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永无止境

2016-09-10 19:52:59卫建萍陈凤
上海人大月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立案服务平台服务中心

卫建萍 陈凤

今年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在上海全面推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衡量司法体制改革成效的根本尺度是司法公信力。诉讼服务贯穿于立案、审理、判决和执行乃至诉前、诉后延伸工作的全过程中,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由此可感受司法的公正追求和为民情怀。2005年,上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正式起步。多年来,上海法院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与立案、信访、诉调对接、“12368”诉讼服务平台、律师服务、执行事务等互联互动工作机制;高院与中院、基层法院无缝对接,网上网下服务并举的“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相互协同”的立体式、综合性诉讼服务中心,努力实现诉讼服务“全方位、零距离、无障碍”。

诉讼便民全方位

“法官,对于判决书里没有支持我的那部分诉讼请求,我还是有疑问。”不久前,一位年轻人行色匆匆地走进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年轻人姓张,是餐厅的一名调酒师,因为劳务合同纠纷与餐厅对簿公堂。诉讼中,小张提出要求餐厅支付10个月的双倍工资,但法院在审理中发现,餐厅所属餐饮公司在小张打工一段时间后才注册成立,因此仅支持了剩余的4个月的双倍工资请求。判决后,小张查阅了有关法律规定,认为即便当时公司未注册成立,也应由他所称的“老板”承担这部分责任。于是,他根据法院判决书所附的“司法为民提示”,向法官申请判后答疑。针对小张的疑惑,接待法官汪海燕给予了通俗易懂又细致周到的答复。她告诉小张,由于用工单位没有正式成立,因此他和“老板”之间只是雇佣关系,仅能要求支付报酬,而无法获得双倍工资的补偿,小张明白后,接受了一审判决结果。

司法服务中,像小张这样的当事人并非个例。他们对法律所知甚少,希望判后答疑。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讼服务中心是方便群众诉讼的重要场所。2005年以来,上海法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九个规范性文件,提出了便民诉讼15项措施,功能由单一走向综合。目前,上海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已具备诉讼引导、登记立案、先行调解、申诉信访、网络服务、“12368”诉讼服务平台等十大服务功能。

笔者在徐汇法院新建的诉讼服务中心看到,一套全新的智能化系统已经投入使用:通过电子旁听证系统,诉讼参与人在安检通道进行身份登记时就可以自动进行案件信息匹配,显示要到达的法庭位置和路线提示,并赋予其相应的通行和查询权限;留言导览机则实现法庭路线三维导览功能和留言功能,让当事人“既能方便地找到法庭,也能方便地联系法官”;如果当事人或代理人忘记签署笔录即离开,审判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系统锁定其离开法院的通行权限,道闸显示屏会显示信息提示其返回法院补办相关事项。

据了解,目前上海全市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总面积达1.67万平方米,服务工作统一规范。所有诉讼服务场所使用“上海市XX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名称和标识,同时在诉讼服务大厅的功能分区、安全保障、信息设备等基础设施上都统一了标准,并且制定了诉讼服务的标准化指引和场景设计,要求工作人员着装统一、用语规范、态度热情、举止端正。各类服务指南、服务标准、工作流程等均做到“上架、上墙、上网”,公开透明,整洁文明,方便群众,接受监督。从而从名称标识、基础设施、服务标准三个方面做到了“三统一”。

为进一步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上海法院还建立了诉讼服务中心引导分流、业务衔接、督促提示、回访反馈和首问负责等五大工作机制。“比如首问负责制,凡窗口接待的首位工作人员是首位负责人,属职责范围内的,应及时办理;属职责范围外的,但是在本院范围内的,应先收下、后移交,避免群众来回奔波。”上海高院立案庭庭长麦珏介绍说。

信息服务零距离

大部分当事人都是第一次到法院,他们不仅希望顺利立案,还希望立案过程方便快捷。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减少当事人等候时间,浦东法院研发了自助立案系统,于今年5月4日起正式运行。据介绍,浦东法院的自助立案系统主要针对较为简单的民、商事案件,如民间借贷案件、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案件、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集团诉讼案件及执行案件等。该系统推出使用半年多来,共计完成自助立案4832件。

“因为案件数较多,以前当事人取号后可能需要排队等待较久,现在有了自助立案系统,完成全部登记立案手续平均只需要花费当事人15到20分钟,实实在在地减少了群众诉累。不仅如此,根据我们的统计,有了自助立案,立案庭的窗口法官日平均收案数量可减少30余件,接待压力和立案压力得到了大大的缓解。节省下来的时间使立案法官可以为疑难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更周到细致的服务。”浦东法院院长张斌介绍说。在浦东法院的立案大厅内,自助立案登记室和立案ATM机非常醒目。律师沈亮是第一位使用自助立案系统的代理人,他高兴地说:“原来到法院立案必须在排号系统拿号,然后排队等候窗口叫号,大部分时间花在等待上。现在有了自助立案,登记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自助立案,我们参与到立案工作中,也就体会到法院立案工作的琐碎和辛苦。”

浦东法院推行的自助立案,是上海法院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诉讼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而说到方便快捷,不得不提的是另一个深受律师欢迎的服务系统——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律师服务平台)。互联网全程网上立案是该平台最为突出的功能。“这是全国法院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全程在线直接立案的网络平台,也是第一家为律师量身定做、涉及诉讼审判执行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表示。据统计,律师服务平台自2015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上海已有1276家律师事务所使用该平台,占全市律师事务所总数的91%。今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律师平台提供各类服务48万余次,日均1400余次,其中案件查询8.25万次,网上立案1.25万件,真正实现了律师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立案。

笔者了解到,为方便群众,一号对外,上海法院将全市法院原有的70多条热线全部并入了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据统计,2015年1月-10月,12368诉讼服务平台共提供人工服务16.81万件,日均755件,自助服务10.22万次,发送短信56.67万条。

登记立案无障碍

2015年5月,全国法院开始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为确保立案登记制的顺利实施,让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障,上海法院采取多项举措,积极提高审判质效。

笔者在上海二中院看到,一名70多岁的老人袁某要起诉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补偿行为,立案窗口法官审查了起诉材料后,发现除起诉状不符合形式要件外,其他均符合立案条件,法官随即向袁某耐心解释相关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并让诉讼服务志愿者辅导其撰写起诉状。补正起诉状后,法官当场为这名70多岁的老人登记立案。

作为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上海三中院承担着先行先试的司法改革任务。根据一审行政案件的不同类型,上海三中院归纳制作了三个样式清单:作为类行政争议、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类行政争议、赔偿类行政争议。当事人在诉讼服务中心递交起诉材料时,领取不同类型清单,按照清单上列明所需材料,一一对应勾选,当事人自己就能清楚地知道起诉材料是不是齐全。

笔者注意到,清单列明了起诉状、被诉行政行为类型、被诉行政行为材料和诉讼主体证明材料等几个方面10多项基本要素。当事人根据清单列明内容,一方面可明确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能使当事人对自己提交的起诉材料是否缺少一目了然。

据悉,上海法院还通过网页设立宣传专栏、制作宣传海报、在立案大厅摆放登记立案流程介绍、登记立案解读、诉讼指南小册子、“12368”电话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立案登记制,帮助群众了解、理解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尽快熟悉操作流程,营造良好的改革气氛。一名前来法院办理立案的当事人表示,法院各项工作做得非常细,窗口指示明确,让人一目了然,不到10分钟就把案件立上了,“尽管官司输赢得靠证据说了算,但法院的诉讼服务如此规范细致,司法公正值得期待。”他说。

据统计,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至2015年12月21日,上海法院共收案42.62万件,同比上升15.19%,当场立案率达98.91%。

司法为民之路,永无止境。上海法院正依托诉讼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不断创新,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立案服务平台服务中心
密码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12-02 02:43:09
我国已建成40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38
从高粱双反立案调查说起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看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
立案
上海故事(2016年12期)2016-12-09 16:49:08
“先调查,后立案”为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