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增进国际理解

2016-09-10 07:22张怡闫旭
中国教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史家游学素养

张怡 闫旭

一、课程开发背景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并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被提升到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对于“国际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阐述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基本属性,参考国际课程比较关注的“独立判断的思想者、终身不渝的学习者、世界事务的参与者”的培养方向,依托学校20多年的和谐教育特色,将学校的“无边界”课程目标确立为致力于让每一名孩子成为持有完全人格和价值伦理的独立思想者、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终身学习者、拥有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的世界参与者,这是在全球视野中对“和谐的人”做出的更为具象和现实的表述。近年来,遵循将活动课程化的思想指导,在学校构建的“无边界”课程的引领下,努力尝试突破符号学习的边界,跳出书本知识学习的界限,连接书本与生活,建立新的课程模式。“涵润”游学课程体系是学校自主开发、实施并正在完善的史家小学国际理解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

二、“涵润”游学课程体系的建构

1.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我们认为,身处多元化的世界,培养国际视野与培育本土情怀是不可分割的。为此,从唐代诗人司空图《复安南碑》的“蒸云涵润,决天阃以滂流;击壤登歌,嬉春台而自乐”一句中,选取了“涵润”作为游学课程的名称。该词本义为滋润,此处化而用之,意指“涵育世界,润泽生命”,同时也体现课程实施的“浸润式”的特点。

学校希望通过“涵润”游学课程,使学生感受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初步了解国际人文知识,具备国际交流的方法与能力,掌握从人类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人文精神,从而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

在开发“涵润”游学课程之前,我们多次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以确定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我们在调研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及家长预期的基础上,结合史家小学的培养目标,开发设计出兼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游学课程内容。

“涵润”游学课程体系包含三类课程:General课程、Experience课程和Sharing课程。其中General课程和Sharing课程为必修课程,Experience课程为选修课程(如图1)。

(1)General课程(通识课程)

这一课程为必修的通识性课程,主要由史家小学的教师进行授课,授课地点为史家小学。General课程包括“理解”类课程和“行为”类课程。

“理解”类课程是“了解多元文化,增进国际理解”课程的简称。由我校教师自主研发,学习内容主要是语言学习与应用(开设语种为必修的英语和选修的法语)、人文历史与知识(主要针对法国、比利时、新加坡、泰国等国文化),希望通过这一课程,使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加人文底蕴。

“行为”类课程是“发扬礼仪文化,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的简称。以我校“种子计划”为本课程的价值基点,确立培育“自主自立、珍爱生命、遵规守则、互相尊重、善于交往”的课程指向,立足于无边界课程,为种子的生长提供无限可能。

根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校教师依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编写了《史家小学“涵润”游学课程之General课程指导手册》。手册分为5大主题,共计18项内容。每一篇章以好读易懂的童谣提示本篇主要内容,由“老师说”“爸爸妈妈说”等内容指导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此外,还安排了同学自我检查与评价、自我规划,与同伴交流、表演等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可以说,该手册既是教师开展课程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同时,还是实施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行为”类课程的培训,对于学生在国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以“礼仪课”为例,在开课当年的游学活动中,史家学生在公共场所安静有礼的良好形象,得到了许多同行者的高度赞扬。

(2)Experience课程(体验课程)

这一课程为学生选修的实践体验课程,由我校教师或外国教师进行授课,授课地点既包括学校、国家博物馆、学生家庭等国内实践基地,也包括国外大学、国际教育社区友好学校等。Experience课程包括“传统文化”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文化艺术”课程、“媒介素养”课程、“创新思维”课程和“国际交往”课程。

“传统文化”课程,通过了解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使学生了解、热爱本土文化,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自然科学”课程,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提出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科学的结论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文化艺术”课程,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媒介素养”课程基于史家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史家传媒”,开发美国媒介素养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外传媒发展历史、现状,在学习中感受科技促进发展的同时,关切人的生存和发展。

“创新思维”课程与国际创新活动“DI”接轨,由我校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内容,带领学生选修团队共同学习和探究。通过达成任务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理性分析、想象创作、实践操作、表达演讲、团队合作等能力,通过参与国际比赛,在国际活动中了解发展现状和趋势,客观地认识自身水平,为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实证依据。

“国际交往”课程,通过国内外不同主题的学习,了解在国际交往中应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关注全人类面临的挑战。目前,“模拟联合国大会”作为学校330特色课程,正在实施中。学生自主选修该课程,由教师带领随机选取相应国家进行研究,以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该课程不仅达成增进国际理解的目标,还锻炼了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既有趣又有益的一项课程。

(3)Sharing课程(分享课程)

这一课程为学生必修的表达分享课程,由我校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指导学生将游学中的收获按照知识理解、技能形成、情感认知、思想经验四个维度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表达形式上凸显个性、勇于创新、乐于分享。此外,这一课程也是对General课程和Experience课程学习效果的反馈,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分析依据,便于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改进,优化“涵润”游学课程。

三、课程评价与效果分析

(一)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形式。主观评价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访谈、调查问卷等,对于课程内容和实施进行评价,以促进授课教师反思和提高,以及不断完善课程。客观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设计相关的学习评价表格,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填写,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到学习有实效。

2.总结性评价

通过纸笔汇报(如绘制小报、制作PPT、撰写感受)以及宣传汇报(如:录制史家小学红领巾电视台节目、撰写校园新闻)检验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一位教师在2014年7月加拿大EL课程总结中写道:

在犹他大学,学生们学到了许多地质知识,了解了黄石公园的地理地貌。犹他大学地质楼内布满了地质、化石标本,而且允许触摸,学生们兴奋得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不愿意离开。通过参观实验室,学生们对神秘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课程太合学生的胃口了,就连平时的“小淘气包”也专心致志地听讲并提问。其中一个学生问道:“大海是由河流汇集而成的,那为什么河流没有颜色、是淡水,而大海是蓝色的而且是咸的呢?”这是多么充满智慧的问题啊。

(二)效果分析

1.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涵润”游学课程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每一项课程内容均明确指向一项或几项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为中心,兼顾其他素养的形成,是其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品格。

六(4)班的张揽玥同学在参加了2016年模拟联合国少年峰会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模联,锻炼了我的领袖气质与合作精神。初次来到模联会场,我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没能成为一名统领大局的“领头羊”,但我也努力地融入集体中,热烈地投入讨论中,不断地给“现任领袖”出谋划策,使得我们顺利完成了一份工作文件的撰写,我的代表国也荣幸地被列入了起草国的名单。领袖的运筹帷幄的气质很是让我钦佩。我觉得,要想领导别人,必须有能力,人缘好,有勇气。其中能力包括台上的震慑力及能言善辩的能力;人缘好是指不强势,能搞好与所有代表的关系;有勇气是指不怯场,在大家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

2.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教师通过“活动中研究,研究促课程”的模式,以研究为引领,通过行动研究,记录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反馈、撰写案例等。此外,史家小学也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们进行课程培训。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边行动边研究,教师自主编写了《涵润之旅游学手册》,记录了教育的过程以及学生的收获。

3.构建科学、系统、具有时代性的特色校本课程

史家小学通过游学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了解到本土文化和他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都在推动着世界文明发展与进步。只有遵循“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理念和具备宽阔的胸怀视野,才能在多元文化交往中谨守包容、接纳的心态,善于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具有“共存”观念,愿意承担起对全球共同体的责任。

“涵润”游学课程秉持史家小学“无边界”课程理念,打破空间维度,将机场、博物馆、大巴车、地铁站、超市等都视为学习的空间,打破固有的班级、年级的边界,以相同的主题、共同的项目重组学习共同体,整合、精选学习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方位的认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再思考

“涵润”游学课程是史家小学国际理解课程的一部分,源于我们对以往游学活动的思考和梳理,以及对活动课程化理念的具体落实。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现有的游学课程,使其具有推广性。此外,我们也将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游学课程与学校国际理解课程中的其他内容横向贯通,切实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培养具有世界参与者意识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本研究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课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行动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DFB12093)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猜你喜欢
史家游学素养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身边雷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