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永
美国的高校校名可谓五花八门,有些会给人带来在地理上到处穿越的感觉,那我们就先从校名在美国各州间的来回穿越说起吧。
迈阿密大学
迈阿密大学,指的是哪一所?在美国,至少有两所大学的中文名称都叫迈阿密大学,只是英文稍有不同。一所叫University of Miami,在佛罗里达州;一所叫Miami University,在俄亥俄州。我们可以分别叫佛州迈大和俄州迈大。对了,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实,这两所叫迈阿密大学的学校都不在叫迈阿密的那座城市。
佛州迈大所在的城市叫Coral Gables,之所以叫迈阿密大学,是因为Coral Gables属于迈阿密-达德(Miami-Dade)县。俄州迈大所在的城市叫Oxford,没错,就是牛津。它之所以叫迈阿密大学,是因为牛津地处俄亥俄河的迈阿密河谷地区。
佛州迈大和俄州迈大的有些比较也挺有意思的。佛州迈大建于1925年,俄州迈大建于1809年,比前者早了100多年。按建校时间,它在美国排在第十位。佛州迈大是私立学校,俄州迈大是公立学校。在美国,两所学校都算是规模不小的高校,算是名校,只是佛州迈大的名气可能要更大一些。
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位于美国的西海岸,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位于美国东部。所以,第一次看到一所大学叫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你是不是有点发蒙?它到底在加州还是宾州?估计,在中国出现一所云南山东大学,也会搞蒙很多人,连它是在云南还是在山东也搞不清楚。
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宾州,学校所在地恰好叫California,所以可以叫它加利福尼亚,但不能叫加州。至于学校的名字,比较合适的叫法应该是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该校属于宾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始建于1852年,过去大部分时间是一所师范类学校,名字几经变化,1983年确立这个校名。
宾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这所大学也在宾州,不在印第安纳州,是因为学校建在一个恰好叫印第安纳的地方,所以按照套路,叫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始建于1875年,大部分时间也是一所师范类学校。1965年,该校确立现名,是宾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俄亥俄河谷大学(Ohio Valley University)
俄亥俄河谷大学不在俄亥俄州,是哈町大学(Harding University)的几位校友发起建立的。哈町大学位于阿肯色州,但俄亥俄河谷大学也不在阿肯色州,而在西弗吉尼亚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自然是因为它位于俄亥俄河谷地区。该校所在的城市也很穿越,叫维也纳。
俄亥俄河谷大学正式建校可从1958年算起,历史不长,名气在美国高校中自然无从谈起。
渥太华大学(Ottawa University)
有的高校还穿越到了加拿大。此渥太华大学(Ottawa University,OU)与彼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 ,U of O)不是一回事。建于1848的U of O无论在历史、规模、名气方面,在加拿大都是比较靠前的高校;OU是始建于堪萨斯州渥太华市的美国高校,1865年立校,目前在堪萨斯、亚利桑那、印第安纳、威斯康星等州建有6处分校,并开设线上课程专业。
秘鲁州立学院(Peru State College)
有的高校从北美穿越到了南美。秘鲁州立学院(Peru State College)建校于1865年,由基督教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建立,是内布拉斯加州的第一所高校,但名称变更过多次。1867年,它接受州政府资助,成为公立性质,很长时间内主要是一所师范类学校,1963年确立今天的校名。学校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所在地就叫秘鲁,最早的居民来自伊利诺州一个同样叫秘鲁的地方。学校规模不大,只有2000多人,但学校所在的这个秘鲁地方就更小了,只有不到800人。
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
曼彻斯特大学?那不是英国的学校吗?没错。但英国的曼大叫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这里说的曼大叫Manchester University,位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这所学校最早于1860年由基督教联合弟兄会(United Brethren Church)在印第安纳的罗阿诺克建立,最初的校名叫罗阿诺克神学院。1889年,学校迁至该州北曼彻斯特,遂改名曼彻斯特学院,2012年改名曼彻斯特大学。英国的曼大有学生3.8万多人,出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25人,在英国仅排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之后。美国的曼大学生规模只有1500多人,主要是本科生。2011年,该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最具有性价比的美国高校”(Great School at A Great Price)中排名第八,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成绩。曼大在1948年设立的“和平研究”是美国的第一个此类专业,它的历史系与政治学系的力量较强。此外,它的有些建筑还上了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的名录。这个名录类似于我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
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成立于1971年,属私校性质,是一所实施远程和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指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学习,部分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学校。
剑桥学院确实是一所美国的学院,也确实建在一个叫剑桥的地方,这个叫剑桥的地方还有另外一所叫哈佛的美国大学,但它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来不拿这个叫剑桥的所在地说事,或许这就是两者的差距吧。剑桥学院后来又在马萨诸塞州的Lawrence, Springfield和加州的Rancho Cucamonga等地开设分部,但名字都叫剑桥学院。它在美国高校中的名气,只能说我们在各种排行榜上基本上见不到它的名字。
洪堡州立大学(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当然,美国在历史上不仅跟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学校还穿越到欧洲大陆。
世界范围内,排出大学发展史中最有影响的三位人物,其中德国的威廉·冯·洪堡肯定会位列其中。他于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名称几经变化,1949年定名为洪堡大学 (Humboldt-Universität),以纪念他与弟弟亚历山大·洪堡。洪堡大学曾是整个欧洲的学术中心。这是一所厉害到什么程度的学校?看看两组人名就明白了。一组是欧洲与这所学校有关的人名,包括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谢林、海涅、俾斯麦、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亥姆霍兹、赫兹以及几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另一组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的中国人名,包括罗家伦、宗白华、王淦昌、赵九章、陈寅恪、傅斯年、周恩来、马君武、顾孟余、朱家骅、谷正纲、章伯钧、张君劢、俞大维等。
在美国,也有一所名字与洪堡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叫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知道它是美国的学校,当然就得把它翻译成“洪堡州立大学”了。不过,要是不知道这是美国高校,从它的英文名理解成“洪堡国立大学”也是可以的。洪堡州立大学成立于1913年,师范学校起家,名字几经变化,1974年改现名,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系统(CSU)的23所高校之一,也是地理上加州最北端的一所高校。该校规模不小,但名气一般。2016年福布斯大学排行榜把它排到了美国高校的500多位。这所学校的名字中有洪堡,可不是傍名人名校,是因为这所学校就在加州洪堡县。
雅典州立大学(Athens State College)
这所大学的校名中虽也有雅典,但它跟希腊的首都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所学校规模不大,名气也不大,但它的几个特点使其在美国高校中很有代表性。
第一,名称几经变化,这是许多美国高校有过的经历。1822年建校时,它叫Athens Female Academy(雅典女子学园),1842年改名 Athens Female Institute(雅典女子学院),1889年改名Athens Female College(中文还叫雅典女子学院),1931年改名Athens College (雅典学院),1974年改名Athens State College(雅典州立学院),1998年改现名雅典州立大学。不论怎么改,“雅典”二字始终不变。这是因为雅典就是学校所在地的名字。欧洲的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但这个美国的雅典跟首都无缘,连州府都不是。它是阿拉巴马州Limestone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该县最大的城市。第二,性质几经变化。它最初为世俗性质,后被卫理公会教派接手,这都算私立学校性质。1974成为州立学校,又变成了公立学校。一所学校经历这么多变化,在美国也是不多见的。第三,招生对象也经历过变化。1831年之前的一百多年,它是一所女子学院,之后则男女同校。第四,这所学校只有本科生,并且只有大三、大四年级的本科生,算是美国另一类两年制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的上游学校。目前,这类学校在美国的数量已经不多。第五,美国高校的历史能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为数不多,它是阿拉巴马州的第一所高校。此外,该校的某些建筑也是美国版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麦技术学院(Denmark Technical College)
丹麦技术学院确实在“丹麦”,只是这个“丹麦”是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小镇。该校规模不大,是一所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巴黎初级学院(Paris Junior College)
巴黎初级学院确实是在“巴黎”,只是这个“巴黎”位于美国的德克萨斯,是该州拉玛(Lamar)县的县城。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这些美国高校校名的“穿越感”,其实是我们的不了解造成的。看来,不了解不仅会造成困扰,也能产生“有趣”,倒也不错。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