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视角下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新常态

2016-09-08 09:31李剑姜宝邢晓丹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走出去面板进口

李剑,姜宝,邢晓丹

(1.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济南250001)

●中国经济新常态

全球供应链视角下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新常态

李剑1,姜宝1,邢晓丹2

(1.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济南250001)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对外经贸“走出去”战略也势必进入新常态。为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在全球供应链上的战略地位转变,文章选取2003-2013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的ODI及贸易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投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对东盟ODI的贸易替代效应显著,对欧盟ODI的贸易互补效应显著,说明东盟国家逐渐成为供应链下游的重要销售市场,欧盟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上游的技术提供方。进而,提出根据区域差异调整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建议。

“走出去”战略;ODI贸易效应;中国-东盟;中国-欧盟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投资与贸易呈现出高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全球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增速要远快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速,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取代贸易主导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力量,它们不仅仅作为投资的东道国,还作为投资母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投资,甚至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目前世界经济仍受金融危机的困扰,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中国的出口贸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显示出巨大的潜力,2012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中国企业不仅加大了对以东盟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南南投资规模,还掀起了对以欧盟为代表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热潮。通过对于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探索投资贸易关系的国别差异性,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统筹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中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分工。

二、文献综述

(一)发达国家ODI的贸易效应研究

自蒙代尔(Mundell,1957)[1]研究跨国投资与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起,其后的很多实证分析显示出ODI与贸易替代关系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Horst,1972;Belderbosa和Sleuwaegen,1998;Blonigen,2001;Mitze,2010)[2-5]。小岛清(Kojima,2000)[6]则将H-O模型中的资本要素范围扩大到包含资产、技术和管理的经营要素,进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推导出ODI与贸易之间具有互补效应。Markusen(1996)[7]的KK模型由于垂直型和水平型ODI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从而认为跨国公司ODI既可能表现为替代贸易的水平型投资,也可能表现为促进贸易的垂直型投资,而且其后也有实证分析验证了该理论(Head和Ries,2001)[8]。

(二)发展中国家ODI的贸易效应研究

自威尔斯(Wells,1977)[9]和拉奥(Lall,1983)[10]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开始,学界开始注重于区别发达国家与中国家ODI动因的研究。坎特威尔(Cantwell)和弟子托兰提诺(Tolentino)[11]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从技术积累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技术积累,发展中国家企业ODI战略将发生寻求资源能源、寻求市场、寻求技术等三个阶段的转变。然而,实证分析则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ODI与贸易呈现互补关系(Lin,1995;Seo和Suh,2006;Ellingsen,2006;Goh,2013)[12-15]。

(三)中国ODI贸易效应的国别差异性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中国ODI的国别差异性,柴庆春和胡添雨(2012)[16]从ODI流量、存量角度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ODI存量能够显著促进出口贸易。郑磊和刘亚娟(2014)[17]利用1995-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盟的ODI均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然而,这些研究或者只考察了ODI和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其他变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或者忽视了面板结构误差直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模拟,结果往往会出现有偏且不一致,因而,模型的解释力度不足,不能全面且准确地反映我国ODI的贸易效应。

综上,大量研究表明ODI的贸易效应既可能表现为促进性,也可能表现为替代性,并且两者的关系具有国别差异性:其中替代关系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ODI多表现为贸易促进性。多数学者采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但在实证模型的构建中,通常只选取ODI和出口两个变量,忽略了其他变量对于贸易效应的影响,因而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ODI的贸易效应。此外,在进行面板估计时,经常忽视OLS估计假设前提,导致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投资贸易关系。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双向投资贸易引力模型,不仅考察了对出口流量的影响,也考虑到了进口贸易效应,在模型估计的稳健性方面,通过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FGLS)和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来提高参数估计的精确性和解释力度,进一步验证实证模型设定的合理性,从而使对中国ODI的贸易效应分析更加准确。

三、全球供应链视角下中国ODI的贸易效应动态分析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推动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过程中,从全球供应链体系来看,东盟是我国“世界工厂”的上游原料供给国家,欧盟是我国“世界工厂”的下游出口市场需求国家。一方面,我国从供应链上游的东盟国家大量进口资源和原材料,导致东盟地区在很长时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同时,我国企业初期对东盟国家的ODI多以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为目的,而这种资源寻求型ODI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出口目的地都是欧美发达国家,欧盟长期以来保持着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由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中国在欧盟投资了大量贸易服务性企业进行市场开拓,这种市场寻求型ODI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在这种“设备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的“三头在外”发展模式下,对于上游资源进口和下游出口市场的高度依赖的贸易引致型ODI会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然而,随着我国资源和劳动力红利消失,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根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通过多年“引进来”的技术积累,我国企业也具备了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能力,中国已不再满足于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一方面,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又恰好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欧盟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为规避贸易壁垒,获取更先进的技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欧洲制造业进行的“抄底”投资,用欧洲制造代替中国原来的出口,并将技术和高端产品返销至中国;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东盟国家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东盟地区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市场愈加开放,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ODI目的转变为获取较低生产成本和潜力市场,用海外生产取代了中国制造。也就是说,在新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原先作为原料提供方在供应链上游的东盟国家逐渐成为下游的重要销售市场,而原先作为下游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欧盟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上游的技术资源提供方。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根据邓宁(1993)的ODI战略类型划分,认为中国对东盟的ODI由资源寻求型向市场和效率寻求型方向转变,其贸易效应主要表现为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替代作用(研究假设1)。而中国对欧盟的ODI主要变现为市场和战略资产寻求型,根据Markusen的理论,如果是水平型ODI,会具有出口替代性;如果是垂直型ODI则会具有进口促进作用(研究假设2)。接下来,将通过实证分析对具体结论做进一步验证。

四、模型与方法

(一)模型

自20世纪60年代起(Tinbergen,1962;Poyhonen,1963),引力模型的应用日趋完善,已经成为研究投资和贸易流动的较为普遍的实证分析模型之一。(Anderson and Wincoop,2003;Hejazi和Safarian,2001;Ellingsen,2006)。在Soo(2013)的双向投资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本文沿用姜宝等(2015)[18]对模型的修正,设定形式如下:

沿用姜宝等(2015)[18]的变量设定,模型中EX代表该年中国对东盟(EXA)和欧盟(EXE)成员国家的出口贸易流量;IM代表该年中国从东盟(IMA)和欧盟(IME)成员国家的进口贸易流量;GDP代表该年东盟(GDPA)和欧盟(GDPE)各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CGDP代表当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IDIA和IDIE分别代表该年东盟和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ODIA和ODIE分别代表该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各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存量;DIS则代表各国首都之间的空间距离。

(二)数据选择与计量方法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东盟10国成员均被选入样本,欧盟国家中的20个国家成员被选入样本(由于数据可得性和代表性原因,除去卢森堡、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马耳他、拉脱维亚、塞浦路斯、克罗地亚、爱沙尼亚等8个国家未被纳入样本)。变量数据来源:EX和IM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CGDP和 GDP数据来自于UNCTAD数据库,IDI和ODI数据来自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沿用姜宝等(2015)[18]的面板数据处理方法,本文仍然在对数据进行普通的固定效应(FEM)和随机效应(REM)面板估计后,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和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来提高面板回归估计的有效性和稳健性,进一步验证实证模型的合理性。计量软件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

五、实证分析

基于前文的两个研究假设,对应上文中设定的双向投资贸易引力模型,模型实证运算的预期结果见表1所列。

表1 研究假设及其对应模型预期结果

(一)中国对东盟ODI的贸易效应

1.中国对东盟ODI的进口贸易效应

(1)面板回归模型检验。表2显示的是中国对东盟ODI的进口效应的混合估计(POLS)、固定效应模型估计(FEM)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REM)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调整后的R2为0.962 5,初步说明FEM对模型估计的可靠性较高。进一步地,进行F检验,计算可得F统计量的值为17.926,因此应当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继而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应选择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说明东盟国家之间的进口贸易效应存在差异性。

表2 中国对东盟ODI的进口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检验

(2)FGLS和PCSE估计结果及分析。表2中FEM的回归结果显示,总体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200.733,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但具体自变量系数的t值并不显著,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由于在中国对东盟投资和进口贸易的引力模型中,国家数N为10,时间T为11年,为处理这种T大N小带来的多重共线性,在选取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回归的同时,选用Cross section SUR的FGLS和PCSE的方法进行估计。

由表3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FGLS估计结果与PCSE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应模型(FE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尽管多数贸易引力模型文献中认为,双边贸易流量与双方经济总量正相关,与双方距离负相关,但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中国从东盟各国的进口流量呈现负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初级原材料有所减少。在投资方面,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的进口,而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则具有显著的进口替代效应。引力模型的固定效应截距项显示,东盟内部的出口贸易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其影响从高到低依次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和越南。

表3 中国对东盟ODI的进口贸易效应FGLS和PCSE估计结果

2.中国对东盟ODI的出口贸易效应

(1)面板回归模型检验。表4显示的是中国对东盟ODI的出口效应的混合估计(POLS)、固定效应模型估计(FEM)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REM)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调整后的R2为0.982 4,初步说明FEM对模型估计的可靠性较高。进一步地,进行F检验,计算可得F统计量的值为47.549,因此应当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同样,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应选择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说明东盟国家之间的出口贸易效应存在差异性。

(2)FGLS和PCSE估计结果及分析。表4中FEM的回归结果显示,针对参数联合检验的F值为437.684 7,表明模型总体上相当显著,但被具体自变量的系数的t值并不显著,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使用固定效应进行回归的同时选用Cross section SUR的FGLS和PCSE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正,估计结果见表5所列。

表4 中国对东盟ODI的出口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检验

由表5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FGLS估计结果与PCSE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应模型(FE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证结果与多数引力模型结论一致,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流量与双方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双方之间的距离负相关,说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与东盟间的出口贸易。实证结果显示东盟对我国的IDI存量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而我国对东盟的ODI存量与出口流量则呈现替代关系,但FGLS估计认为这种替代关系是显著的,而PCSE估计认为这种替代关系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相较于我国对东盟的出口规模,我国对东盟的ODI规模仍然较小,所以在PCSE估计中投资与出口的替代关系表现并不显著。引力模型的固定效应截距项显示,东盟内部的出口贸易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其影响从高到低依次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和越南。

表5 中国对东盟ODI的出口贸易效应FGLS和PCSE估计结果

(二)中国对欧盟ODI的贸易效应

1.中国对欧盟ODI的进口贸易效应

由于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和样本数据选择的一致性,本文中对中国对欧盟ODI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仍然引用姜宝等(2015)[18]的相关实证分析与主要结论。

(1)面板回归模型检验。表6显示的是中国对欧盟ODI的进口效应的混合估计(POLS)、固定效应模型估计(FEM)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REM)的回归结果。根据调整后的R2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可靠性仍然较高。进一步地,进行F检验,计算可得F值为58.865,因此应当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同样,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应选择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说明欧盟国家之间的进口贸易效应存在差异性。

(2)FGLS和PCSE估计结果及分析。针对样本数据中横截面个数大于时间序列个数的情况,选用Cross section weights的FGLS和PCSE的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以有效处理复杂的面板误差结构。

由表7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FGLS估计结果与PCSE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应模型(FE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对欧盟各成员国的进口与双方的经济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多数文献研究结果相同;但与文献研究相反的是,中国从欧盟各国的进口流量与双方国家的距离显著正相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欧盟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国较远的西欧发达国家。在投资方面,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对欧盟的ODI具有显著的进口促进性。模型的固定效应截距项显示,欧盟内部的进口贸易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其中芬兰、瑞典、丹麦等北欧和东欧国家进口贸易效应较高,而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欧和南欧国家则具有负的进口贸易效应。

表6 中国对欧盟ODI的进口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检验

表7 中国对欧盟ODI的进口贸易效应FGLS和PCSE估计结果

2.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

(1)面板回归模型检验。表8显示的是中国对欧盟ODI的出口效应的混合估计(POLS)、固定效应模型估计(FEM)和随机效应模型估计(REM)的回归结果。根据调整后的R2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可靠性仍然较高。进一步地,进行F检验,计算可得F值为35.371,因此应当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同样,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应选择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说明欧盟国家之间的出口贸易效应存在差异。

表8 中国对欧盟ODI的出口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检验

(2)估计结果及分析。同样,采用FGLS和PCSE的估计方法对模型的参数估计进行修正。

由表9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FGLS估计结果与PCSE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应模型(FE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对欧盟各成员国的进口与双方的经济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多数文献研究结果相同;但与文献研究相反的是,中国从欧盟各国的进口流量与双方国家的距离显著正相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欧盟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国较远的西欧发达国家。在投资方面,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对欧盟的ODI具有显著的进口促进性。模型的固定效应截距项显示,欧盟内部的进口贸易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其中芬兰、瑞典、丹麦等北欧和东欧国家进口贸易效应较高,而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欧和南欧国家则具有负的进口贸易效应。

由表9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FEM)的FGLS估计结果与PCSE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应模型(FE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对欧盟各成员国的出口与双方的经济总量显著正相关。在投资方面,欧盟对我国的IDI具有显著的出口替代性,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对欧盟ODI的出口效应并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对欧盟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促进出口,而是引进技术。引力模型的固定效应截距项显示,欧盟内部的出口贸易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其中芬兰、瑞典、波兰等北欧和东欧国家出口贸易效应较高,而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欧和南欧国家则具有负的出口贸易效应。

表9 中国对欧盟ODI的出口贸易效应FGLS和PCSE估计结果

(三)结果及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所有模型均为固定效应,说明东盟和欧盟内部国家之间存在贸易效应的差异性。而固定效应模型(FEM)的FGLS估计结果与PCSE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模型设定较为合理,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其中绝大部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具有显著影响,具体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0所列。

表10 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参数估计结果

综合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本研究中的投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结论与传统引力模型并不吻合。文献中多数引力模型的都认为双边贸易流量与双方经济总量正相关,与双方距离负相关;但本文经过FGLS和PCSE进一步验证的投资贸易引力模型结论却是我国从东盟的进口与中国的GDP负相关,对欧盟的进出口流量与距离正相关。究其原因:①我国从东盟的进口以资源能源为主,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对东盟国家减少了大量以资源能源为主的进口,反而向东盟国家转移钢铁等部分高能耗的过剩产能;②中国对欧盟各国的进出口流量与距离正相关,则是由于中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英国、德国等距离较远的西欧发达国家。

第二,从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IDI)来看,东盟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进口创造和出口创造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占据了整个东盟对华投资的85%以上,而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具有典型的小岛清边际产业转移投资的特征,这种投资一方面伴随着新加坡设备和中间产品的输出,能够增加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另一方面,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大量返销新加坡,扩大了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

欧盟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是面向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而不是建立出口加工基地,也没有带动技术、设备和高端产品的进口,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的不断萎缩,欧盟大型跨国企业逐渐将销售重点转移到中国等新兴国家市场;二是随着中国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发达国家大型跨国企业将在华的加工组装工厂转移到了生产要素更为廉价的国家和地区;三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引进来”的标准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中国亟需转变“用市场换技术”发展思路,谋求新的发展战略。

第三,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DI)来看,我国对东盟的ODI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显著的替代性,实证结果验证了前面所提出的研究假设1,说明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并不是单纯寻求稳定的资源能源进口,也不是单纯转移边际产业的日本式直接投资,而是效率和市场寻求的复合型投资。

我国对欧盟ODI主要影响进口贸易,具有显著的进口促进作用,而对我国的出口并没有显著影响,实证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2,表明中国对欧盟ODI已表现出以获取品牌、技术和渠道等战略资产的垂直型ODI特征,见表11所列。

表11 研究假设回归结果

实证分析显示中国对东盟ODI并不具有进口促进效应,对欧盟ODI也不具有显著的出口促进效应,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引进技术的溢出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当前我国ODI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寻求供应链的稳定,保障原料进口和促进产品出口,而是改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分工,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常态将会对中国的贸易收支平衡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战略地位也在悄然转变。本文通过对于我国对东盟和欧盟ODI的贸易效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结论表明,我国对东盟的ODI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显著的替代性,是一种效率和市场寻求的复合型投资,东盟国家逐渐成为我国供应链下游的重要销售市场;而我国对欧盟的ODI与进口贸易之间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对我国的出口则没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获取品牌、技术和渠道等战略资产的垂直型ODI,欧盟国家逐渐成为我国供应链上游的技术提供方。当前我国企业ODI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保障从东盟原料进口和促进向欧盟出口,正逐渐体现出我国“走出去”战略发展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将会对中国的贸易收支平衡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相关建议

基于这种新常态,本文根据区域差异提出调整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策略建议。

1.鼓励中小企业对东盟投资,建立健全“走出去”政策体系

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我国对以东盟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ODI主要战略目的是寻求资源保障和拓展新兴市场,进而实现贸易平衡。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这种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的ODI中,中小企业较之于大企业更具有“边际性”。而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更具技术灵活性,更能适应东道国环境,在海外发展中国家市场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我国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则拥有廉价的生产要素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我国中小企业亟需通过ODI转移国内过剩产能,拓展发展空间。因此,应逐步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一是保障中小企业在财政支持、项目审批、融资信贷、外汇管理、税收减免、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二是为中小企业ODI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由于中小企业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获取东道国信息的能力较弱,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构建中小企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定期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协助企业进行ODI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帮助企业打入海外市场。

2.鼓励从“用市场换技术”向“用投资换技术”转变

由于“引进来”的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亟需从“用市场换技术”向“用投资换技术”转变,因而,中国对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ODI主要战略目的成为获取品牌、技术的战略资产寻求,这种投资同样也将促进双边贸易的平衡发展。根据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力争使中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中通过ODI主动获取核心技术、迅速实现技术积累、加快自主创新则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目前我国知识资源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企业个体的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战略资产寻求型的“走出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制定“用投资换技术”的总体规划和重点扶持项目名单,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精英团队和高端产品平台,快速实行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Mundell R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3):321-335.

[2]Horst T.The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US Exports and Sub⁃sidiary Sales to the Canadian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1):37-45.

[3]Belderbosa R,Sleuwaegen L.Tariff Jumping DFI and Ex⁃port Substitution:Japanese Electronics Firms in Euro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8,16(5):601-638.

[4]Blonigen B A.In Search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Foreign Production and Expor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3(1):81-104.

[5]Mitze T,Alecke B,Untiedt G.Trade-FDI Linkages in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System of Gravity Models for German Regional Data[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122:121-162.

[6]Kojima K.The Fl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Origin,Theoretical E8xtensions,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0,11(4):375-401.

[7]Markusen J R,Venables A J,Konan D E,et al.A Unified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Direct Investment,Vertical Direct Investment,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C].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96.

[8]Head K,Ries J.Overseas investment and firm export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9(1):108-122.

[9]Wells L 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M].Cambridge:MIT Press Books,1983.

[10]Lall S.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M].Chichester:John Wiley&Ltd,1983.

[11]Cantell J,Tolentino P E.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R].Reading:University of Read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1990.

[12]Lin A.Trade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or Taiwan with Four ASEAN Countrie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5,131(4):737-747

[13]Seo J S,Suh C.An Analysis of Home Country Trade Ef⁃fe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Korean Experience with ASEAN,1987-2002[J].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6,23(2):160-170.

[14]Ellingsen G,Likumahuwa W,Nunnenkamp P.Outward FDI by Singapore:a Different Animal?[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2006,15(2):1-40.

[15]Goh S K,Wong K N,Tham S Y.Trade Linkages of Inward and Outward FDI:Evidence from Malaysia[J].Economic Modelling,2013,35:224-230.

[16]柴庆春,胡添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对东盟和欧盟投资的差异性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2(6):64-69.

[17]郑磊,刘亚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对北美自贸区、欧盟、东盟投资的比较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16):22-30.

[18]姜宝,邢晓丹,李剑.“走出去”战略下中国对欧盟逆向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FGLS和PCSE修正的面板数据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5(9):167-176.

[责任编辑:余志虎]

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Go Global”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Supply Chain

LI Jian1,JIANG Bao1,XING Xiao-dan2
(1.College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2.Shandong Branch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Jinan 250001,China)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epping into the new normal phase,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ound to enter the new normal.In orderto analyze the strategic shift of China’s ODI position on the global supply chain,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rade effects of China’s ODI to ASEAN and EU,through build⁃ing two-way investment and trade gravity model,selecting the panel data of China-EU and China-ASEAN from 2003 to 2013.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ODI to ASEA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export and import;whereas China’s ODI to EU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ort bu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xport.According to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ASEAN countries from resource provider in the upstream of supply chain into the major market in the downstream of supply chain;whereas EU countries,the important export market of China,is gradually becoming Chi⁃na’s technology provider in the upstream of supply chain.Accordingly,the paper puts forth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adjust⁃ing Chinese“going global”strategy based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Go Global”strategy;ODI trade effect;Sino-ASEAN;Sino-EU

F125;F752

A

1007-5097(2016)11-0038-09

10.3969/j.issn.1007-5097.2016.11.006

2016-03-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13072);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09GXQ6D171)

李剑(1979-),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姜宝(1976-),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物流;邢晓丹(1993-),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走出去面板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石材家具台面板划分方法
MasterCAM在面板类零件造型及加工中的应用
Photoshop CC图库面板的正确打开方法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的产能评估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