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WANG Wei 沈中伟SHEN Zhongwei 王喆WANG Zhe.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003(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6003 Chengdu).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003(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Limited Company,6003 Chengdu)
01基于景观符号学的高校机车博物园概念性设计分析
王玮1WANG Wei 沈中伟1SHEN Zhongwei 王喆2WANG Zhe
1.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10031(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610031 Chengdu)
2.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31(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Limited Company,610031 Chengdu)
阐述西南交通大学结合自身轨道交通特色和中国铁路发展,提出打造“历史+文化+科技”于一体的高校机车博物园建设的背景。在明确机车博物园景观设计内容和要求的前提下,基于景观符号学,从景观符号提取、景观叙事拆解、景观符号句法、景观符号诠释以及景观符号编译强化等5个方面,对机车博物园概念性设计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机车博物园;景观设计;景观符号;概念性设计
国外如德国、日本以及近年来的中国,都非常重视通过铁路博物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相关铁路发展见证物,以发挥教育、研究和欣赏的作用,从而将铁路文化的内涵传达给公众。
与此同时,铁路博物馆外部景观环境,成为整体空间营造的重要考量。无论是以铁路博物馆发展为契机,形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功能复合的外部公共空间,还是结合铁路博物馆建设铁路文化主题公园,相关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仍显不足。
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围绕机车博物馆打造机车博物园为例,明确机车博物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基于景观符号学针对机车博物园概念性设计进行分析,希望以小见大,为类似主题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学校轨道交通特色
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府,有力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1]。
从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路程最长的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到世界上技术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速铁路;从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到中国首列车载WiFi;从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西南交通大学都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2.世界铁路发展历程
自英国第一条铁路建成使用以来,一方面,铁路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世界铁路发展经历了迅速兴起、衰退、复苏这3个阶段。
其中,20世纪40年代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与发展,导致了铁路甚至被某些国家称为“夕阳产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交通问题的困扰,铁路的价值才又被重新认识。在调整铁路发展战略下,铁路技术经济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致,铁路改革浪潮因此掀起。
而中国铁路经过近十多年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铁路“走出去”,不仅是周边及沿线国家搭中国“便车”,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切身需要,也是我国经济、技术优势转化为政治、外交实力,提升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在要求[2][3]。
3.高校机车博物园的提出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建设全国第一个高校机车博物园,打造集“历史+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用作教学实践,同时还可以成为校园景观。
从“历史”来看,一部西南交通大学校史,就是半部铁路史。西南交通大学因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而兴,中国铁路也因西南交通大学而盛。机车博物园不仅是对铁路历史的展示,也是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的见证。
从“文化”来看,西南交通大学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铁路工程文化是支撑机车博物园的基础。铁路系统工程是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典型,中国铁路工程文化对培养我国现代工业文明精神,建设工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4]。
从“科技”来看,铁路发展史就是技术进步史,3次技术革命推进了铁路的演化,技术革命的升级换代就是铁路的升级换代。西南交通大学是“交通大学”两大最早源头之一,拥有全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研基地,为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平台支撑。
1.景观设计内容
基于对景观及景观设计的理解,西南交通大学机车博物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属于校园场所与环境艺术,内容包括总体景观战略规划、总体空间规划、场地方案设计、场地施工设计等各个方面,同时将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5]。
2.景观设计要求
机车博物园的五大景观设计要求:景观主题化、景观情境化、景观生态化、景观游憩化和景观动感艺术化。
首先,机车博物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服务于项目的主题定位。主题化的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地将主题通过景观实现充分表现。没有主题的项目将会是一盘散沙,项目的所有景观都应该围绕主题进行展开,才能达到整体景观的最佳效果。
其次,景观情境化就是让景观创造情境,通过情境化设计可以将文化和自然资源转变为人性化的观赏过程。情境化景观打造要围绕主题定位展开,形成情境氛围,达到人在情境之中体验和感悟的效果。
机车博物园项目也要求有较高标准的生态和审美环境,以生态和谐为特点的景观包括:旧工业设施设备再利用、生态材质运用、绿色植物环境,等等。机车博物园景观生态模式包括:主题生态化、游憩生态化和艺术表现生态化这3个方面的内容[6]。
而景观游憩化,则是在机车博物园中的功能型建筑景观中,融入游乐化的趣味和休憩化的机会。一方面,游乐对人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可促进创造性、想象力、自信、自我效能以及身体、社会、认知和情感力量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人们就缺乏进行有意义地参与或学习所需的精力、动力及体能、心智能力。
此外,机车博物园景观设计也应该加入动感艺术的手段。通过动感艺术景观设计可以在静态景观中引入动感,带给人们鲜活、动态的主观感受,可以使人们在相应的场景、情景中很好地互动,成为对传统静态景观进行创新的一个有效手段。
1.景观符号提取
铁路工程文化以铁路工程系统的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工程文化模式与文脉梳理的方式,将铁路工程物质文化,归纳为按列车牵引方式划分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和磁悬浮列车,以此作为历史阶段分期的代表。
再以西南交通大学的相关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土木、机械、电气、交通运输、测绘等国家级平台为提取角度,解析出作为动力源的机车、车厢、轨道、桥隧和车站等铁路运输设施设备和钢轮、铁轨、信号灯、站牌等相关实物,以及相关铁路科学技术理论、方法与实践,作为机车博物园的景观符号原型[7]。
2.景观叙事拆解
机车博物园按照入口广场、机车展示区、机车博物馆、休闲娱乐区和磁悬浮体验区划分,游览流线结合铁路工程文化历史分期顺序,进行串联五大主题景观区域(见图1、图2)。
图1 机车博物园五大主题景观区域①
图2 机车博物园景观游览流线①
针对机车博物园“展示历史、遐想未来”景观叙事,从主题拆解至子题,再将子题拆解为题素即景观符号元素(见图3)。
图3 机车博物园景观符号元素拆解①
一方面,主题、子题与题素之间的联系作为空间设计之形体或造形元素的表达,乃为景观叙事性思维的设计方法。主题、子题与题素这3个层次在结构上是不可分的,其关系具有相同的逻辑性质与阶层关系之互叠性,当子题抽离层次作深入探讨时,其主题可能为上一层次中的子题[8]。
另一方面,机车博物园景观体系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系统,可以建立景观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利用符号语构学、语意学和语用学,对机车博物园景观体系进行分析。透过语构学,题素对应的机车博物园景观符号,具有点状、线状、面状及时空结构;透过符号语意学,子题对应机车博物园景观符号,可分为图像、标志及象征符号;而透过符号语用学,主题对应机车博物园景观符号的意义,来源于人们感受和解读机车博物园景观的多种语境,以“多重含意”和“双重编码”传达意义[9]。
3.景观符号句法
以机车博物园的机车展示区景观符号语构系统为例,其中景观符号首先以机车点状结构呈现,并成为机车博物园景观环境的主要符号元素。由原铁道部及各铁路局支持的3台机车——包括从呼和浩特铁路局调拨了1台退役蒸汽机车;从兰州铁路局调拨了1台电力机车;从南宁铁路局调拨了1台内燃机车(见图4和表1),将在整个景观环境的视觉感知上占有关键性地位,并成为设计意涵的主要成分。
图4 机车博物园3台机车②
表1 机车类型、型号及历史特色
此种机车点状景观符号,又通过轨道(轨道有木枕和水泥枕两种),形成同类串联呈现线状(不同类型的机车在线路轨道上行进的即时场景)和面状结构(由平行、交错的轨道和布置其上的铁路机车构成),以其关键的地位和意涵,形成更为广泛的设计氛围,如铁路机车出入场段子题意象。同时,机车点状景观符号是否可形成核心、焦点景观,则需要审视其与周围的点状、线状、面状景观符号之相对应关系,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等对比、互补等关系[10]。
而在机车展示区中,火车站台旁轨道上尺度缩小的电动游览车辆,既与前述机车点状景观符号形成对比关系,又结合轨道、沿线站牌、信号灯等,及进入火车站台的隧道,出站行人天桥,共同形成与铁路机车的互补关系,取得在机车博物园景观环境中,模拟铁路客运站场不同时期,代表机车出入场段牵引车辆情景的主题空间意义结构与符号语构系统的连续性与整体感。
4.景观符号诠释
机车博物园以景观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为依据,从采用传统形式、传统形式的再生、引用其他文化符号等3个面向,可以实现景观符号诠释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11]。
其中,采用传统形式,包括沿用传统的意义及景观符号的意义发生改变。例如,进入机车展示区的铁路平交道口,就是沿用传统铁路道口等待火车通过的功能意义。电动游览车辆则仿照传统铁路车辆形式,游人可以选择其乘坐在园区内行驶一段距离。
与此类似的还有火车站台,其模仿20世纪旧式铁路客运站台建造。而造型现代的铁路行人天桥结合玻璃和大理石材料,采用红锈色耐候钢板作为主材料,其外型与机车展示区场景意象融合,能够遮风挡雨。并且配合桥下铁路机车,在机车博物园内提供了一个观看园区全景的机会。
一方面,铁路行人天桥使得游人能够以独特视角来观赏机车,同时也起到了连接机车展示区和休闲娱乐区的作用。而在机车博物园入口广场的钢材料立体雕塑中,虽然沿用原西南交通大学的南门造型,但景观符号意义却发生了改变,寓意延伸到远方的铁轨(见图5)。
图5 机车博物园中景观符号诠释①
传统形式的再生包括:采用形体的某个面、某个部分、视觉轮廓抽象、形体抽象、同种符号的对比组合,及异种符号相应组合。例如,在休闲娱乐区中,还原旧式火车站内景的车站壁画,选取了某个面,供游人拍照留念。钢轮+木板组合的铁轨座椅,则是利用火车车轮形体抽象并结合木板铺面实现的异种符号组合,可以在轨道上滑动的同时,也使得原始景观符号的意义发生改变。而废弃火车零件组成的指示标牌,也是异种符号的相应组合,增加了趣味性。
引用其他文化符号,包括铁路科学或研究的物化、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物化,以及历史事件或传统铁路运输生产组织场景的物化等。“轮轨关系模型”是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建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在机车博物园入口装饰墙(墙身采用红砖、钢板制作),以及机车展示区隧道上方的立体雕塑中,按照轮轨关系抽取车轮和轨道元素,车轮用混凝土浇筑成型,而轨道用方钢制作两端收口。这既是前述传统形式再生的异种符号组合,又实现了相应科学技术理论的物化抽象造型。
而在休闲娱乐区的积木景观中,象征铁路货物的积木用新型EVA材料制作,重量轻,可供游人沿着铁轨走道随意搬动堆垛,从而实现了将铁路货物装卸生产场景物化(见图5)。
5.景观符号编译强化
景观编译模式指景观符号编译模式,其中设计者感性动机在理性约束下,编码过程将其设计意念赋予景观中物件或空间,形成某种秩序或情景下的特定符号,使其具有超语言功能,可以传达讯息并进一步指涉具体的情境。而使用者在置身景观环境的解码过程中,首先通过景观感知,再依关注焦点、重心锁定某些有兴趣、具意境的设计讯息,从中分离出若干具有超语言功能的符号,通过个人独特解码及情绪解析出景观认知[12]。
为了强化机车博物园景观符号讯息传达,除了场景还原和提供互动外,还采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方式,能够带给游人更加深刻的知觉系统联合体验。
如游人入园伊始,从铁路平交道口(播放音效),经模拟车站隧道(内部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西南交通大学与铁路相关的历史)到火车客运站台,经铁路行人天桥(介绍铁路机车)直到休闲娱乐区的火车车厢(内部多媒体展示与铁路客车有关的介绍),通过wifi多媒体耳机能够强化视觉复合听觉信息接收。
而在磁悬浮体验区中,电子沙盘通过多媒体,能够展示西南交通大学搬迁历史过程,磁悬浮体验则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车辆驾乘演示(见图6)。
图6 磁悬浮体验区景观符号编译强化①
如前述休闲娱乐区中积木景观、银杏小道的轨道铺面,其铺面景观也具有符号学意义[13]。与此同时,各主题景观区域的地面铺装契合环境选材搭配,如入口广场选用了浅灰、米黄拼砖以协调景观环境色彩。同时,积极融入地景技术以营造环境气氛,如磁悬浮体验区水泥地面内,嵌发光灯箱照明以突显现代气息。
此外,机车博物园的种植绿化,除了柔化人工设施,发挥生态环境微观效应外,也突出了游人视觉、味嗅觉、触觉复合信息接收,并传达相应植物景观符号的寓意。如在机车博物园边界种植大叶黄杨,以取消硬体围墙划分区域;机车展示区入口种植樱花树,其春天开花象征着铁路创始;休闲娱乐区种植枫树,以形成秋天落叶用于装饰环境;而通往磁悬浮体验区的道路两旁种植银杏,以营造风景廊道;在磁悬浮体验区周围种植四季桂,而四季开花有收获之意。
景观设计需要科技与艺术结合,并运用所掌握的普遍性智慧和设计学逻辑,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通过引入景观符号学进行机车博物园概念性设计,有利于形成有序空间形态的同时达成主题意义,实现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
以“符号”解析景观环境作品,可以得出,在景观符号特性方面,景观符号可作为景观空间的语言载体,各种符号的组合形成空间语言的文辞结构;在景观符号结构方面,其结构特征是“纵向流畅与横向律动”下的“物、境、人的趣味组合”;在景观符号诠释机制方面,其诠释特性是“逻辑性思考与抽象性联想”;在景观符号传递模式方面,其传递原则是“序列性概念投射”和“多样化个人诠释风格”[12];在景观符号文化表达方面,则具体呈现了西南交通大学与铁路历史+文化+科技与景观符号之密切的关联。
希望本文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相关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深入开展。
注释
① 图1、图2、图3、图5、图6来源:由王玮指导学生叶子豪、黄心怡、王捷、李婷设计的作品效果图.
② 图4来源:百度图片.
[1]西南交通大学.总体介绍[EB/OL].(2015-03-01)[2016-02-01].http://www.swjtu.edu.cn/ html/xxgk/zzjs/1.html.
[2] 翟婉明.中国高铁发展的历史进程[EB/OL].(2014 -01-01)[2016-02-01].http://epaper.gmw.cn/ gmrb/html/2014-01/01/nw.D110000gmrb_20140 101_1-06.htm.
[3]薛熙.用事实回应“中国搭便车”的错误论调[EB/OL].(2015-03-18)[2016-02-01].http:// www.qstheory.cn/wp/2015-03/18/c_1114687118. htm.
[4]刘洋.中国铁路工程文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9-11.
[5]俞孔坚,凌世红,李向华,刘亦昕.从区域到场所:景观设计实践的几个案例[J].建筑创作,2003(7):70-79.
[6] 绿维创景.旅游景观设计的五大独特趋势[EB/ OL].(2011-06-20)[2016-02-01].http://wenku. baidu.com/view/cf7c674ef7ec4afe04a1dfbe. html?from=search.
[7] 胡立辉,李树华,刘剑,王之婧.乡土景观符号的提取与其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09(4):72-77.
[8] 卢冠廷.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叙事设计分析研究[D].云林:“国立云林科技大学”,2007:8-23.
[9] 郦伟,蔡仕谦.城市景观特色的符号学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7-50.
[10]郭崔华.从符号学的角度感知景观[J].陕西农业科学,2008(6):125-126.
[11]张群,高翅,裘鸿菲.从景观符号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J].华中建筑,2006(8):135-137,167.
[12]周鹤树.以摩里士的符号结构解析Tanner Fountain与龙安寺的景观元素符号意涵差异[J].正修学报,2011(24):173-191.
[13]任素华.论景观的符号学含义:以铺地景观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08(2):69-73,102.
(责任编辑 孙玉萍)
Conceptual Design Analysis of University Locomotive Museum Park Based on Landscape Semiology
Combined with itself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and Chinese railway develop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ut forward to creating a university locomotive museum park in which “history + culture + technology” within. Under the defi nition of locomotive museum park landscape design content and requests, based on landscape semiology, from landscape symbol extraction, landscape narrative dismantling, landscape symbol interpreting and landscape symbol compile strengthen fi ve aspects,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ual design of locomotive museum park was analyzed.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locomotive museum park;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semiology;conceptual design
J59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3.001(0001-007)
2016-02-02
王玮,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生;沈中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喆,博士,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通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