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皮影独领风骚三百年

2016-09-10 07:22石永
群文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唱词诗篇皮影戏

石永

一个民族或一处地域,一般都有代表自己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并有其相应的丰厚文化内蕴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诸多艺术品类。它们不仅从深层的内涵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而且在外在展演形式上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象。它们往往以貌不惊人的原生状态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质却被粗浅的外表所掩盖而不为人们所经意、所垂青。恰似那盛开在深山峡谷中的山花,绽放在旷野中的幽兰。它那散发出来的浓浓清香始终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任其在某一地域圈内自生自育,自传自灭。青海皮影戏就是青海高原民族民间长期盛开的幽兰,散发着浓浓清香的传统文化的山花。

青海皮影戏立于国内兄弟省(区)皮影艺术之林,以它特有的皮人雕刻艺术、剧目体系和皮影音乐三大艺术优势而独领风骚近三百余年。或许因青海乃边远省份,或许因旧时交通闭塞而较少流通,或许因近代宣传和交流力度滞后,导致青海在国人眼里属文化小省,小小的皮影戏艺术之花长期绽放在高原而不为外人所知,至于它的美术、文学、音乐艺术成熟的高度和它特有的青海高原特色更未引起过国人的刮目相看,真乃长在深闺人未识,惜哉,憾也!综观流行在我国一些省(区)的皮影艺术,大体上以美术、文学、音乐三大艺术因素综合而成,成为流传在某一地域的皮影文化艺术品类。青海皮影除了和内地省(区)的皮影有着共有的艺术特色之外,本身所铸就的地域特色更使青海皮影具备了突出的艺术优势,为识者刮目,为采访者所叹服!甚至叹为观止。本文就青海皮影三大艺术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优势谈谈青海皮影艺术的独特之处,也就是它的青海特色。

皮人的高品位

青海皮影人物在设计造型上原属秦晋皮人范畴,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受青海地方诸多因素的渗透,在人物形象设计和造型、雕刻、染色、结构、以至材料、习俗等各个环节上都明显地距离秦晋皮人艺术越来越远,逐渐突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跻身于其他省(区)的皮影艺术的行列,甚至在它的雕刻艺术的总体成就上走在了同行艺术的前面而独领风骚。这在下述几道工序和艺术品位上突出地显现了出来。

一、得天独厚的皮料资源

青海皮影戏的皮人材料,选用高原特产黄牛皮。黄牛,是产于高原农村的土特产品种,它不同于牧区的牦牛,不同于犏牛,更不同于江南的水牛,而是高原农村农家养育的耕牛。黄牛皮料具有其他牛皮、驴皮、马皮等难以具备的材质优势。

优质的黄牛皮是选用年轻、体壮的黄牛,经过一段时间的养育,适时宰杀,精心剥取其皮,经泡制、脱毛、净化、拓展、选材(去其脊梁厚硬部分,旋去胳肢窝过薄部分)又经压平,延展等工序,获得一张张平展、光鲜、柔韧、透亮,弹性适中的精美的皮料,只有这种皮料,才是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理想的雕刻皮人的优质材料。其优势大体如下:一曰平展性。皮人平展,形成水平面张势,一件皮人横看是华丽的皮人,纵看是一条平展的直线。在荧屏上显示出的人物形象是绝对的完整、鲜明、透亮、精美,绝无虚虚实实之视觉缺憾。

二曰硬度适中,薄厚均匀。黄牛皮经过几道工序的打磨制作,待到尚未干透,便达到刀刻、凿击、剪裁、穿孔等的刻剜皮人的最佳软硬度,便可获得正反两面刀口一致的刻制效果。既是干透定型了,也让你分辨不出正反两面的刀痕差别。

三曰理想的透明度。黄牛皮具有均匀、鲜亮一致的透明度,它具有磨玻璃的透光效果。不但能透光,而且能透色,它的吸纳渗透色彩的均匀度同样让人分辨不出正反两面来。

四曰柔韧的弹性。黄牛皮的弹性非一般兽皮可比,它弯而不折,回弹力度强,不论怎样的弯曲度,它都能立刻回弹到原来的平展状态。

曾经,一位把式在一次演出完之后,整理皮人装包回箱,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演出,他将那些“包”一个个打开摘“稍子”时,一支皮人突然蹦了出来,平伸了几下,然后平展展躺在把式面前。把式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支皮人从折叠状态突然伸展开来,并慢慢恢复到原先的平展状态,那条折线也很快消失了。把式这才悟出原是先前不慎将皮人折叠起来装箱,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委屈呢,真是神奇了!这只能说是那黄牛皮所具有的特强的弹性使然。

二、独特的造型设计

关于青海皮影戏皮人的美术特色,笔者在20年前曾撰文《高原文艺轻骑兵──青海灯影戏》中曾有概括的评述:

青海皮影戏的皮人造型属秦晋皮人范畴,用当地黄牛皮刻制而成。在造型设计、雕刻、刀法,染色上又渗入了明显的青海地域特色。面部写实夸张和美化的形象设计,皮人正反两面的纹路图案效果一致的雕刻刀法;大块概括和精细镂空的合理搭配,使皮人具有实用和工艺二者兼备的实用艺术美;皮人各部位概括与夸张相融合的设计手法,使皮人的整体结构生发出生动灵活的灵动美。借鉴秦腔而又有创新和别开生面的脸谱设计,肉脸、残脸和净水脸面部的形象刻画,使人物具有写实和写意、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形象美。三原色和黑、绿五色相配的大色块渲染和细腻描绘,既具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又显其极度的和谐和大自然的绚丽、明快的色调美。凡此种种,塑造出的各类人物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性格突出而又生动美丽,忠奸分明,从而使皮人既具有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气质美以及秉性美。在荧屏上的光影艺术形象生发出强烈的诱惑力度,使皮人形象艺术获得特殊的美学价值。

皮人的造型设计是脸部和头饰连刻在一起,正侧面(即五分角度)形象。面部的轮廓线条重在写实,又兼写意,刻划出真实、生动的艺术美感。其设计造型分两类,一曰空脸,俗称“净水脸”,即去皮留线,属阳刻。透过光影显现出面部白净、眉清目秀、端庄靓丽,生、旦角色属此。二曰肉脸,即去线留皮,属阴刻。充分展示脸部丰富的肌肉纹路和色彩,突出性格特点,或慈眉善眼,憨态可掬;或怒目圆睁,青面獠牙,无不刻划出善恶各异,忠奸分明。净、丑角色属此。人物形象夸张,性格突出,尽显造型设计的精美和高超技艺。有些特定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都是专用“稍子”,都以此技艺雕刻,塑造出特有的造型。如包拯、张飞、曹操、关公、玉皇、王母、唐僧、悟空,都有其专用的“稍子”,不能以通用“稍子”替代。至于一般人物和元帅、员外、公子、状元、小姐、丫环、公差等都是通用“稍子”。

三、精细的行当分类

皮人的角色行当从头饰和身段分类。角色众多,分类精细,外观异常分明。

头饰分两大类,一类以发型为别,有披发、抓发、花旦发、辫子发等;一类以各种帽饰分开行当,有冠、帽、盔、巾等。分别如下:

冠:皇冠、凤冠、都督冠、驸马冠、束发冠等。

帽:王帽、相帽、纱帽、金雕帽、罗帽、雪帽、毡帽,红缨帽等。

其中纱帽又以帽翅的不同分海棠翅、秋叶翅、金钱翅、斜角翅、圆叶翅等。

盔:高盔、帅盔、霸王盔、太子盔等。

巾:包巾、扎巾(硬扎巾、软扎巾)、员外巾、文武公子巾等。

皮人的“稍子”脸部和头饰紧紧结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头部各种华丽的装饰雕有龙凤、珠花、绒球,有的还饰以雉鸡翎、髯口,非常生动、美丽,极富观赏性。

皮人的身子由身躯到四肢共10块组成。与“稍子”不同的是身子造型采用七分角度,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所有胸花、纽扣、玉带,以及刀剑、飘带等各种随身饰物,和“稍子”形成协调、自然的对比关系,又不显造型的单调和呆板。

皮影人物根据男女服饰的不同,分别有蟒、靠、氅衣、道衣、宫装、官衣、花衣、箭衣、扎袍、囚衣、孝衣以及神魔鬼怪的奇装异服,各有特殊的服装和细腻的饰物,非常完美、精彩、生动感人。

四、典型的环境道具

与人物和环境相配套的各类道具,大则如海洋、天宫、宫殿、楼阁;小则如桌椅、书架;动则如战马、飞禽,车辆;静则如花卉、盆景无一不突出设计构思的精巧和想象的空间; 甚至有的道具还渗入了现代美术中透视学的原理,使视觉丰富而逼真。从而营造出环境气氛对人物身份和性格的陪衬,充分体现了道具特有的功能。根据需要,那一幕幕的戏剧场景能得到典型而准确的体现和快速有效的转换,更有大型神话故事那一场一幕的虚实结合的场景效果,更是其他戏剧舞台不可能具备的。这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获得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生动感人的剧场效果。

所有这一切,都是运用美术的手段,使青海皮人从材质上、形象设计上、雕刻上、着色上、结构上都渗入了青海高原人民豪放、阳刚、耿直、勇敢又热爱和平,勤劳而善良的民族性格特征。正是这些特色,让它在皮影艺术之林中独领风骚。

浩大的剧目长城

程式化的唱词诗篇

青海皮影戏的剧目,那可是浩繁的、宏伟的剧目艺术长城。剧目的绝大多数为历史题材,有正史、演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四大类。绝少儿童戏、寓言戏、动物戏等小小剧目。在长期传承过程中,皮影艺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不但继承了庞大的剧目体系,包括大型连台戏和单本戏,而且也传承了口头程式化的唱词和诗篇。这些剧目和唱词诗篇,从文学的角度讲,它的民间文学性、通俗性、文史结合,修就了其他剧种难以比拟的宏伟的文史巨篇。同时也不可置疑,它的重大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存在。

剧目内容

正史剧目:从中国古代有史记载的朝代起,殷商纣王、封神演义、以至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题材尽皆入戏,成为皮影戏的主要内容。正史剧目虽有少量的虚构但仍以史为据,反映出我国各朝兴衰荣枯的历史脉络。如大量的三国戏、唐五代戏、杨家戏…… 让观众从看戏的娱乐中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变迁。

演义剧目:根据某些历史题材,经艺人们编演,带有相当程度的虚构,形成演义故事。大量的连台戏就是由此类剧目组成,如列国故事、隋唐剧目、唐宋巨篇等。

神话剧目:重点剧目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形成大传系列,也有大量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形成单本剧目。此类剧目展演空间较为广阔,上天钻地、入海纵深、行云千里、变幻莫测的斗法,为那些富有虚幻想象空间的皮影戏剧目提供了施展高超法术技艺的展演舞台,如《二郎神智斗孙悟空》《封神演义》等,那千变万化的场景,只有皮影戏的五尺荧屏尽现海阔天空的广阔空间和千奇百怪的变幻效果。

民间故事:以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经典故事、传说等为题材,经艺人们编演成为单本,传承下来形成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剧目长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中很多剧目因为是皮影戏所独有而成为“窝窝戏”,如《花园会》《白狗卷》《三美缘》《全家福》……这些 “窝窝戏”只有在皮影戏里演出,在其他剧种中从未见演。形成了皮影戏一道亮丽的剧目风景。

现代题材剧目:解放后,在“青海省灯影改进会”(后改为“青海省灯影工作委员会”)的大力倡导下,一批反映现实社会的新面貌、新人新事,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新编皮影剧目相继面世,为宣传政策,配合中心工作,曾经红火了一个时期,如《小二黑结婚》《恭贺新禧》《众人拾柴火焰高》《玉香》《三验大花猪》等。

一、大传连台戏

皮影戏的剧目其内容和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人民性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浩瀚的剧目体系,堪称宏伟的剧目长城和历史巨篇。

那些连唱多日的大传连台戏,不但拓宽了皮影戏的剧目内容,而且也拓宽了皮影“把式”的台口线路。皮影把式们的戏单上除了单本戏外,连台戏往往是一个总名称,这个极度丰富的戏单既蕴含了皮影戏的剧目整体结构,也显示了“把式”戏路的宽广,是皮影戏“把式”和群众联系的纽带,也是群众选择演员的重要依据。

所有上述影戏剧目,或原始的口传脚本,或经口传又手写的抄本,或经后来者整理的改编本、新编本,都无一例外的蕴藏着丰厚的思想道德内涵,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都是贯穿在内的主题精神。凡忠君爱国、孝亲尚贤、勤劳勇敢、热爱和平、敬老爱幼、除暴安良以及追求自由幸福,择婚不唯富贵,交友崇尚正义等等优秀的民族传统品德尽在宣扬歌颂之列。朴实的思想性,强烈的人民性,渴望期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愿望,都渗透到所有剧目之中。从而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为高原人民所喜爱。

大传连台本戏的阵容庞大,连续演出数日。主要剧目如下:如《封神榜》《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薛刚反唐》《杨家将》《飞龙巨传》《包公传》《万花楼》《粉妆楼》《狄青平西》《五虎平南》《精忠岳传》《下南塘》。

剧目的题材内容,浩繁纷纭,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1、《封神演义》说透了为君不正、朝纲大乱,宠妲妃而残害忠良,众伯侯离心离德,黄飞虎反出五关,姜子牙助西伯侯兴周伐纣。昭示出自古代以来中华民族拥戴政治清明,反对贪污腐败,崇尚廉洁。历史的发端有着古代的史证,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

2、《隋唐演义》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复杂。英雄们从小练习武功,为朝廷谋事,为朋友助力,它的聚众报国,交友尚义是突出的主题,真是忠义人人敬,正气满乾坤。

3、《杨家全传》系统展述以家庭成员几代人忠君保国,付出了巨大的常人难以隐忍的牺牲,同时还有奸侫陷害、内外灾难、匡古未有。杨家故事经皮影艺人在民间演唱,他的忠烈品格妇幼皆知,几乎是家喻户晓。

4、《包公传》《万花楼》《粉妆楼》等武侠连台戏,歌颂的是民间武艺高强、赤胆忠心的侠义之士,不但身怀绝技,且有除暴安良,杀富济贫、路见不平铲除,且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侠肝义胆。这些戏一般都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看似身临绝境,然又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绝处逢生,令人大吐爽气。连续演出,让观众牵肠挂肚,欲罢不能,每场必到,绝不缺席。我们民族不怕强权、惩恶扬善、为民造福的性格让人民群众从小就在冬天的漫漫长夜里、在农家大院里、或在村里的广场上就早早地接受到如此优良的品德教育。早期的说教,刻骨铭心。

连台大传的演出,“把式”们因人而异。有的“把式”能开演其中的大部分大传,有的则不能。就某一大传,有的开演的剧目多,有的开演的少。这是因为皮影戏由演员一人演出,他们的学艺经历和剧目积累,本人的艺术才华、表演意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至于演出时的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的个性差别,就更为明显了。

二、传统单本剧

单本剧目又可分两类,一为和其他剧种所共有的剧目,其中人物,故事情节大致相同,如有些秦腔剧本也可由皮影“把式”移来成为经常上演的皮影剧目。这类剧目有如:《升官图》《仁义图》《得胜图》《斩秦英》《下河东》《对银杯》《劈山救母》《苦节图》《状元媒》《辕门斩子》《花亭相会》《铡美案》《东吴招亲》《葫芦峪》《赵氏孤儿》《火焰驹》《金沙滩》《游龟山》《窦娥冤》《审潘洪》《黄河阵》《刘全进瓜》《斩黄袍》《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平贵回窑》《天齐庙》《玉虎坠》《破宁国》《金玉娥》等近二百余本。

上述剧目虽与其他剧种所共有,故事情节也基本相同,但皮影戏演来却又是皮影戏的情节处理、风格和韵味。

三、窝窝戏

其他剧种里所没有的皮影戏剧目(俗称“窝窝戏”),那才是皮影戏的又一类剧目。彰显出皮影文化的重要剧目资源优势。

《五子魁》《三元报喜》(三美缘)《文武魁》《麦里藏金》《刘海成仙》《紫霞宫》《福绣楼》《香山寺还愿》《合汗衫》《相国寺还愿》《铁义关》《三马关拆书》《话苏州》《全家福》《金丝帕》《牧羊卷》《绣龙袍》《月光图》《日月图》《双林寺》《紫岗关》《杨八姐游春》《七人贤》《崔家巷抢亲》《四姐下凡》《斩狐精》《双驸马》《狄仁杰骂殿》《包公审石头》《显容珠》《麒麟送子》《无影簪》《花园会》《叮当会》《双龙会》《血手印》《墙板记》《反五关》《出五关》《程咬金照镜子》《毕山拆母》《战济南》《南阳关》《四明山》《孽镜台》《昊天塔》《百子图》……

窝窝戏取材纷繁,内容庞杂;它们主题突出、故事完整、独立成章,各具艺术特色,互不连贯。贯穿在从古至今的各朝各代,形成单本系列,是皮影戏剧目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台数化,形式多样,古来有之。它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团结凝聚功能,激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调解功能,皮影文化活动的适度穿插,聚诸多功能的效果尽在其中了。

我们的国家曾经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长期以来,深入到民间,担负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品德教育职能的皮影戏文化,它的存在历史之久,覆盖面积之广,渗入人心之深,促成国家文明古国的诸多因素之中,皮影戏的卓越功劳,日积月累的沉淀,有多少人能体会得深、理解得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的培育和传承,文明古国美誉的形成,怎能脱开多种文艺形式的教育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积累?

近年来,国人逐渐悟出非遗项目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的斐然成就,那绝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青海皮影戏也才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的待遇,皮影戏的发展也才有了广阔的前景。

唱词和诗篇

组成皮影戏文化三大要素之一的文学,在这里以特殊的形式出现,它便是和每一本戏剧紧紧相依的传统唱词和诗篇。

对于皮影戏的“把式”们来说,他们开大传,唱连台戏,是增加影戏剧目,拓宽台口,扩大自身影响的惯用手段。“把式”们唱戏,开口成章、妙语连珠、精美流畅,尽显唱腔和说白高超的编演艺术才华,令人惊叹。又谁知那些在群众中颇有威望的“把式”们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连一天学堂门也没进过。那么他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才艺!原来他们练就了一身本领,身怀绝技,暗藏“法宝”。这“法宝”不是别的,而是口传心授、刻苦学习得来的传统唱词和诗篇。

传统唱词和诗篇分“通用”和“专用”两类。

通用唱词和诗篇适用于同一类型的多个人物。而“专用”唱词和诗篇只能是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所专用的,不能随意套用在别的其他人物身上。

演员们靠口传心记,掌握了大量的、成套的唱词和诗篇。在熟悉皮影戏的唱腔曲牌和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根据剧目的情节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点,经过思考、选排,巧妙运用现成的唱词,套用诗篇,就可以立马唱出戏来,不用提前排练。这就是传统唱词和诗篇的神功所在。

传统的唱词和诗篇是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集体创作、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通俗文学,也是皮影戏口头程式化了的民间乡土文学形式。它们是生活语言而又具文学特征,是通俗文学而又注重诗的格律,合辙押韵、雅俗共赏,朗朗上口、连贯流利。它们成章成套、内容庞杂,大量存在又基本定型,既可自由裁减,可长可短,又可灵活运用,自由处理。如《本帅马上传将令》一段:本帅马上传将令,大小三军你们听,一路行走没怠慢,纪律严明当好兵。公吃公买共搅用,不许糟蹋好百姓,哪一个不听本帅的令,砸折骨拐挑断筋。

凡是领兵挂帅的人物,不分年代、年龄都可以套用。既是严明纪律的律令,又是人物爱护百姓的朴素的平民百姓情感的表达。又如《有本公坐大堂自嗟自叹》一段,凡是不超越历史年代,且有一定官职和身份的达官显贵们都可以唱。以角色从对历史的回顾中既发泄自己的感情,也拨动观众的心扉,获得感情的共鸣和剧场效果。

《骂路歌》是平民百姓行走在中途路上,吟叹人间的不平,发泄对世态炎凉的愤恨;是普通平头百姓的心声。《骂路歌》(二)共有80多句,现选开头和结尾的10 多句如下,窥其文风。

清早间红日升阳光灿烂,天晴和不由人喜气满面。

上路来抬头看路途遥远,走大道奔小路曲曲弯弯。

细观看眼前景叫人心烦,一路上行人多东奔西颠。

有骑马有坐轿有的步行,有推车有背包有的挑担。

尘世上似这等不平事理,不由人一阵阵心血上泛。

……

快几步来在桃花店,慢几步来到杏花村。

杏花村里出名酒,桃花店里出美人。

见了美人把话讲,见了美酒饮几盅。

桃花店里歇一夜,五更天亮就起身,

心中有事走得快,行步来到××城。

专用唱词是属于特定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的,有名有姓;其身份、出身,性格各不相同,各有其具体情节和特点,其唱词绝不能通用,更不能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想起当年事一宗》是包公慨叹自己因生得黑炭般丑陋,被爹娘抛弃,后又被嫂娘救起,养育长大的坎坷经历。《夜观春秋》是关羽在曹营回忆往事的唱段。《忆往事》是诸葛亮的唱词……这些唱词专人专词,成套成章,非常精彩,只能专用,不能套用。

诗篇,两句为对子,四句为诗,八句为篇。多用在人物上场或下场时,表明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以及故事情节和结局的用语。

同一类型的人物可以共同使用。

如对子:天上逍遥府,人间帝王家。

诗:太阳一出照九州,平顶冠上九龙头。

蓝挺玉带镶北斗,龙眉一皱百官忧。

这是皇帝出场,适用于所有各朝皇帝。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是书生在勤学苦读。

又如:头戴乌纱盔明亮,身穿团龙过肩蟒。

象牙笏板怀中抱,一片丹心伴君王。

这是大臣上朝。

再如:鸡叫三声就起身,星星全了才关门。

迎来送往度春秋,开座小店方便人。

店小二出场。

专用诗篇和专用唱词一样,只能用于特定人物。表明人物身份和突出的艺术个性,用错了会闹出笑话。

如:震堂鼓三声响罢,坐大堂无畏森煞。

不管他皇亲国戚,犯王法定入斩铜铡!

这是包文正坐堂审案。

又如:长坂坡前血未干,

十万雄兵心胆寒。

这是赵云出征。

皮影戏的剧目庞杂,内容丰富。剧目内容、故事人物、情节场面、转折路过、福祸交错,情景非常复杂。于是也就有种种即景应情的诗篇。各种人物在各种场合以及特殊的环境中上场或下场时随口道出两句对子来,不但和人物的身份、心态,场面极为吻合,而且非常贴切生动精炼,既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又使整篇情节妙趣横生,精彩感人。这些即景应情诗篇也成为皮影戏中非常重要、艺术价值很高的口传乡土文学的组成部分。如离家出走:

在家千日好,出门当日难。

遭后娘陷害:

云里的太阳门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

遇难得救,逢凶化吉:

砸烂玉笼飞彩凤,扭断铁索走蛟龙!

灾难不断,连续发生:

啊呀!真是:这边逃出虎口,那边又入龙潭!

丑公子不读书,他将诗文反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他却反其意故意念成:

田地里种青稞,文章拉麦索。

碗半(着)吃了个饱,但恨没调合。

不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影戏顿生妙趣。传统唱词的词语结构一般是七言或十言。七言为二、二、三结构,末位词三字:时运/不来/好怪哉,乌云/遮住/栋梁材。怀抱/一棵/珊瑚树,走遍/天下/无处栽。

十言为三、三、四结构:

一不该/搭彩棚/文武遭难,二不该/修楼台/枉费银财。

诗篇的句式结构多样,五言、六言、七言不等。

五言诗:

十年寒窗苦,九载熬油功,皇榜题名姓,一举天下闻。(状元)

六言诗:

头戴银盔高照,脑后斜插雉毛,

锁子金甲锦战袍,护心镜上心窝。

(女将)

七言诗:

庭前常栽棲凤竹,池塘常养化龙鱼。

男儿要知古今事,必须读尽五车书。

(书生)

多言诗:

化儿生来名头不雅,手儿里常拿半付銮驾。

上街里喊一声阿爹阿妈,下街里小犬儿前来接驾。(化子)

诗篇的字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可以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基础上略有增减,但必须合辙押韵,可通韵、花韵,连贯顺口。它们都是口语化的通俗韵文。

综上所述,皮影戏的演员们就是依靠这些现成的唱词和诗篇,发挥着个人的编演才能,开大传,唱连台,表单本或演唱新戏,信口拈来,连篇成诵,顺口流畅、得心应手。把一本一本的戏和一个一个的人物演得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吸引观众。因而传统唱词和诗篇在丰富皮影戏剧目、增加皮影戏的精彩,提高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发展皮影事业方面功不可没。

皮影戏的传统唱词和诗篇,永远渗透着和显现着浓浓的乡土文学的神采和韵味。(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唱词诗篇皮影戏
童心里的诗篇
唱词(外一首)
有趣的皮影戏
静待绽放
有趣的皮影戏
雪峰山诗篇
美好的开始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