一首朦胧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要求学生运用鉴赏《锦瑟》的方法,对此诗进行或爱情或政治的解读。发言中,学生懂得抓住“彩凤”“灵犀”等意象解读出爱情的意味,还懂得体味“嗟”字、“应”字中蕴含的惆怅无奈之情进而解读出政治的意味。以此类推,可见,学生在“交流讨论,释疑解惑”环节中掌握的鉴赏多元主题诗歌的方法能有效迁移。

(四)Q群平台,时时互联

翻转课后,个别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个别的“惑”,则还可以通过Q群问老师、问同学,得到有效解决。或者有的学生仍意犹未尽,有观点看法需要表达,则仍可通过Q群,一吐为快,各抒己见。

(五)以惑定教,组织讨论的意义

翻转课堂把课堂作为互动的场所,以惑定教,组织讨论,这对师生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更具价值。因为教师将有可能面临着无法预设的“惑”,这就需要教师沉下心对专业知识做更精深的钻研,当然也消解了传统课堂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教学目标,有效教学”。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翻转课堂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