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如 黄大庆 宋湘勤
【摘 要】 本研究以44所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授课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首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教学及评价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北京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和课程教学评价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首都高校心理健康公共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02
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的推行,旨在以课程的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为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提供帮助和支持。为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下发《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试行)》。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承担教学工作的老师缺乏经验、知识储备不够以及人生阅历尚浅等等原因,往往出现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案例呈现乏味、课堂氛围枯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解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立足现实、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高校心理健康授课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首都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教学及评价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和课程教学评价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首都高校心理健康公共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评价调研问卷》,问卷内容有15个题目,涉及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满意度、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
调查对象为北京地区44所高校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教学的专职老师,全部来自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类型包括7所“985”高校、21所“211”高校、19所一般高校和4所高职院校。
二、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实施及评价现状调查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建设得到大力推进,但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参加调查的北京地区44所高校,100%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类课程,其中50%是选修课,50%是必修课。从开课班级人数看,课程班级人数100人以上的占56.82%,其中150人以上有22.73%,61-100人占25%,31-60人占18.18%。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平均学时22学时,最少学时8学时,最多学时36学时。平均1.3学分,最小学分0.5分,最大学分2.0学分,68.2%的学校是1学分,27.3%的学校是2学分。
北京市教工委关于《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高校心理课程开设情况来看,调查的所有44所高校均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有一半的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而2011年北京市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的比例为27.3%,可见近年来北京市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化建设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开课班级来看,60人以上的授课规模占到了81.82%,150人以上有22.73%,大班教学在授课形式、学生参与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达到心理课程教学目的。另外,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规定,心理素质教育教学课程课内30-36学时,2学分,从调查结果来看,课程学时和学分设置远没有达到建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北京市高校开设的心理教育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要求,按内容选择的百分比从高往低依次是人际交往97.73%;情绪调节97.73%;自我意识95.45%;性与恋爱84.09%;生命教育79.55%;压力应对79.55%;学习63.64%;其他50%。从教学方式来看,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教学方式是理论讲授法,占到了90.91%,其次是小组讨论法,占88.64%,案例分析法81.82%和体验活动79.55%的使用也较为普遍,另外还有心理测试法、角色扮演法和即兴演讲法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是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授课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这可能受到班级规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课程不能变成一种单纯知识传授,应该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和体验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评价缺乏,亟待完善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的一种活动。它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每一门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完善都离不开课程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如此。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评价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在调查的44所高校中没有开展课程评价学校有12所,占27.27%,接近三分之一,每学期一次的高校有27所,占61.36%;每学年评价一次的学校有4所,占9.09%。每两学年一次有1所,占2.27%。
在对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上,现状与授课教师的预期合理的评价之前存在明显偏差。教师们认为科学的课程评价内容应该关注教学方式与方法(95.45%)和教学效果(86.36%),而目前的课程评价最多针对的是教学内容(84.38%),其次是教学效果(81.25%)。从课程评价的方式来看,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使用教务处的网络评教(87.5%),其余的评价方式包括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4.38%)、组织专家评课(31.25%)、对学生进行访谈(9.38%)、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3.13%);而教师们认为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访谈(77.27%)、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3.64%)、组织专家评课(63.64%)、使用教务处的网络评教(50%)、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9.09%)。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人的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能动和客观实在的双重特征,这与其他一般学科教育有很大不同,采取通用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目标。
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评价的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都必须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才能回答,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它的改进功能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更趋向合理,实施过程更加科学,实施效果更加有效。因此,今后在推进北京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下面是对课程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评价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评价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性和区分性,评价工作围绕着促成学生发展这一点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应从“量性”评价向“质性”评价转变,要认识到评价具有建构性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应该趋于多元化,针对不同授课对象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价值。所以,在今后进行课程教学评价时应更加侧重学生评课的比例和权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二)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评价内容应侧重于教学方式与方法
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不是学问,是生命的态度与终极关怀的探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心理自助能力,从而去应对现实人生中各种困境和挑战。拓展视野、情感体验和获得心理技能——这些心理自助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呈现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事实也证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电影分析等新颖的教学手段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较多的老师喜欢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或者生搬硬套其他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程评价非常有必要侧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要求,引导授课教师积极探索适用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课程评价通常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课程实施后效果的评价、对课程评价的再评价等。学生心理状况的改善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潜在而自然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记住多少心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心理调适方法和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改善,在对心理健康公共课程的评价中突出实施过程评价,有助于体现心理课程对学生内在心理成长和外在行为变化的效果。因此,实施评价的时间不应局限于一个节点,着眼于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与变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杨芷英,赵凯.对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6):93-96.
[2]王玉花.高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6):832-834.
[3]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