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以前武士间“众道”现象考

2016-09-07 10:39赵悠然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同性恋日本

【摘 要】 “众道”在日本指的是男子之间的“情(近似于恋情)”,亦被称为若道或是若众道,它是武士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介绍了古代日本武士间众道现象的发展与流变,概述了众道的内涵与意义。阐述了众道出现的客观原因:战争原因;男女地位变迁与分工。

【关键词】 众道;武士社会;日本;同性恋

“众道”在日本指的是男子之间的“情(近似于恋情)”,亦被称为若道或是若众道。日本近代以前,武士社会为其赋予忠义的内涵,将对美少年的爱恋升华为“道”,它是武士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社会看来,男色(男性同性间的爱恋)比女色(异性间的恋爱)更为崇高。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一书探讨了武士道精神,同时陈述了不少武士恋爱的准则,如“恋之至极,是为忍恋,为坚守且迷藏于内心而不外宣的无上恋情。逢人就表现在姿态上,其恋格为下品。爱恋一生,秘埋于心,为爱情焦思而死,才是忍恋的本意。”这里所谓的本意就是“众道精神”,也就是男性的“同性恋之道”。

然而,由于日本人传统的感情表达讲究委婉曲折,众道的本质很难限定。二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暧昧,很少直接表现其感情实质,而是交杂着各种名义上的情份。正如现代日本所说的“友逹(朋友)以上,恋人未满”所表达的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暧昧感情,“盟兄盟弟”之间的感情也是介于男人之间的友情与爱情之间,同时还要更复杂一些,如和忠君思想相结合等。所以有人认为“众道”正确说来应该是恋童癖,二者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聚焦和开放态度,引人深思。从表面上看,日本“众道”仿佛是对同性恋的认同,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众道”就是单纯的同性恋。然而,近代以前的日本这一社会现象是否属于同性恋还值得深入探讨。

一、古代日本武士间众道现象的发展与流变

1、武士社会之前的男色表现

日本最早的同性恋记录,是成书于720年的汉文《日本书纪》第9卷所记载的神功皇后摄政元年(约400)二月条小竹祝和天野祝的故事: 皇后南诣纪伊国,会太子于日高,以议及群臣。遂欲攻忍熊王,更迁小竹宫。适是时也,昼暗如夜,已经多日。时人曰:“常夜之行也。”皇后问纪直祖丰耳曰: “是怪何由矣?”时有一老父曰:“传闻,如是怪谓阿豆那比之罪也。”问:“何谓也?”对曰:“二社祝者,共合葬欤。”因以令推问巷里。有一人曰:“小竹祝与天野祝,共为善友,小竹祝逢病而死之。天野祝血泣曰:”吾也生为交友,何死之无宜同穴乎!“则伏尸侧而自死。仍合葬焉。盖是之乎。”乃开墓视之,实也。故更改棺衬,各异处以埋之。则日晖炳爃,日夜有别。

这个记载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天野祝因为好友小竹祝生病死亡而倍感伤心,最后同死同穴的故事,也许可以理解为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原本就无可厚非。但这里说他俩的合葬导致天生异变,是不合常理之事,故可以考为二者之间是不为人认同的同性之恋。

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对性十分开放,《源氏物语》中就描绘了光源氏与数名情况不同女子之间的恋情和性事。但对于男色之事只是略微提到了光源氏求美女空蝉不得,便让她的弟弟小君侍寝的事:“他叫小君睡在身旁,满腹怨言,最后硬着心肠道:‘你这个人虽然可爱,但你是她的兄弟,只怕我不能永久照顾你呢。小君一听此话,自然十分伤心。”可见当时男色在上层社会中还是十分隐秘的。但此时在僧侣中男色一事稀松平常,为了避免破女淫戒,辈分高的僧侣选择小僧弥做性对象,特别是师兄弟之间。据日本传说,是密宗大师空海去唐求法把唐兴盛的“男风”带到了日本。当然这有可能是谣传,将这一事件安在空海身上。但可以从中窥探出男色的兴盛始于僧侣。

在平安时代,男色的兴盛由寺院传到了公卿中间,成为公卿间附庸风雅的身份象征。而后再从公卿上层社会逐渐传到武家时代。从室町幕府末期到德川幕府末期,受到武士传统和现实影响,男色与武士道结合,形成了“众道”。

2、武士社会的“众道”现象

室町幕府时期,出现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局面。这时的战争较之以前更具跨时间、跨地域的特点,女性难以长期在武士身边侍奉,故这时的男色更加兴盛,并具有保护上级武士的色彩。另一方面,室町幕府上层热爱唐风,尤以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为甚,他迷恋艺术,大力支持艺术发展。能乐家世阿弥由于长像俊美,从12岁时得到足利义满的宠爱,后来在足利义满支持下组建了能乐剧团,写有《风姿花传》传世。室町幕府六代将军足利义教和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也好男色。足利义政曾将贵重的大刀赠予所宠爱的童子。

十五世纪中期,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各地杀戮不断,处处狼烟四起。这个特殊的环境也使男色逐渐脱离了身份象征,而更类似于一种生活必需。

高级武士身旁的“小姓”除了负责主人的日常生活,供主人发泄性欲,还是主人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方面,小姓是在平时受到主人的宠幸,其忠心一般来说甚于其他人,不会背叛主人;另一方面,他们还做好了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视死如归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时的小姓和早期流行于公卿间的“恋童癖”已大不相同。

如:浦上宗景的小姓宇喜田直家是有名的暗杀者,他曾在与敌对的武將同床共寝时将其刺杀;森兰丸自幼被织田信长聘为小姓,17岁时,在本能寺和织田信长一起殉难;石田三成从小被丰臣秀吉收为小姓,25岁出任要职。在关原之战中被俘遇害。

德川幕府建立后,从战国时代继承的男色爱好,并未消除,反而被理性化了,上升至“道”,成为以“忠”、“义”为中心的武士道的补充。故笔者在本文中将武士社会中的“男色”或者所谓的“恋童癖”统称为“众道”。随着社会的稳定、众道也普及至庶民阶层,正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井原西鹤甚至说“没有盟兄的若众,等同于没人来提亲的姑娘。”但笔者认为这种非武士社会、阶层的男色没有继承武士道的忠义和其他规范,或者说众道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则不能称之为“众道”了。

二、众道的内涵与意义

这里首先要解释的是,众道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也许有二人之间存在真实爱情的情况,但一般来说这是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对文化内涵的遵从和习惯的产物。

武士道强调“忠”,众道的宗旨也是“忠”。后者是前者的衍生,但是前者的效忠对象是主君,后者则是“盟兄盟弟”。《叶隐闻书》中写道:“不要跟发情的野猫一样,碰到稍微顺眼的就急着想趴到对方背上去,至少要观察五年,才能向对方吐露爱慕之意。一旦两情相悦,便必须如烈女一样誓死不更二‘兄。”这里的“兄”即指的是“盟兄盟弟”中的“兄”。

为什么要“誓死不更二”的是“兄”?在日本现代文化中,兄长是有绝对的领导权的,仅以称呼为例,他可以直接叫弟妹的名字,而弟妹必须以长辈的称呼来称呼他。可以说,兄长是以长辈的身份指导着弟弟。所以,这里的“兄”恐怕既是双方性行为中的男性角色担当者,又是真实身份里的上位者。从这可以看出,众道其实是以文化内涵维护身份、等级的方式之一。

古希腊曾有过一支“神圣军团”,就全部由一对一对的男同性恋组成。其成立原因是人们相信爱情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而众道也有相同的地方,虽然激发勇气的不一定是爱情而是忠于“爱情”的责任。但毕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勇气,提高战斗力。

三、众道出现的客观原因

1、战争原因

日本进入武士社会后,到德川幕府之前的这一段时间,一直是战乱不断,短暂的和平中也蕴藏着无限的阴谋与杀机。

(1)战争引起的对女性的不信任。此时的武士家族中女性地位十分尴尬。“在中世和近世,把女儿作为商品,用来交换政治权利和经济优势的做法继续沿用。尤其是在16世纪后半叶,当各领主互相争夺国家军事管控权时,情况更是如此。把女儿嫁到其他的武士家族,是武士团体间达成军事协议和同盟的方法,另一种实现政治或军事目的的策略是将自己家族的女儿或者其他女人送到其他家族做人质。”

嫁入其他家族的女子一般不会获得夫家的信任。毕竟夫家还得提防着,看她是否会盗取机密或是不经意间透露些不利的信息给娘家,以免惹祸上身。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川家康的长男信康。德川信康的妻子是织田信长的女儿德姬。德姬与信康的母亲婆媳关系不合,一纸家书告到了织田信长面前。织田信长便以此为借口,下令信康切腹。德川家康临死之前严禁所有女性接近病床,据说就是因为这个心结。

而结成“盟兄盟弟”就尽量避免了这一点。众道讲究忠于“兄”,不管如何以盟兄为重。例如,前田利常生前下令不准任何家臣家童殉死,在他过世后,依然有五位家臣家童义不容辞的切腹了。可见其忠诚。枝吉三郎左卫门也曾说:“舍命是众道之奥,否则就可耻。”

(2)战时需要。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言,战场奔波艰苦,不适合女性陪同,地位低下的武士就成为上位者泄欲和心理情感的最好承受者。另一方面是处于保护上位者的原因。战时夜袭是很平常的手段,而上位者身边有武术精湛的武士陪同总是比孤拳奋战要安全的多。

2、男女地位变迁与分工

武士政权建立后,女子尤其是武士社会女子的地位相比之前极大地降低。1232年镰仓幕府颁布《御成败式目》,承认妇女与男子一样有继承或转让领地或御家人,以及夫死后对子仍有母权等在律法中概不承认的权力。但,这只是与律令而言。在武家政权成立前,名主比武士阶级内的女权更大。例如,幕府成立前,曾出现过近200年间6位女天皇当权的局面,而在幕府成立后至幕府倒台近700年间仅出现了2位女天皇。所以,在《御成败式目》中的女权实际上是开始受限制了。此后日益限制,到15世纪时,妇女变得完全无权了。

随着女子地位的降低,男性逐渐加大对女性的规范,使妇女变成生育工具和对“内”的管理者。对女子的轻视,也使男性觉得难以在女性身上得到感情的同步与理解。便在有着同样教育和世界观的男子身上尋求慰藉。同时,男女的内外分工明确,丈夫在外寻欢时,妻子一般是不会干扰的。并且出于当时的道德规范,妻子还会准备好需要的一切。而相对于有可能进门威胁自己地位的女子,妻子恐怕会更希望丈夫去找永远不会有名分的男子吧。这也使众道和男色成为社会默许。

因为众道是建立在武士社会结构基础上的,随着武士阶层的逐渐衰落,贫寒武士家族的未成年武士迫于生计,早早地就剃掉前发、竖起后发,成家立计,带有阶层性质的众道也就渐渐衰落。直到明治时期废除武士阶级,众道也就随之结束。

众道的产生发展,一方面说明日本对同性之间的情感比很多国家社会来的宽容,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种“宽容”仅是就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理想化了的男权主义世界而言的。

【参考文献】

[1] [日]山本常朝.叶隐闻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

[2] 郝祥满.日本人的色道[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77.

[3] [日]茂吕美耶.江户日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

[4] [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4.

[5] [日]山本常朝.叶隐闻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

[6] [美]威廉·E·迪尔.探寻中世和近世日本文明[M].商务印书馆,2010.176.

【作者简介】

赵悠然(1992.5-)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2014级硕士 研究方向:世界史.

猜你喜欢
同性恋日本
探寻日本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主题论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