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成功,要看它性格的内涵是否丰富、深刻,而这又依赖塑造人物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是否成功。要使一个人物形象活生生地树立在读者面前,就必须运用多种艺术技巧,从各个方面去丰富完善人物的性格,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我显示出来。人物塑造的一般技巧通常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本文主要就肖像描写的类型进行分析。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容貌、表情、声调、身材、服饰、姿态和风度等多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它是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俄国大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是因为人的外貌是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表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及职业特点、生活经历。特别是作为一个人精神素质的综合体现的风度气质更是深深打上了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素质的印迹,这些都不是其他人所能模仿的,是个人长期的习惯和生活的磨炼养成的。所以形神兼备的肖像描写常常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着人物的内心世界。
肖像描写不是为了描写肖像而描写肖像,它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肖像描写的目的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性格。所以,肖像描写最重要的法则是要以形写神,刻画出有生气,有丰富性格内涵的人物形像,做到形神兼备,使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气质得到和谐统一。肖像描写的具体手法是千变万化的,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一)正面介绍
在人物登场以后,作家直接把人物的外貌介绍给读者,使读者一开始便对人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人们常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了对一个人物的看法。第一印象感觉良好,便会对其人有一个好的印象,愿意亲近;而第一印象差的人,便会对其产生厌恶之感,从而抱有成见。作家的正面介绍也就利用了这种第一印象的效果,一开始便给读者一个鲜明的感官印象,使读者的情感不自觉地投入了进去。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中,开篇描写了女主人公黄淑英秀美的外貌。“她是一个十九岁的姑娘,在她那圆而微黑的脸庞上,有着一双大而黑的眼睛,闪烁着热情、天真而又好奇的光芒,仿佛她是刚刚踏进了这个世界似的。她的嘴角,微微地向上挑起,好像她老是在微笑着,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掩盖不住她那美丽的影子。”于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形象便在我们心中树立起来,而当这么一个纯洁的少女被敌人摧残至死后,那种美的毁灭所引起的巨大悲愤便会带来读者对敌人更加刻骨铭心的仇恨。有时,作者利用这种第一印象的效果,反其道而行之,即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从而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马烽的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农建局副局长老田。一开始老田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疲疲沓沓”、“慢慢腾腾”的怪人。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一个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又坚决果断、身先士卒的英雄形象便逐步地树立在我们面前。小说开始时对老田平时的“疲、“怪”、“慢”的刻意渲染,正是为了突出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和迅速。两相对照而又前后呼应,看似判若两人,实则合二为一,欲扬先抑,巧妙的构思使得老田这个人物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典型。
正面介绍是一种静态的平面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出面叙述的,处理不好,常常显得枯燥、平板,读者往往一眼跳过。因此,如何使这种静态介绍生动、形象,从而吸引读者是创作的一大难点。
(二)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即通过作品其他人物的眼睛来观察、介绍人物。它不同于作者的正面介绍脱离故事情节的做法,而是把人物肖像描写融汇到情节中去,放在人物的关系网中,让人物互相观察,互相评价,显然这比由作者直接出面要自然生动得多。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外貌特征便是由别人眼中反映出来的,多次突出了她美丽、多情、柔弱的一面。先是写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却怯弱不胜。——说她弱;然后通过王熙凤的话:“天下真的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说她美;最后才通过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外形作细腻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林黛玉的百般风情、千种娇柔,同时也暗示了她以泪洗面的悲剧一生。
(三)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是作者在介绍人物时,并不细致地介绍人物外在特征的各个部分,而是抓住人物性格的核心,寥寥几笔便把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完全展现出来。鲁迅曾经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通真,也毫无意思。”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几处描写:“又只是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眼睛窈陷下去”“间或一轮”就很好地表现了她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当然人的主要特征也并不局限在眼睛上,作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人物的性格突出之处进行描写,如《孔乙已》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抓住了长衫大作文章,又脏又破的长衫,说明他的穷;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说明了他的酸。这就鲜明地反映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的悲剧处境和恪守封建礼教的保守思想。画龙点睛的肖像描写可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四)漫画法
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肖像描写手法,它和画龙点睛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但不同之处在于,它还加以适当的夸张,把特点推向极端,从而更显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如《故乡》中,对杨二嫂便是采用这漫画式的勾勒:“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年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脾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地表现出她的尖刁和泼辣,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对比法
前面几种人物的肖像描写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描写,而对比法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通过人物肖像的前后变化,来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它常常是结合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遭遇而进行的。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便通过人物的脸色、表情、衣饰、体态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表现了祥林嫂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命运,以及在封建伦理压迫下所遭受的心灵的巨大创伤。祥林嫂刚到鲁家帮工时,她是这样打扮:“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表明她才死了丈夫,家境贫寒,营养不良,但身体还是很健康。而当她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时,她仍是前面一样的打扮,“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第二次丧失丈夫和孩子,给祥林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她听了柳妈关于阴司的话,感到非常苦闷,“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而当她到庙里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但是,即使她完全听从了封建伦理的摆布,鲁家还是在祭祀时不要她沾手,把她视为不吉之人,这就从根本上摧垮了她可怜的自信心,“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最终变成了这样一个模样:“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摧垮了样林嫂,她终于死了。祥林嫂前后几次不同的肖像对比成了她苦准一生的最好写照。
总之,肖像描写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作者往往借助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折射人物经历命运或暗示小说主题。正是基于这几点,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可以从人物的肖像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揣想人物的经历命运或总结小说的主题。
晏小芹,教师,现居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