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发现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6-09-10 07:22陈林一
课外语文·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语文课堂

陈林一

【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一向被认为是教学的核心。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问题发现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这些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问题解决”或者叫“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者,创设者都是教师,教师提出问题,进而驱动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们最常规的教学模式,但是笔者发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式,不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本也缺乏批判阅读思维。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因将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发生“新问题”的桥梁。这种“新问题”即发现文本本身不合理之处。本文将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为例,展现这种“问题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选段一: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对于这段文字,一般教材的赏析,都是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着手。问题设计通常为“这段文字表现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问题答案也是容易找到的。但这样的教学环节,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依然感觉这是发生在遥远的时代与“我”无关之事,学生并没有走进人物心里。

基于过去几届这样的教学体验,在这次的课文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假设:“假如你是赵王,听完这段话,发现你的宠臣一度想背叛自己,并用这种请死自罚的方法令自己原谅了他,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对谬贤肯定有想法,居然曾经想背叛我……

此时笔者追问:“这样推荐蔺相如,对缪贤有何好处?”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即使蔺相如被赵王选中,有可能会更加宠幸缪贤,但是君臣之间也许就此会有间隙。

于是学生发现问题:缪贤为何要冒险推荐?

人物的行为当然是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因此,学生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缪贤:他在自己的紧急关头时,容易冲动,但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这也是一个能分清主次的人,在国家的危急关头,能先考虑国家然后再考虑自己。

当然,这对突出本文的传主——蔺相如之才更是妙笔,因为他早已对当下的形式做了分析,对赵王的性格也了然于心,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展现出蔺相如的行事风格——在对形式的充分分析把握下,行事果断决绝。为后文他完璧归赵、庭斥秦王等埋下伏笔。

分析至此,有的学生还看出了赵王这个关键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国之主他能把握事情的关键,不计前嫌,知人善用。

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再觉得这些文字中的人物是千年前的古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同样的分析方法,在本文中还可以用在别的段落

选段二: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对于此段落依旧是采用假设追问的方法:“假如你是秦王,你依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又设九宾礼,结果发现对方居然已经送和氏璧回国,违背了前面的约定。不仅如此反而被人当庭连带祖上二十多代一起斥责。你会如何?

大臣们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学生们自然也是充满了疑惑,为什么身为王者还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放他回去。

于是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秦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笔者给同学们一张此时的秦王——秦昭襄王的年表:

1.秦昭襄王二十年,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新垣(山西运城垣曲)、曲阳(河南济源)。

2.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夏县)给秦国用来求和,秦国将安邑之民全部驱赶到魏国,仅留下了这座城。

3.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国、楚国在宛城(河南南阳)会面。秦国、赵国在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会面。秦国的大将蒙武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

4.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燕国的上将乐毅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会面,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

5.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二国在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会面。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安城(河南新乡原阳),前锋打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才凯旋归国。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

6.秦昭襄王二十五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两座城。

7.秦昭襄王二十六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石家庄)。

8.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了2万人,攻占了代郡。秦国的大将司马错攻打楚国,攻占了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国割汉水以北及上庸的地给秦国求和。

9.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将白起攻打楚,攻占了鄢城、邓县(湖北襄阳市)、西陵。秦国和赵国在渑池会面。

看完此年表,同学们都明白了秦王态度的原因,秦王不发火,是形势使然,因为此时的秦国,正对魏国用兵,显然,这种“国际形势”也是蔺相如能知晓的,所以他才敢在大殿上“逆强秦之欢”。由此,同学们看到了一个心中有大局、有大志的秦王,也看到了一个善于审时度势、胆大心细的相如。

有学生在课后形成这样的表达:凡人皆知一争高下之勇,不知隐忍退让亦是勇;凡人皆知主动出击之智,不知旁敲侧击亦是智。

这种“问题发现式”课堂,其实是老师用问题创设情景,带领学生用心体验文字,进而发现文本当中一些不合常理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或思想感情。当然,这样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基础之上,唯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语文课堂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