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最好的传承是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2016-09-10 07:22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张家港林斯基苏霍姆

孙建辉

“读书是福”“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用阅读拯救自己”……透过这些温馨、质朴的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的慈祥智者。他曾说,做教师要做明师,明白地做人、做事。他也一直走在成为“明师”的路上,不断地鞭策自己。

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首届名校长荣誉获得者高万祥,先后任张家港一中、张家港高级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和江苏省教育厅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是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二十位入围者之一。多年来,他一直倡导并践行着人文教育思想,重视人格教育,启动“六大文化工程”,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出版《语文的诗意》《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学校里没有的教育》等多部专著,发表文章700多篇,做教育演讲近1000场……

本期教学流派栏目特邀高万祥校长谈谈他与人文教育思想的结缘故事,以飨读者。

高校长,您好!作为人文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与践行者,您将人看成目的,希望师生能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的本质,那您能用简短的话语谈谈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吗?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教育?在我看来,人文就是人心,人文教育就是人心教育,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心和人性的关怀。人的善良心、同情心、高贵心、责任心、爱国心、羞耻心等都应该是位居首位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

把人看成目的,是康德的名言,也是对人文教育最好的解读。尊重“人”,表现“人”,造就“人”,培育真正意义的“人”,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的公共价值,践行人类对教育的理解、诠释及种种期望和寄托。二是学校的个体风格,往往以校训、校风的形式得以体现。比如,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训是“以人为本,文化关怀”,这里的“文化”是“人文”的代名词,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指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关怀”的根本追求,就是让全校师生在学校里工作、学习得更好,生活、发展得更好。

您对人文教育有如此解读,其中肯定有一些人或事让您印象深刻,能否讲讲您与人文教育思想结缘的故事?

我真正和人文教育思想结缘,应该是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开始的。2001年5月17日,经过一年多的交往,特别是通过“乌克兰中国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总裁吴盘生先生的沟通,张家港高级中学的国际友好学校—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哈衣鲁莲娜女士和乌克兰全乌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乌克兰教育部原副部长萨夫琴卡女士联袂而至。与此同时,策划和期待已久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讲习班”如期隆重开幕。

为了迎接苏氏亲人的到来和“讲习班”这一节日般的活动,我倾自己几年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积累和体会,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辅导报告—“做一个真正的人”。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伟大教育思想,解读帕夫雷什中学“培养真正的人”的伟大教育实践,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做一个具有精神力量的人;做一个信仰神圣的人;做一个诚实可信的人;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做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做一个懂得合作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做一个尊敬老师的人;做一个知道羞耻的人;做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注心灵和人性,关注人的健康成长。认真通读苏霍姆林斯基所有著作的同时,我先后参观考察了浙江春晖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在没有走进学校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两所中学会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麦加圣地”,成为吸引众多一流大师的耶路撒冷?直至实地考察学习之后,我的内心才豁然开朗。两校的共同之处是以人为本,注重人心、人性、人格。

您有一个不雅的雅号“书虫”,人称“书生高万祥”,而且李镇西访问张家港高级中学,曾借住在您的书房,他说“他住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房间”。这不仅是在说您的书多,热爱书,更是赞誉您的学风和学校的学风。您能说说阅读与您提倡、践行的人文教育思想有何关联?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江南图书馆。这一年,刚从欧洲考察回国的端方给清廷呈递的奏折中开头就说道:“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

建设书香校园,倡导教师读书,并带动学生阅读,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即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个师生做真正的“读者”,成为我的志同道合的书友,这是践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那教师为什么一定要读书,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自己的阅读体会,我组织师生阅读的实践,我思考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阅读能带来思想和思想尊严。第二,阅读能带来更多的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第三,阅读能带来诗意,创造情怀。总之,阅读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宁静、精神的完善、灵魂的高尚,能让人心变得更加柔软、温馨、善良、美好。

您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推行“书香校园”行动,在江苏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热烈反响,这也是您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您认为思想落实到行动上,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倡导人文关怀,践行人文教育,其实是真教育的一种回归,因为中国教育最好的传承是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如何传承千百年来一直独步世界的人文教育的民族传统?如何实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以“人文”为基点的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校,应是怎样的?我的答案是:让每个师生都活得更好!在我的办学实践中,特别重视的常态工作有以下几项。

第一,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办学校也应从阅读开始。从私塾到新式学堂,中国式的常态教育就是专注读书的教育。在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每周有两节专门的阅读课。典雅温馨的图书馆阅览室里,学生在座位上可随手从书架上取书,文学名著和名人传记应有尽有。在阅览室的玻璃门上,我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上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博尔赫斯曾经自问自答地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套用一下,我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真正读书的天堂!

第二,让学校成为真爱的乐园。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以人为本的爱心教育。古代中国人选拔官吏和大学生(太学生),位于首位的标准是“举孝廉”。孝者,爱心也。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充满大爱之心的学校。学生在学校固然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个性、情感、人格、爱心这些做人的最核心内容,主要不是在文化课堂,而是在校园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校园人文环境是一种隐性课堂,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极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和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智慧且有责任的爱,要让学生学会去爱!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之爱必须是一种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的真爱。在校长的岗位上,我积极倡导爱心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为充满真爱的幸福乐园,并常常扪心自问,对教师和学生,我有真爱吗?

第三,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是道德关怀和人格培养。孔子的教育旗帜上鲜明地写着六个大字: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处于第一位的。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守则。从孔子开始,中国人一直把育人作为第一位的常态教育。张家港高级中学的学风是“学会学习,培育智慧,塑造人格”,就是希望每位学生都能以高分上大学,用智慧去成才,用高尚的人格赢得人生的美好未来。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拳头产品是: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做人。能改变人、塑造人的学校,才是最理想的学校。

您提出“语文应诗意地栖息”,指出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情感培养为主要目标,给予人以文化关怀,那您能否谈谈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思想的关系?

什么是语文?语文是一种快乐的分享。分享优美的文学,分享精彩的生命,分享丰厚的文化。我倡导用经典阅读培养读书人,践行生活化创造性作文教学,主张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呼吁语文教育的诗意和人文的回归。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让语文成为学生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一切追求,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学生一起分享幸福的语文人生。

我一直倡导,语文教育应该以人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情感培养为主要目标。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过程和优美意境。语文教育改革应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语文的任务是语言培养和情感培养,强调语文教育的最大价值是向学生传递人类历史上最优美的价值观念,传递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最大的意义是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性、正义感和公正性,能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并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权,热爱自然和生活,这都是语文教育超越时代的永恒不变的价值。

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可以说扮演着重要角色。您先后在张家港第一中学、张家港高级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任校长,是如何理解教师素养提升的?

践行人文教育,关键是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且,教师教育一定要以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2013年,我协助朱永新先生一起主编出版了教师成长读本《教师第一课》,其章节内容就有助于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一章“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主要从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做一个概述,希望能打动读者,并对其事业和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第二章“阅读教育大师”,引领教师走进一流、伟大的教育家的世界。这或许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社会、生活和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第三章“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注重实践和应用。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我很欣赏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研究“关系”二字,研究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人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实现心智的更新和内外宇宙的和谐。教师是世界上特别需要讲究和人交往、沟通的职业,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行吗?

第四章“道德的核心是大爱”,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我比较喜欢“大爱”这个概念,坚信在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和功利主义的当下教育,当务之急是呼唤“大爱”的回归。第五章“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专业修炼,职业素养,事业追求,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三个阶段和台阶。融三者于一体的教改科研,是教师能够超越他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只有属于创造性劳动的教改科研,才能让教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尊严感。第六章“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告诉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善于写作。写作至少是人生的一种趣味,文字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第七章“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主要介绍教师的表达、沟通和交往。

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达成。

读书是教育之母,您能否推荐几本好书供教师阅读,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论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当代中国人应该好好地阅读《论语》。我甚至觉得,《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甚至全球的华人,不管是否读过这本书,甚至不管识字不识字,身上都流淌着儒家文化的精神血液。我们的道德伦理、价值判断、审美认识和一言一行,往往都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儒学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优秀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和精神乳汁。

《理想国》。作为与《爱弥儿》(卢梭)和《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齐名的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黑格尔所言,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精神家园。走进《理想国》,我们可以沿着柏拉图的指点,找寻教育的精神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著作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我心中,苏霍姆林斯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著作是他的工作手记和校长笔记,再加上意识形态较为一致的原因,我们读起来十分亲切。我甚至认为,在职教师和校长,教育著作方面可以什么都不读,但一定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否则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校长恐怕很难。这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高地。

《陶行知文集》。“用生活的力量改造生活”,我把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印在张家港高级中学的科研刊物《新教育财富》的每一个页面上。先生的教诲如此亲切、实在、深刻,使我坚信,教育是“做的哲学”,人格是一笔一画写成的,人格和道德的学习必须从衣食住行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史怀泽传》。周国平说:“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我国台湾著名作家钟肇政编译的《史怀泽传》正是这样的一本书。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作家,都是史怀泽的身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纪伟人、丛林里的圣者、和平使者,都是他生前得到的美誉。他是欧洲人,但他的影响却遍及世界。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艺术和医术上,但他的伟大一定属于整个人类。他不是教师,但一定是全世界所有教师永远学习的楷模。

《梁启超传》。我由衷地认为,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伟人中的伟人。犹如卢梭之于法国,他是中华新时代的启蒙者,说他是民族先知、国家脊梁、“中国第一公民”,实在是名副其实。那梁启超的人生事业对教师有哪些启示?换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向中国的“第一公民”学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

责任编辑:孙慧

zgjssjh@126.com

猜你喜欢
张家港林斯基苏霍姆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让张家港精神在新时代再放光彩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张家港行盈利能力待改善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