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2016-09-09 03:33王雅洁WANGYajie方兴FANGXing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设计师主体

王雅洁 WANG Yajie 方兴 FANG Xing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430070 Wuhan)

10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王雅洁 WANG Yajie 方兴 FANG Xing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430070 Wuhan)

运用“主体间性”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用户体验设计,通过对比设计认识论的二元关系和“主体间性”理论的一元关系,强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主体的关系,更加注重设计师、用户、设计作品三者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通过同情和理解作用,达到平等和谐的状态,最后设计出真正符合“人”的作品。

“主体间性”理论;用户体验设计;设计主体

一、引言

“主体间性”理论由主体性理论发展而来,强调主体间的一元关系,消解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作为哲学领域内的问题,在文学、教育、美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而在设计领域却很陌生。实际上,“主体间性”理论不仅与许多作品的设计理念相关,而且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运用还很广泛。基于此,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设计师、用户、设计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用户体验设计的哲学内涵,是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

二、基于设计认识论的二元关系

赫伯特·A·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中提出了“设计科学——创造人为事物”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西蒙认为设计就是创造人造物的过程。而我国柳冠中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情实际,明确地指出“人为事物是设计的本质”[1]。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认识论将设计师归为主体,将设计作品、方案归位客体。设计师对设计方案拥有绝对的支配地位,用户本身与其行为过程,消费方式、使用状态以及其制约条件等被归纳在了设计过程中外部因素之中。基于设计认识论的二元关系常常告诉人们当代设计师在充分考虑内部因素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处理外部因素的能力。那么用户到底在设计过程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它是一个因素,还是一个对象?一个好的设计,用户与设计师以及设计作品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哲学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主体间性正是将这些问题抽象化的理论之一。

三、“主体间性”理论的一元关系

“主体间性”最先开始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主体间的互相认识以主体间的共识。之后在舒茨的社会学理论中体现为“视角的互易性”,在加达默尔的阐释学里体现为“视域的融合”[2]。传统的主体性理论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关系内的,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建立在主客对立二元论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生存的自由本质问题;二是局限于认识论,主体理论仅仅关注主客关系,忽略了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三是主体性认识论不能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3]。主体间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主客二元对立的二元关系,更加强调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即一元关系[4]。自我主体和对象主题互为主体,注重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与理解,达到移情“视域的融合”的目的。

在设计哲学中,传统主体性的设计哲学认为,设计是主体性的胜利[5],这种思想所反映的是主体客体的对立关系,而这种关系不能解决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隔阂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用户不理解设计师的设计,设计师也觉得设计的发挥空间太小,受限过多。因此可以通过运用主体间性的思考方式,在设计实践中对设计师、设计作品、用户(受众)三者之间进行互为主体的关系构架,带来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的产品。

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在设计哲学中主体间性主要是指设计师是第一主体,用户属于第二主体,二者从属自我主体。设计作品方案属于客体从属对象主体,受主体支配。在人机交互领域中,交互主体性可分为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用户必须主动地去体验产品,发现产品的形式与功能,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而该过程中的交互性,具有理解意义或者称为一种互识过程;二是用户会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头脑思考其产品背后真正所隐含的美学、事理学等,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反思产品,得到价值沟通和情感共鸣,具有同情意也可称为共识过程。因此,基于理解意义与同情意义,设计师应该充分看到用户绝不仅仅是单方面被动接受,而是具有高度的交互主体性。设计师应多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的行为、使用状态、心理等等,并结合使用场景,设计出能给人带来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

四、人机交互领域的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体验的概念来源于体验经济理论。各领域专家对用户体验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却差不多,可以概括为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操作感受,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用户体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可用性(usability)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User Centered Design)。在ISO9241-11 可用性指南中,可用性被定义为“产品在特定使用情境下被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UCD 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为正式标准——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过程而发布[6]。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要素,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个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结果: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唐纳德·Norman(D.A.Norman)的情感化体验;Robert Rubinoff的用户体验四要素;贝恩特·施密特提出的五大体验体系,DhavalVyas& Van der Veer提出APEC模型,James Garrett的五要素等。本文着重运用唐纳德·Norman的情感化体验深入研究,通过用户体验设计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看重用户的价值,将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造型、结构、材质等,更多的是以用户作为设计的中心,将体验作为产品核心。

五、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分析用户体验设计

“Moon Glass”是由韩国设计工作室Tale设计的一套茶具(见图1)。从本能层看,该月亮杯造型精巧,结构简洁,材质优良。从行为层看,用户与该产品进行交互,杯中水不断减少,由于杯子内部隆起的结构,在用白色液体模拟茶水的情况下,白色液体与黑色杯底互成正负形,形成形似“阴晴圆缺”的三日月,上弦月,满月等形状。从反思层看,用户会在喝茶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不同于平时喝茶的现象,给人一种愉悦感。杯中呈现不同的状态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无形之间产生的小乐趣,使得用户在中秋月圆之日喝茶这一场景中感到悠然自得,实现了“人—产品—环境”的统一,这与著名的“杯子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图1 韩国设计工作室Tale所设计茶具——“Moon Glass”

用户将自己喝茶的过程和对有关月亮的所有印象的前理解结合起来产生出的一种感觉,正是设计师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的体现。然而这种根据不同个体产生出的感觉会因人而异,有时不能达到设计师的期待,但有的时候会大大超越设计师对用户的估量,甚至想到了连设计师都没有想到的地方,比如“Moon Glass”的设计师最初将月亮的形态定为满月、上弦月、三日月。后来随着人们的不断理解拓展人们发现还可以出现下弦月、凸月等等。这种非唯一的感受给了产品以自身的特点,成为了另一主体。这也证明了设计师、用户、设计作品三者互为主体的可能。

“Stokke Steps”是由挪威家居设计公司Permafrost Design Studio设计的椅子(见图2)。该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巧妙地拼装座椅的靠背、底座到椅脚,通过一把螺丝刀就可以改变椅子的形态,使之满足从婴儿到儿童这整个阶段对座椅需求。从反思层看,当一个产品伴随一个孩子的童年,该椅子也已经超越了物理特性,而是象征着一个孩子儿时的记忆。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婴儿不断成长的特征,强调产品与环境的结合,赋予产品可以根据婴儿的体态来进行重新组装的特点,体现了在用户体验设计中设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设计师、用户、产品三者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达到平等和谐的状态。

图2 家居设计公司Permafrost Design Studio设计的椅子——“Stokke Steps”

在互联网领域,“主体间性”理论的运用就显得更加明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能够获取到的信息取决于算法在分析海量数据之后所做的决策。例如通知服务呈现越来越智能化的趋势。在一些管理应用软件中用户可以选择仅在工作时间接收通知消息,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消息推送打扰了用户的宝贵休息时间;一些旅游软件可以根据你的地理位置自动推送一些与当地有关的消息;在一些社交软件中,还可以对通知进行分组,例如对于有多少人赞了你的照片这样的消息,会合并为一条,默认显示前几个人的名字以及点赞总数,如果用户有兴趣便点击查看其中的详情,等等。一个拥有良好体验的通知服务,会让用户在每次收到消息后愉乐地阅读,而不是在设置中将该产品的推送消息改为不允许。根据不同用户的行为规律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内容在互联网领域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数据,产品不再一成不变,它是一个让用户感知到体贴的个性化服务体验的主体。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的产品,会充分考虑到用户的行为、用户场景环境、用户的使用限制等。如果说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用户是使用的主体,那么设计师充分考虑用户就是将用户作为一个第二主体来看待,设计师将自己想象为用户,将自己的感受理解为用户的感受,结合设计师职业角色的感受设计出设计方案。这种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的现象正是主体间性的直接表现。此时设计师和用户互为对方的主体,在设计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平等共生和谐的关系。在与产品方案交互的过程当中,用户作为第一主体会跟据头脑中对该事物的前理解(主观建构),结合“客观现象”来评价反思该产品。设计方案的客体性也随之消失成为另一个主体,由对象意识成为自我意识。而这种由对象意识转为自我意识的对象主体又是设计师的意识的直接体现,所以对象主体与自我主体在交互过程中成为了相互的主体,即设计师、用户、设计作品三者之间的互为主体。由上述论证观点设计师作为第一主体,用户作为第二主体,从属自我主体,产品方案作为对象主体。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互为主体。

因此,在分析用户体验设计中,可以把“主体间性”理论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将用户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去理解用户体验才是真正的理解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个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用户是什么,哪些才是用户,用户自身的特点,然后根据以目标用户为中心,结合用户体验的各个要素来分析用户辐射的行为、场景、使用制约等等。事实证明,情感体验会使用户产生更高级别的使用感受,将产品结合情感才会设计出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放下身段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将自己想象成用户,邀请用户对产品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行改良或者再设计直到达到目的。设计师应该重视产品的交互意义,将产品视为对象主体,设计不完全是主体性的胜利,设计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设计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人为事物”的体现。应追求“人—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充分尊重对象主体会增强产品方案的用户体验。作为用户,也应该充分体验产品,充分尊重产品,结合产品的客观现象和自身的主观印象积极反思产品背后的蕴含的意义。用户也应该站在设计师的角度看设计方案。试想一个设计方案的由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态,这是设计师想表达什么。只有通过这样的理解作用和同情作用才能使设计师和用户在设计过程中达到平等交流的地位,即达到“移情”或者说是“视域的融合”。

六、结语

主体间性的一元关系使得“自我主体”——设计师、用户与“对象主体”——设计作品互为主体,即设计师,用户,设计方案三者互为主体。可以将主体间性的思想落脚到用户体验这一概念上,结合用户体验的研究要素思考问题,将设计方案上升到适应性系统,注重目标用户的定位、行为、使用场景、使用制约等,在满足可用性目标的同时以用户为中心融入情感化设计无疑将会设计出设计师与用户相互满意的作品。

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在教育、文学、社会学、传播学、营销学都有所涉足,但在设计领域却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将用户体验这一概念以主体间性的角度去把握、分析、抽离、研究,会发现有些问题自然明朗,各种用户体验的要素模型也就变得不那么生涩,且帮助了人们去理解用户体验这一概念之下的其他问题。对主体间性的自身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并且对于主体间

[][]性这一哲学思想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研究还可以延伸到哪里,即主体间性还可以落脚到哪些领域都是日后值得研究的问题。

注释

① 参见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1] 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1.

[2] 吕杰锋.设计文明的事理研究方法——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中国的案例比较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2005:.

[3]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17-24.

[4] 陆江艳.设计方法中的主体间性[J].装饰,2007 (175):62-63.

[5] 张文化.新媒体艺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审美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2009,192(2):.

[6] 单鹏.基于C2C网络购物平台的用户体验研究[D].江南大学,2011:.

(责任编辑 曾琎)

User Experience Design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With the guid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the paper studies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ontrasting with binary relation of the design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unitary relation of inter subjectivity theory b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emphasizing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of design subject, designers, users, design works the whole design process. It proposes desig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to achieve an equal and harmonious state, fi nally designing the work that accords with the "peopl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user experience design;design subject

J0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3.010(0066-04)

2016-02-29

王雅洁,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方兴,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设计师主体
小小设计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设计师访谈
推荐一个设计师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