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

2016-09-09 03:00:17韩娜娜朱颖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4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应用型标准

韩娜娜 朱颖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

韩娜娜朱颖

根据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及质量要求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把握人文标准、应用性标准和满意标准。基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理念,本文从投入、过程和输出三大模块构建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且具体指标需体现三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和评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一定的标准为前提。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面对社会需求、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及学科类型等多元化,建立适合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成为迫切要求。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订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在以上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及地方高校学生培养现状要求其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从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情况看,学生缺乏部属院校及研究生层次专业人才较深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其他可替代性专业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在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表明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差。因此,本文将在明确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构建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为提高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内涵及研究现状

质量最初来源于工商管理领域,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其进入教育领域是质量运动扩大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质量标准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且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其定义及内涵界定也不尽统一。如潘懋元[1]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基本质量要求,是全部高等教育都要达到的最基本的标准;二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是指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谢维和[2]提出了两个重要取向:一是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是强调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应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接受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李华萍[3]根据四类高等教育评价的价值主体,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分为四类:资源价值取向、知识价值取向、消费者价值取向以及自我价值取向的质量标准。丛昕[4]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质量评估标准和质量信息标准等三个模块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崔兵,邱少春[5]提出了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包括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

总体上,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标准的理解主要有三类:(1)政治界定,将一定的标准和规格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判的标准,具体标准是教育的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2)经济界定,此观念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制约,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消费者(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学生等)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其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功能之一,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当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政策制定。(3)人文界定,是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所作的界定,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受教育个体的自主性和差异性。

二、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提出

借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提出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文标准、应用性标准和满意标准。

1.人文标准

现代高等教育肩负促进人的发展和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双重使命。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专门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从现实看,不管政府、社会抑或学生主体,主要从经济观点审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将各类主体用能否找到好工作、知识能力是否胜任工作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忽视学生品质养成及对生命本身发展的关注。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文质量在现实教育发展运行中受到市场经济和利益的浸腐,这使得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受到人本质量的叩问。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主要旨在培养在政府、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等公共部门工作的综合管理人才。公共部门的性质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人才不仅要具备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拥有强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具有处理综合管理事务的技能,而且要拥有正直、公平等公共精神。因此,在制定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更需要人文质量的回归。

2.应用性标准

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多样化为前提,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但要从纵向上考虑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质量,而且还要从横向上考虑同一学历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不同性质专业的培养要求。

⑴从学科属性看,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理论积累于实践中,用于指导现实公共管理活动。国家对其专业定位为培养应用型的专业管理人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提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其旨在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从具体专业来看,其都是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主要目的是为公共组织培养高层次的专业应用管理人才。

⑵从办学层次看,本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中间层次,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相比较研究生教育,其更加侧重应用型。根据《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种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本科教育目的主要不是为培养专业研究人员,而是能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⑶从办学类型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是指行政上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划拨经费的高等学校。从地方高校的能级结构来看,地方高等院校从国家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全国重点高校相比,这决定了地方高校不适合走创新拔尖立理论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从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唇齿相依的密切合作者、同盟者。首先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投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在与重点高校竞争的大战略布局中,地方特色资源和区域环境是其发展优势和应该努力寻找的发展竞争突破口;而地方建设和发展也需要地方高校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地方社会经济环境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优势平台,培养符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是地方高校的定位和战略性选择。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将其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可以对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行基本的判断,即其人才培养质量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其基本标准。

图1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框架图

3.满意标准

不管是人文标准还是应用性标准,最终都体现在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足程度上。高等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教育机器,人们希望从高等教育中体验愉悦,获得满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不能仅仅用客观的可数的指标来衡量,它是一个具主观感知性的综合体验过程,表现为主体对培养人才质量的满意度,如学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会表现为对大学教育整体体验的满足程度上。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6],正是因为客观性才使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成为可能,但是其也受到社会和不同主体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涉及多类利益相关者(学生、社会、政府等),不同类别主体有特定需要和价值判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也不一样。合格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主要利益相关者都获得满足,并且各类主体的满意度均衡发展。同时由于同类主体具有个体差异性,对公共管理类本科教育的满意度体验也存在差异性,对同一所高校的公共管理类教育,要求高者可能会满意度低,反之要求低者满意度高,整体人才培养满意度应该位于合格水平。

三、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更多是原则性分析,虽然有少量关于标准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但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结果。首先,这种基于结果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忽视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及教育本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7],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结果上,而且还应体现在高校提供的平台、氛围的潜移默化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其次,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素质和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会延续至毕业及其工作中,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等衡量结果的指标更多体现的可能是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差异性,使其不能很好地表现高等教育所带来的人的成长程度。因此,本文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对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则从体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投入、过程和输出三个部分进行思考,即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涵盖三大模块,即投入、过程和输出(见图1)。

1.输入

输入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主要指标应该包括教学人员、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及学生整体成长氛围。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和人文性,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要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应用管理知识条件、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平台,要体现人性化条件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人员是与学生互动的主体,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水平、公共管理实践能力、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情况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作为应用型很强的公共管理类学科,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具有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学生学习的硬件设施,包括书籍存储情况、课外实践基地等。整体环境则是学生成长的整体氛围及平台,如学校社团及社团活动、暑期实践活动等。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整体成长环境等要为学生提供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锻炼的平台。

2.过程

指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是学生接受知识、提升认知和能力以及与教师互动的重要程序,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考虑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体验者,其对教育的满足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学过程的体验,此模块中加入学生满意度相关指标。课程设置指标中要体现其是否涵盖了主要的知识内容,是否有利于学习者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指标方面要考虑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的呈现,沟通交流、思维创新、团队合作、自信心等能力的培养。基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的指标中要考虑是否设置了一定比例的管理实践教学、互动交流、实景模拟等环节。

3.输出

输出是高等教育的结果,经常被用来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其包括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基本指标,同时还应该增加学生和社会满意度。作为公共领域的综合管理人才,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掌握的知识应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各领域,而不仅仅为管理学和公共管理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由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知识应该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技能。能力应该包括普适性能力和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是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工作,能够在不同岗位进行转换的适应性,而职业能力是能够承担具体管理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协调能力及危机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则是人才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反应洞察等方面。

当然,本文仅构建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的简单框架,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在具体指标下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并细化。而且不同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框架中所占的权重也不同,这进一步增加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指标体系构建的复杂性,这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探讨。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01):6-10.

[2]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其主要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1(06):6-10.

[3]李华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质量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丛昕.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5]崔兵,邱少春.地方高等院校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11-15.

[6]蔡宗模,陈韫春.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3):14-20.

[7]贾海基,傅勇.高等教育质量观与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评价与管理,2006(04):33-36.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43

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实现路径”(编号:2014JSUJGA3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武陵山片区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编号:XJK015QZY001)]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应用型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忠诚的标准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48
美还是丑?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42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24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06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专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3-01 0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