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2001年6月第1版面世以后,好评如潮。到2015年8月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已第24次印刷。由此可见这本专著的巨大影响。
在以前外出培训的时候,听一位专家说,目前国内主要有三大教育流派,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运动,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心教育,再一个就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分为上、下篇。
上篇共七章。第一章概述两种教育体系:师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作者对师本教育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是懒人有懒福吗?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从实践到理论肯定了生本教育的正确性。给我们指出: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原书第34页)第二至三章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哲学思考。第四至六章展示了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第七章是对生本教育中若干相关问题的思考。
下篇主要是郭思乐教授在《教育研究》中刊登的有关生本教育体系的四篇论文。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例证详实。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读过《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开学第二天就能举行期末考试。人们不禁要问,才开学,老师还没有讲课呢!咋就能进行期末考试呢?其实奥秘就在于魏老师的学生都经过了自学。他们的自学能力很强。魏老师经常外出开会、讲学,从来不用人替他代课,回来也不补课,语文课学生们靠自学,但是他的班级语文课成绩绝不会比其他班差。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就是学生主体原则的最好实践。十多年来,魏老师没有批改过一次作文,作文全部都由学生批改;十多年来,魏老师没留过一次作业,作业全由学生自己留;十多年来,魏老师没出过一份试卷,每次考试都是由学生自己命题。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深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教学呈现着积极的良性循环。实际上,在这之前,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些实践在不知不觉中都践行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中,结合20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他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试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概念和操作体系等等作了阐述。并联系他们的四所实验学校: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南头小学、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和昌乐小学的实际,证明了生本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成功理念。
本书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以教者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也就是说,课堂的编制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缺少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他们主持的教育过程是依据成人的认知方式展开的,当然就缺少了学生主动认知的风采。课堂缺少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的矛盾,缺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活动,一堂课没有了这些,就没有了活的灵魂,失去了生命活力。(原书第22页)
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已认识到这点,大声喊出了“公开课,请别再作秀了!”、“停下来这样的公开课!”……
那么,我们的常态课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在师本教育体系中,教师一点一点教,学生一点一点学的“灌注式”做法,课堂上填鸭式、自顾自地讲完了事或者是沉浸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演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决然不能适应当代的学生的。这是因为,一堂课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就不应该单由教师去决定课堂的全部进程,而应当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之下去形成课堂的实际路向。整堂课都在学生的参与下,生动活泼。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这就是课堂最大的成功。(原书213页)
过去很多的错误做法让我们更深切地认同: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也没有的特征。(原书第220页)
我从这本书中感悟最深的是:鸟儿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飞上遥远的蓝天;种子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冲破坚硬的泥土;河流应该靠自己的脚步汇入辽阔的大海……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原书第60页)
我们的教师应该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应该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诚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也是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的一种理想。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是由于时代转型、社会经济进步、对现代人的要求和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等因素,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坚决地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原书第12页)
那么,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一理想呢?那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原书第133页)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原书第135页)以学定教 讨论、感悟 开发潜能。其中感悟是为文的灵魂,是为文的根本,是为文的原生态。(原书第155页)
循着作者的思路,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真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很多内容令我心有戚戚然。进而对照自己从教以来走过的路反思自身。真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正如郭思乐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并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愿这个转变能深入到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心田并在教学中指引我们前行。
陈际深,教师,现居江苏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