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教师德行提升

2016-09-10 07:22王定华
中国教师 2016年21期
关键词:教师应中华传统

王定华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见解精辟的历史典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刻,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都令后人推崇备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新形势下我国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和教师德行提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新形势下对教师德行的要求

我国有1500万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总体来看,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现在我国进入“十三五”期间,“十三五”承前启后,意义非凡,这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将更加注重推进公平、提高质量、弘扬美德、改进治理、提升品质。要实现这些目标,最根本的要靠教师的努力,靠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德行的提升。

第一,教师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教师理应多一些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胸怀天下、心系未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应恪尽兴国之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树立“为国育才、为民育子”的教育情怀,把教育视为一项值得奉献终身的光辉事业,而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第二,教师要有纯粹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远大理想。它能够让教师在面对权力、地位、金钱、压力或诱惑时,坚定方向,遵循规律,笃行价值,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受世俗因素的过多影响,长期坚守在一线学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追求最本质、最本真的立德树人。

第三,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如果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教师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对人类价值命运的追求和关切,尤其应高度珍视五千年绵延不断、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敏于求知,饱读经书,夯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学素养,古为今用,广育英才。

第四,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不应对已有成就沾沾自喜,也不能面对困难裹足不前,而应具备创新意识,敢探未发现之新理;具有开拓精神,敢探未开发的疆域;教师要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内驱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打破落后桎梏,直面教育改革的发展问题,锐意改革,积极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第五,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而且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者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者学习借鉴、取其真经,或者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但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否则就不能深入,也不能一味地孤芳自赏,以免曲高和寡。

第六,教师要有扎实的教育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实践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没有实践的教育永远是不着边际、不接地气的镜花水月。教师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贯彻到一线实践中,在实践中去试错、检验、完善和推动教育改革,寻求教育发展的最佳办法和最终出路,进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习得好、成长得好。

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教师人生有涯,只能精选其中最基本、最关键、最急需的精华。

一是注重伦理、道德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天伦与美德,积极向上,值得当代教师心向往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本八德,人皆应有。“德不寡,必有邻”,在提高师德修养过程中教师不会孤单。假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就不堪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试想“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教师要具备看齐意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自己的品德“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学问“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是教师的美德,“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矣”;务实诚信也是教师的美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低调谦虚更是教师的美德,“三人行,必有吾师”。在当下,面对来自权力、地位、金钱的压力或者诱惑时,教师应坚定政治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笃信教育价值。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受名利驱使,长期坚守在一线学校岗位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执著于最本质、最本真的立德树人。无论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未来的教育家,都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深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具备良好德行。

二是儒家为主、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教师应突出这个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儒家学说必须首先熟悉《论语》,个中的思想是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儒家之主张,恰是当今教师德行提升之所需。例如,儒家提倡心胸开阔,“君子坦荡荡”;提醒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号召尊重年轻一代,“后生可畏”;赞赏光明正大,“吾善养浩然正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有这些,都是教师们需要加强的。当然,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既独树一帜又和谐统一。和谐中的相反相成思想,和谐中的多样性统一特征,和谐思想的有机整体观,皆富哲理。教师在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德行时,应侧重选择儒家文化之瑰宝,兼顾其他学说之名作。

三是与时俱进、应物变化。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文化。许多学说流派都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不断发展更新的。文化的发展犹如树木生长,从幼苗到长成参天大树,要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时间。在树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病虫害。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树木的生命。为了保证树木健康成长,就要治理病虫害,精心呵护。只有这样,才能让枯木逢春,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有时还要嫁接其他树木,增强树的活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树木的本根基础上进行的,离开本根,就沦为无本之木。“五四”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主革命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也应纳入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范畴。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与此前的中华文化相融通,是联系我国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桥梁。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人文气质,是全球化时代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培育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面对世界范围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为多元时代凝聚中国力量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对外开放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有助于教师增强对国家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与时俱进,所以,广大教师应具有创造意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具有开辟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创造时想得深,开辟时看得远。勇于打破落后桎梏、打破无谓樊篱,敢于直面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师们对古今中外主要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予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予学习借鉴、取其真谛;或另独树一帜、自圆其说。一味随波逐流,就会浅尝辄止;完全孤芳自赏,又难免曲高和寡。

四是兼容并蓄、务实厚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输出文化,还学习其他民族的好东西,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都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挥教化功能,助益国家治理,体现经世致用。广大教师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珍视,饱读经典,古为今用,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上多元多样的文化元素纷纷呈现在人们面前,文明成果千姿百态。广大教师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经典浸润下形成良好情感、端正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五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师要热爱读书,博览群书,具有渊博学识,同时深谙教育教学规律,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内容教育学生。比如,讲爱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母刺字,尽忠报国”;讲勤学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诚信的“言必信,行必果”“论必作,作必成”;讲友善的“融四岁,能让梨”“温良恭俭让”。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三字经》《弟子规》到民俗歌谣,很多内容都是价值观教育的经典。“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要准确把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融入课程体系,融入社会实践,融入学校管理,融入学校文化,因地制宜,因校治宜。要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因材施教,“小以小成,大以大成”。要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延长线上组织教学,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现实国情,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教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责任编辑:孙昕

910045828@qq.com

猜你喜欢
教师应中华传统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