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2016-10-29 17:28王晓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同性恋大学生

王晓露

摘 要 研究者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60名大学生为被试,利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被试分别进行了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实验研究,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处于中等偏向积极水平,大多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宽容;(2)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4)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比女性消极;在户籍所在地、专业、是否接触过同性的人口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5)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相分离的,大多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是积极的,但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

关键词 同性恋 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同性恋指一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与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或行为上的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存在外显行为中也可以存在内隐态度中。同性恋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在不同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同性恋现象更频繁地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据李银河教授推算国内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3%—4%左右,即中国约有5000万的同性恋者。同性恋者正在逐渐增加,这种趋势已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同性恋的关注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理论流派从各自角度对态度进行界定,其中以迈尔斯的三元理论为主导,该理论认为态度由情感反应、认知赞同和行为表现三部分构成,认为态度包括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并存于人脑的概念体系之中,被称为“双重态度”。 WiISon和Lindsey认为,双重态度的形成是人们对于同一客体能同时具有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的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因此,如果要考察被试对某一客体的真实态度,则需要对其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都进行测量。无论在对于同性恋的情感反应、认知赞同还是行为表现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存在着许多两面性,,因此研究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有利于预测未来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容纳度,反应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真实态度。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主要涉及人们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和对女同性恋的态度的相关研究、对同性恋态度转变研究和对同性恋态度的归因方式。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但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研究较少。大学生作为当今一个思维活跃、素质较高、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群体,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代表了社会对待同性恋态度的主要方向。目前尽管在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外显态度方面已有相关研究,但在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比较研究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进行比较研究。

同性恋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包容,但这些只是从外显态度测量得知。本研究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讨论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差别,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真实态度并且有利于减弱个体对同性恋的消极态度,为今后改变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提供参考。此外,大学生即将进入婚恋阶段,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了解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为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安徽三所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抽取被试60人,年龄分布在18-24岁,均自愿参加。所有被试均接受问卷调查并参加实验,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对电脑操作熟练。其中60人问卷数据有效,有效率100%,实验有效数据60人,有效率100%。有效被试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

1.2研究工具

1.2.1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量表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量表》是由台湾私立辅仁大学涂沉微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陈学志编制。该问卷包括18个问题,包括情感、认知、行为三个成分,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0.93,三个分量表的 Craombach €%Z系数为分别为:0.85、0.81、0.88。该量表项目特征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较高的辨别效度,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1.2.2内隐联想(IAT)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由Greenwald, McGhee,& Schwartz(1998)提出,是一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测量方法。

1.3实验程序

本调查研究中所有被试均单独施测,在60名被试中有一半被试先接受外显问卷的测量,然后进行计算机实验,而另外一半顺序相反。

1.4计分方式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量表》采用6级计分,从低到高为非常不符合(评分为1)到非常符合(评分为6分),得分越高,表示在外显态度上对同性恋越歧视,得分越低,表示在外显态度上对同性恋的态度越宽容。其中顺向计分题目为11个,反向计分题目为7个。

内隐联想测验中,正式测试共有四部分。实验时各部分测试前都有练习,不计时,错误给出反馈。以步骤四和步骤七的反应时之差即效应值为指标,若 IAT 的同性恋态度指标(或效应值)为负,同性恋与正向积极的反应时短,与负向消极的反应时长,表示被试内隐的信念结构中,同性恋与正向(积极)归为一类,即对同性恋持支持或赞同的态度。而且,IAT 效应值愈大,表示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明显。

1.5数据处理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量表》中,反向项目的分数反转,结合正向项目得分计算出情感、认知、行为三个维度下被试的得分和问卷总得分。其中分数越高,表明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越宽容与积极。

内隐联想测验中,为了避免被试随机反应,IAT测验结果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给予剔除;被试反应时超过10000毫秒的,数据给予删除;被试反应时间长于3000毫秒的,记为3000毫秒;反应时间不足300毫秒的,记为300毫秒。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结果及其分析

2.1.1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的总体情况

由表2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总体平均分为55.13分,对同性恋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即对同性恋持中等态度。情感反应、认知赞同、行为表现均得分在13-24分之间,处于中等偏向积极水平,表明60名大学生能够对同性恋能够合理接纳,不怎么排斥同性恋。

由表3可知,只有3.3%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是非常排斥的,8.3%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有点排斥,41.7%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中性,35%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不太排斥,11.7%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完全不排斥。72分以下的被试占总人数的88.4%,表明绝大多数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是中性偏向积极的倾向。

由表4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情感反应方面46.7%的被试态度是不太排斥,认知赞同方面,41.7%的被试态度是中性的,行为表现方面40%的被试态度是不太排斥的,即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三个分量表上,在情感、行为方面比在认知方面的态度更加积极,这与表4中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大致相同,即在情感反应、认知赞同、行为表现方面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中性偏向积极的态度。

2.1.2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为了检验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在性别、户籍所在地、专业、是否遇过同性恋这些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将60份有效数据输入spss18.0,并分别以这些变量为分组标准进行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5可知,对男女被试进行对同性恋外显态度的t检验,男女被试在同性恋态度总量表以及情感反应、认知赞同、行为表现分量表中差异都不显著。在同性恋总量表以及情感反应、认知赞同、行为表现三个分量表上,女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的得分低于男性大学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2.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结果及其分析

2.2.1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的总体情况

为了检验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将60份有效数据输入spss18.0,并以任务类型为分组标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6可知,IAT效应值的平均数为正,即同性恋与负向消极的反应时短,与正向积极的反应时长,表示被试内隐的观念,同性恋与消极的态度更接近,即大学生对同性恋持反对或排斥的态度;并且不相容的反应时比相容的反应时长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即大学生对同性恋反对或排斥的态度很稳定。

2.2.2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为了检验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在性别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将60份有效数据输入spss19.0,并分别以这些变量为分组标准进行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7可知,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IAT效应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被试在IAT效应上差异非常显著,男性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比女性被试被同性恋的态度更加的消极、明显。

3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的总体情况的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持完全排斥和完全赞同的被试人数较少,大多数对同性恋的态度处于中等偏向积极水平,表明60名大学生能够对同性恋能够合理接纳,不怎么排斥同性恋。原因在于这受目前我国主流社会对待同性恋相对宽容态度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互联网、微信、微博的发展,信息流通快,传播广,人们十分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尊重、理解他人的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日益被人所接受。在文化传播方面,正面和写实的同性恋角色在电视和电影上开始增多,人们对同性恋有了更多的了解。

另一方面,也与同性恋群体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有关,同性恋群体开展各种运动,追求来自社会对于非同性恋性恋的接受、包容与平等。社会的主流媒体也给予同性运动客观积极的评价,同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也越来越多的向社会公众公布他们的同性身份。这些使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同性恋有了更加正面积极看待。由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社会越来越尊重独特,需要不同,人们越来越尊重、接受同性恋者。

此次调查的被试都为90后大学生,大学生思路前瞻,思维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向往自由平等,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的多,对同性恋的了解也比较的多。

3.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的讨论

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态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比女性大学生更消极。原因在于这与中国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在中国发展历史上,男性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且男性的责任感、传宗接代的观念也是根深蒂固,思想也比较保守和传统,女性在追求自主独立的过程中,能够接受社会的变化,想要变化的思想很强烈,能够接受新事物。此外,从男女自身的差异来说,女性情感细腻,更加敏感,喜欢关注娱乐、生活事件,对同性恋了解也更多;男性比较理性,看待问题往往从事件本身看待,因此对同性恋的看待喜欢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3.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讨论

根据结果显示,一大半以上的被试内隐和外显态度不一致;外显态度及其三个分量表与内隐态度都存在负性相关,即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之间是相分离的。原因在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流通快,传播广,人们十分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尊重、理解他人的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思维开放,思想活跃,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更加的开阔,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受到媒体教育机构关于平等宣传,对同性恋了解更多,因为能够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同性恋。但是即使有人在心中对同性恋态度是消极的,为了迎合社会赞,大学生隐藏了对同性恋真实的态度,当今社会的主流性取向依然是异性恋,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内隐态度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消极的。

4实验结论

本研究通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处于中等偏向积极水平,大多数人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宽容。

(2)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是不支持的。

(4)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比女性消极;

(5)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相分离的,大多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是支持的,但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是不支持的。

参考文献

[1] 李德忠,于广涛.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J].山东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2] 张艳盛.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J].泪山学刊,2008.

[3] 崔丽娟,张高产.内隐联结测验(IAT)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

[4]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马明娜.关于消费者内隐态度对消费者行为结果预测作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 李素卿.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7] 植凤英.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8]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 吴文彬.近年来国内外内隐态度研究热点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

[10] 齐玲.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一致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11] 马芳,梁宁建.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

[12] 汪伟.ITA在内隐助人态度上的应用[J].心理学探新,2008.

[13] 叶茂林,彭运石.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J].心理学探新,2004.

[14] 贺国荣.内隐社会认知:性别一领导刻板印象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15] 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同性恋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主题论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