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

2016-09-10 07:22刘可钦
中国教师 2016年21期
关键词:住家大家庭班组

刘可钦

有人说学校像家,因为学校应该有家庭般的温暖、友爱和支持。于是,无论是在班级、年级还是各个社团,教师都将其当成“家”一样用心经营着,为的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超越血缘关系,所有人友好相处、互帮互学的大家庭。中关村第三小学万柳北校区“三室一厅”的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就很像居家过日子,里面住着不同年龄段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在这样家庭般的学习生活基地中,一同生活,一同长大。

有人说学校似家,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那种血浓于水的天然纽带,更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精心营造。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要为维系学校大家庭付出真诚的爱和勤勉的劳动。超越家庭和亲缘关系,在这里学习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因此,有教师做出形象的比喻:每个班组群都像“大宅门”那样,要处理好家里的老大、老二、老三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发挥合力,形成团队互补共进。班组群如此,一个班、一个年级也同样如此。

我们说学校是家,因为“大家三小”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尊重、信任、包容的大家庭。于是,六年级师生的“一日住家”活动是那样吸引孩子们,孩子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所以不是“一日住校”而是“一日住家”。这一日,住的就是心情和友谊,品味“家”的味道,感怀6年的同窗情谊、师长教诲以及在“大家三小”留下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搭帐篷。上百顶帐篷在学校“安营扎寨”实属不易,需要合作,需要阅读说明书,需要分工协同,也需要耐心。在反复的尝试中,一个个小窝搭了起来,一顶顶帐篷立了起来,形成壮观的“帐篷大军”,成为学生对“家”的回忆中一个经典的画面。

包饺子。这是最需要分工合作的一项工作,也是最能够创造浓浓家庭氛围的活动,孩子们在教师和家长志工手把手的指导下,捏的饺子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但都吃出了同样的味道,那是在“大家三小”的童年里抹不去的记忆。

毕业项目。不只是“一日住家”,还有两个月来,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孩子们要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学习。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或者找一个能够帮助“家”里解决问题的项目,大多数孩子选择了关于校园垃圾处理方面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从现在做起,从周围做起,从身边最小的事做起,立天地心而又能知行合一。今天学习“扫一屋”,来日担起“扫天下”的重担。

伴你成长。制作、画展、创作、表演、赛事等作为毕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那样吸引着孩子们,牵动着教师和家长的心。教师用智慧和无法丈量的辛苦,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个舞台、赛场和展厅。与孩子们一同走出纸笔考试的局限,用另一种语言解读“我的优势从来不止一种定义方式”。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习探究、相处、合作等技能,学习讲秩序、守规则的文明行为,学习成为一个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表现出“大雁的积极行为”,成为“大家三小”学子们的共同基因和看得见的符号。

这就是家,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一个属于每个人、需要每个人、成就每个人的大家庭。一个让孩子梦想起飞的学习场所,是孩子们永远的心灵家园。

(作者系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住家大家庭班组
你好,你好!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宣家鑫
一路忐忑
夯实班组文化
开学啦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
住寄宿家庭,遇事不妨有话直说(相关链接)
秀秀台
留学生如何与寄宿家庭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