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俐 鲁东海
【摘 要】教学立意的提出正在改变着中学历史课堂的质态,但当下对立意的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教学立意应避免盲目性,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立意应避免片面性,力求抓住历史发展的核心逻辑;教学立意应避免主观性,力求切合教科书自身的结构与逻辑。追求教学立意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但千万不能异化为教师自我陶醉和炫耀标榜。
【关键词】教学立意;认知逻辑;历史逻辑;教科书
【作者简介】1.张玲俐,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江苏扬州,225000)教师,中级教师,扬州市青年骨干教师,扬州大学在读教育硕士;2.鲁东海,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江苏扬州,225000)教师,高中学部部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新课改以来,在课标和教科书“模块+专题”框架体系的影响下,一批历史教师积极探索有鲜明立意的课堂教学,使得历史教学在组织策略上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课堂质态日益从直线单调、枯燥乏味走向丰富多元、激情灵动。但是,少数教师对教学立意的设计存在着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使教学立意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本文拟结合有关实例做些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立意是什么?
“立意”本为文艺词汇,讲文艺作品所追求的思想与艺术境界。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李纨评价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林诗的立意新在何处呢?关键在两处:一是寓意贴切自然,以菊花写自己的孤独、孤苦和孤傲;二是视角独特、线索清楚,以陶渊明与菊花的故事遣词联句。新课改以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一批优秀的历史教师推陈出新,借鉴文艺作品的创作方法,也提出教学立意的问题,开始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构思、塑造和打磨。
近几年来,“教学立意”一说逐步得到了历史教育理论界的认同,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进行课堂实践。但是,通过观察发现,对教学立意存在“过度”“拔高”的倾向,即不管什么课、不管什么内容都追求一个宏大的思想教育主题,给人以生拉硬扯、大而不当的感觉。历史教学从课程整体上讲有三维目标,但并非说每堂课都必须同时在三个维度上全面开花,更不必说每堂课都要设立一个无比高尚的价值主题。说明当下对教学立意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立意方法,已经背离了-++
立意”的初衷和教育的本质。
其实,教学立意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东西,没有什么神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手头的课程资源作出综合的判断,在能力、情感、价值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然后对课程的目标、策略、步骤进行整体构思,使教学呈现出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审美结构。
例如,高中历史人民版《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就可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来立意,设计“远距离眺望”、“近距离观察”、“零距离感受”三步教学,移步换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等。《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也可以“情感体验”来立意,设计为观赏文艺作品的美感,理解文艺作品的内容,思考文艺作品的时代等步骤。[1]同一个教学课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立意和设计。例如,《鸦片战争》一课,从“落后就会挨打”的“价值观”立意,通过中英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比,讲授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影响。当然也可以从“情感方面”立意为:在文明与野蛮碰撞的故事中,在悲壮与阵痛交织的体验中,理解鸦片战争的缘起与影响,从中获得历史的启迪。[2]还可以以战争的亲历者林则徐的事迹串联教学内容,审其言而观其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抉择,获取“了解之同情”的学史方法。[3]
鉴于此,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教学立意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独特的视角出发统整教学过程,在能力、方法、情感、价值等维度上提炼的核心观念或见解。
那么,教学如何立意才合适呢?
二、教学立意应符合学生认知逻辑
当前,将教学立意盲目拔高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某位老师教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和同为一家》,以“和”字立意,把唐时各民族看作“一家人”,设立“改邪归正的小兄弟”,“慕名而来的好女婿”,“苍山洱海的义金兰”三个板块,分别讲授东突厥、吐蕃和南诏与中央政权的友好关系。以“和”立意,由此而展开的教学安排可谓贴切自然。但是,在课的后半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直接搬进来,甚至还把国内民族关系的“和谐”升格到“世界大同”。显然,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有些生硬,而对于初中生而言,“世界大同”的立意更有盲目拔高之嫌。
加涅这样定义“教学”:“经过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 [4]在课堂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是主要矛盾,有独立完整的认知过程,而“教”必须支持“内部学习”,为学服务,没有独立完整的系统。历史教学提炼主题立意本来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但是如果立意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把学生拒于学习的门外。所以说,教学立意的首要标准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具体说来有如下三个关键点:
其一,知识基础。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此考虑“最近发展区”。不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立一个高大威猛的立意,教师讲授可能酣畅淋漓,但是学生的“脚步”如果跟不上老师的“灵魂”,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应该靠船下篙,紧贴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设计,让学生听得懂、跟得上、学得好。例如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就可以“科技与生活”立意,让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并发现生活中电器,由此引导思考有关历史问题。立意的重心低一些,内涵简单一些,教学效果反而会更好些。有时,简单也是一种美。
其二,兴趣倾向。中学生对人文社会话题和逻辑思辨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更喜欢形象丰富、有故事情节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人民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说的都是国家和社会大事,与课堂里学生的关系好像并不大,让学生愿意听、肯思考是立意和设计的关键。笔者曾经以“听历史故事、说改革开放”立意,讲授“我家与改革开放”、“小岗村的生死契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等五个故事,由此分析改革开放的内容及时代变迁,效果不错。[5]“知不如好,好不如乐”,要让学生好学、乐学,关键是激起学生听讲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其三,思维水平。没有人会认为应该向小学生直接讲授数学微积分知识,因为它超出了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历史学科思维的能级不像数学学科那样分明,但在目前的历史教学和考试评价中,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定位总体偏高,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正在成为遏止学习积极性的重大杀手。《宋明理学》一课牵涉多个思想家的深奥的观点,一向被称为教学难点,如果从“儒学与佛、道的斗争与融合”立意开展教学,学生的知识积淀和思维能力都跟不上。湖南长沙的方旭老师运用乡土资源,以“参观岳麓书院,学习乡贤名流”立意[6],江苏南京的郑远老师以“生活中‘理’”立意[7],就是针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和设计。
三、教学立意应符合历史逻辑
抓不住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片面设立教学立意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某位老师讲授初中北师大版《夏商西周更迭》,确立的教学立意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先让学生讲述夏禹、商汤、周武王三位开国君主勤政爱民和夏桀、商纣等败国群主荒淫无道的故事;再要求学生分析明君与暴君治国言行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启示。粗看,这堂课的立意是很好的,稍作思考,发现其背离了这一段历史的核心逻辑,因为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国家制度的设立与完善才是关键问题。
什么是历史逻辑呢?简单地说,历史逻辑就是渗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关系、规律及大趋势。学习历史当然要了解一个个具体的事实,但历史教学如果总是局限在孤立封闭的事件中,对学生发展而言,只能徒增学习负担,而不能对其生命成长和世界观形成产生帮助。美国新史学的鼻祖鲁滨逊认为历史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 [8]法国哲学家亨利·贝尔进一步提出历史学科除了要研究“偶然事实”“必然事实”之外,还要研究“内在的逻辑事实”。[9]笔者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追求鲜明的主题立意,目的就在于跳出单纯史实的窠臼,探寻历史逻辑,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其通贯古今的历史意识。
那么,怎样进行教学立意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呢?
首先,悟得透宏大史观。李惠军老师认为,唯有大视野才能见到大历史,才能在宏大的历史景致中发掘一节历史课的灵魂。以此来看,上面所举的《夏商西周更迭》一课教学立意的设计就缺乏对中国古代历史通透的理解。笔者特别推崇夏辉辉老师关于高中岳麓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立意设计。[10]她以马克思与列宁、列宁与农民、邓小平与马克思等“历史的对话”为中心话题,逐步展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迁,引导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珍惜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之不易的成果。夏老师能产生如此优秀的设计成果,关键原因就在于她广博的阅读和对现代化等新史观的深沉体悟。
其次,拎得清复杂关系。20世纪早年中国历史发生了数件大事,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同时国际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走向。如何讲授人民版必修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课呢,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分析各个事件的关系,并从其中理出一个逻辑来。笔者以为20世纪早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观察世界大势,选择强国御侮、振兴中华道路的重要时期。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与思路: “凿壁借光”、黎明前的黑暗(时代背景)——晨光(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征途(推动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义革命起步)。
再次,抓得住主要矛盾。初中历史北师大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难的斗争历程。大家都知道本时期包含着国共两党、中日民族、中共内部不同道路、人民军队的建立壮大与挫折等多种矛盾和发展线索。以哪一条线索确立教学立意呢?赵霞老师在聂幼犁教授的点拨下,就以“星火燎原”为课魂,确定了自己的说课思路:什么是“星星之火”?“星星之火”怎样出现了燎原之势?长征怎样让“星火”演变成“火炬”? [11]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存在多种矛盾关系,以什么线索进行教学立意,赵老师探索课魂的经历与感受给人启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逻辑。
四、教学立意应顺应教科书本身的逻辑
吃不透教科书本身的逻辑和旨趣,主观随意地确定主题立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某位老师讲授人民版必修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确定“大国崛起的经验与教训”为主题立意,由此规划了三个新框题:“一、萄西:挥霍的帝国;二、荷兰:商业的帝国;三、英国:实业的帝国。”这样的教学立意和讲课思路看起来很新颖,笔者以为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它和国家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主题设计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认知概念的冲突。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共识。但教材仍然是课堂师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平台和依据,是更大的事实。任何人无法否认教科书的权威性、代表性和主导性。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文明史和全球史观为线索,将中外历史内容穿插起来,设置了多个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专题,有利于教师确定每一堂课的主题,开展富有逻辑性的教学。把教科书边缘化或者曲解误读,正是当前一些课堂出现乱象和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那么,究竟怎样依据教材确定教学立意呢?
直接运用教科书现成的主题,就是一个经济划算的做法。例如上述《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就可用“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立意,讲授萄西、荷兰、英法三代殖民国家各自的殖民活动及其对于“世界市场拓展”的影响。当然,在教科书的立意和线索讲清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另行对“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进行探究,也是很好的设计。王生老师堪称处理教材与教学关系的高手,他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首先从课题出发提出一个具有统领意义的“母问题”: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再由此引申出“规模”“性质”“影响”等三个方面的“伟大”的子问题。[12]这样的立意设计可谓“一箭三雕”:一是切合高一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二是尊重了教材的史学定位,三是凝聚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思考。
直接运用教科书本身的主题立意,并不代表教师没有开掘的空间,也不代表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定特定的范围中。例如对待人教版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有老师在认真钻研了课标和教材后,抓住“人文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挖掘教学立意,拟定了专题内部三课时的教学方案:文艺复兴——“人性”的复苏;宗教改革——“人本”的发现;启蒙运动——“人权”的提出。再如,笔者讲授初中历史北师大版《洋务运动》一课,在充分理解本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主题意蕴的前提下,以“学习”为立意关键词,引导学生掌握“谁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学到了什么水平”等问题。这样处理可以说源于教材,又在考虑学生能力基础的前提下适度地高于教材。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有自身的逻辑结构,但也只是一个框架,教师在尊重和理解其大的逻辑框架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更精细化地发掘每一堂课的主题立意。
当下中国正在出现“万众创新”的局面,中学历史教学追求立意创意,是对创新时代的积极回应。课堂遍地知识鸡毛的情况已经落伍,迫切需要恰当、全面、客观地确定教学立意,着力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生成和价值观培养。追求教学立意,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但是,千万不能变成教师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标榜。谨以本文与同行们共勉!
【注释】
[1]束鹏芳.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学实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09).
[2]李惠军.灵魂的追问(1)——历史教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教学的境界[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03).
[3]郭阿男.了解之同情——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05).
[4][美]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2.
[5]鲁东海,刘倩.将故事“化”入历史教学中——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10).
[6]方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2(11).
[7]郑远.让思想走进生活——《宋明理学》的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07).
[8][9]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29, 240.
[10]夏辉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0(03).
[11]赵霞.苦思苦寻课之魂——八年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备课札记[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03).
[12]王生.《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及说明[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