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珍玉,梁燕华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言语行为转喻视角下新闻语篇的社会认知研究
——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
陈珍玉,梁燕华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言语行为转喻理论的提出为言语行为识解以及语用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新闻语篇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言语行为的不同表述传达着各异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在冯·戴伊克提出的话语社会认知视角下,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外媒体新闻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新闻语篇中,言语行为的不同场境部分都可以转喻性地代替整个事态场境;用不同的场境部分转喻性地代替整个场境,其背后隐含着新闻语篇所欲意传达的意识形态意义;对言语行为脚本进行不同场境的转喻性指代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社会效应和阶级意志。
言语行为转喻;社会认知视角;新闻语篇;“东方之星”
新闻语篇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简明并快捷地向社会各群体传达着社会热点时事,在国家发展建设和人们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公开性、真实性、准确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任何新闻话语,作为阶级意识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承担者,不可避免地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意义。辛斌指出,许多新闻语篇看则公正真实,实际上隐蔽地传达着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以往学界对新闻语篇进行了篇章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在其深层含意上已有所启示。但从言语行为角度而言,新闻语篇是怎样对新闻事件进行侧重描述的?怎样通过对事件的不同表述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这些都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从潘瑟(Panther )和桑伯格(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冯·戴伊克(Van Dijk)的社会认知视角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中外媒体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尝试揭示新闻语篇如何通过对言语事件的转喻性描述来实现其社会效应。
(一)社会认知视角
作为话语语言学领域的学科巨头,冯·戴伊克秉承创新精神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话语分析方面,他首先运用语言学和语义学方法进行文理以及篇章语法研究,继而又转向话语的心理角度分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冯·戴伊克将话语分析推进到更高层次的跨学科研究,将之与社会学、政治学、认知学科、新闻学等联系起来,对话语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更深层更全面的解读。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冯·戴伊克的语言研究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话语语法阶段(1972—1977年);(2)话语理解阶段(1978—1983年);(3)社会话语阶段(1984年—)。[2]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冯·戴伊克自1984年开始陆续发表著作和论文集:《话语中的偏见》(PrejudiceinDiscourse)、《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asDiscourse)、《话语与语境:从社会认知入手》(DiscourseandContext:ASociocognitiveApproach)等,这些作品对话语的社会认知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调查和研究,强调社会认知在话语结构和社会话语理解中的桥梁作用。社会话语可以建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同样社会结构和社会认知也可以通过社会话语体现出来。但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话语的表征关系并不是直线式过程,它离不开社会认知在其中的纽带作用。人们通过相似的社会认知(知识、信念、意识)对社会话语中的社会结构和阶级权势关系得到可能解读,并继而接受特定社会意识的影响。[3]图1清晰地展示了这一三角关系:
图1 新闻语篇三角
因此,没有社会认知,我们就无法产生社会话语也无从对其进行解读。在话语分析中,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广泛的语言学角度话语分析研究视角。[5]
(二) 言语行为转喻
潘瑟和桑伯格从事态场境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认知解读,提出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言语行为含意的识解和语用推理提供全新的视角,为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突破口。他们指出,任何言语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有结构的脚本,这一脚本由一定的事态场境部分组成。而任何一个场境部分都可以转喻性地指代或者代替整个事态场境。[5]这便是言语行为转喻的主要内要。根据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一个言语行为事态场境分别由“事态前”(before)、“事态核心”(core)、“事态效力”(effects),以及“事态后”(after)组成。“事态前”部分指言语行为得到实施的必需条件,包括动机、能力等因素;“事态核心”部分指行为本身的本质特征,即行为所表现的真实状态;“事态效力”部分指言语行为实施后的及时结果;“事态后”部分则描述言语行为的预期后果,或者是非必然结果。[5]因此,言语行为转喻通常有三种模式:事态前部分指代或指向整个事态场境;事态核心或事态效力部分指代或指向整个事态场境;事态后部分指代或指向整个事态场境。[6]
图2 言语行为转喻模式图
如图2所示,说话者可以根据不同语境和交际意图选择不同方式来构建转喻式言语行为,听话者也可以由此来推理转喻式言语行为。为更好地说明言语行为转喻理论的运作机制,接下来以说话者提出关窗指令性言语行为为例,对其可能产出的话语进行分析,详见以下例1中的四句话。
例1:(a) C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b)Close the window, Jane.
(c) Closing the window can stop the wind.
(d) The room will be warmer if the window closed.
以上四句话语均可用来提出关窗指令。句(a)询问听话者关窗的可能性,属于事态前部分代替整个事态场境(如画线部分所示);句(b)直接提出指令行为(如画线部分所示),属事态核心部分指代整个事态场境;句(c) 指明关窗之后的必然、及时后果属于事态效力部分转喻性指代整个事态场境(如画线部分所示);句(d) 是该言语行为脚本场境后部分,阐述关窗行为发生后的非必然结果(如画线部分所示)。由此不难发现,对同一言语行为,说话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实施。
(三)社会认知视角与言语行为转喻的结合
认知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框架。[7]如上所述,言语行为事态的任一场境部分都可用来转喻性地代替整个事态场境,这样的转喻性指代都能被听者或读者等受众理解并继而做出相应反馈。然而,从语篇分析的社会认知视角来看,语篇中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一定的社会目的和意识,传递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阶级信仰。由此,不同目的和意图就必然致使新闻语篇选用不同的言语行为场境部分去代替整个事态场境,以此来对同一言语行为进行描述。对同一言语行为的不同表述看似无质的区别,实则埋藏着深厚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传达着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因此,笔者从言语行为转喻角度着手,并对新闻语篇中不同言语行为转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社会认知视角,旨在将新闻语篇最大程度去自然化并揭露其隐含的社会效益和意识形态。
(一)数据库定量分析
发生在2015年6月1日的“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故是中国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沉船事故。事故一发生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在为社会各阶级对事故进展的了解提供了重要渠道。不仅中国媒体对“东方之星”事故进行及时全面的报道,众多外国媒体也对之高度关注。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根据前面的新闻语篇三角关系,得知不同的新闻语篇将传达不同的社会认知,表现各异的社会结构,即由于社会形态和阶级意志不同,中外媒体在“东方之星”翻沉事故的报道中,将不可避免体现着对事故的不同态度和预期,并对新闻读者传递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和精神导向。不同的情感色彩在话语中将会致使新闻媒体使用不同的场景部分去代替整个事态场景。在自建语料库中,动词总量达524个,其中属于事态前部分的有123个,时态核心部分有212个,事态效力部分为105个,事态后部分是84个(见表1)。
表1 事态各部分所占比例
不同事态场境部分代替整个事态场境具有各异的情感色彩,笔者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沉船事件新闻报告案例分析
在对“东方之星”灾难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价值导向和阶级需求,中外媒体在客轮翻沉这一事实的描述上选取了不同的事态场境部分进行表述,以此向受众传达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信息。如下面两个例子:
例2:The Eastern Star overturned late on Monday after being caught in a storm.[8]
例3:Sunday marks seven days since the Eastern Star went down, and according to Chinese tradition this a key date on which to mourn the dead.[9]
例2和例3中,英国BBC News和中国China Daily都对“东方之星”沉船的事实进行表述。BBC News用“overturned”一词描述了沉船事件发生后随即产生的必然后果,这是事态效力部分,因此BBC News在此过程中用事态场境效力代替了整个事态场境。这种方式将沉船事件带来的恐怖和灾难性后果进行了映射,给读者一种潜在的危机和灾难情绪,可能会引起读者的恐慌。而China Daily用“went down”对船体下沉的动作做了表述,属于用事态场境前部分,这里用场境前部分转喻性地指代了整个事态场境。在这里中国媒体并没有像BBC一样对沉船的灾难性后果进行明确阐释,只是用事态前部分的沉船动作加以表达,巧妙地掩盖了灾难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有效地安抚了中国人民的民心。
沉船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当即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对灾难进行及时有力的救援。6月5日“东方之星”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对这一事件中外新闻媒体也有不同的报道。如下面的新闻记载:
例4:The ship’s positioning Friday was a step forward in the nightmare playing out in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Eastern Star capsized Monday night.[10]
例5:The four-storied ship was righted and raised on Friday, allowing rescuers onto it to clear away debris, break down cabin doors and look for the remaining missing. The river is being swept to as far away as Shanghai looking for the missing.[11]
例4中,美国CNN新闻讲述了“东方之星”被打捞扶正的消息。它使用“positioning”描述了打捞沉船事件的非必然后果,属于言语行为转喻模式的第三种:场境后部分转喻性地代替整个事态场境,并没有将船体打捞扶正消息的积极性展露出来,也没有传达鼓舞群众的意识色彩。而在中国媒体的报道里,China Daily通过“righted and raised”两个词语描写了打捞船体这一行为动作完成之后的必然后果,属于用事态场境效力部分转喻性指代整个事态场境。这一场境部分表现了船体扶正之后带来的可喜性后果,将之表述为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并同时给新闻受众传达了向上、乐观的态度,预示了沉船事件可能的幸运性转变,极大激励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士气。这与美国的CNN新闻对船体扶正事件的表述有着很大的差异,传达着不同的社会信念。
事故发生后,受难者家属纷纷赶赴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并在事故现场对受难亲友举行哀悼活动,现场所有人员面向遇难船舶肃立默哀3分钟,现场船舶同时鸣笛3分钟,向遇难者致哀。由此,中外媒体对灾难后受难者家属也做了相应的报道。详见以下两个例子:
例6:It also means closure could be coming soon to hundreds of families.[12]
例7: Families members will also gather near the river for ceremonies.[11]
在上述新闻报道中,CNN和China Daily分别对“东方之星”事故遇难者的家属做出自己的报道。CNN新闻语篇中,“closure”一词表明灾难这一事件对遇难者家庭造成的必然后果——原本美好家庭的终结。事件实施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属于事态场境的效力部分,所以CNN用场境效力部分去转喻性地指代整个事态场境。CNN新闻传达了沉船灾难这一事件对所有受害者家庭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向新闻受众传递着悲观情绪,由此它从消极角度看待整个沉船事故。与CNN相反,China Daily用“gather”去描述祭祀行为。众所周知,聚集一起是祭祀行为的前部分,所以这里用事态场境的前部分去转喻性地代替整个祭祀事态场境。然而,聚集并没有伤怀之意,在这里反而向新闻读者传达了积极向上、万众一心的正面意识形态。这样的话语表述旨在向社会大众传达受害者家属积极应对灾难的正面态度,传达灾难过后生者坚强的信念。因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媒体从积极角度看待沉船事故。
在以上三对新闻话语实例的分析中,虽然报道对象相同,但不同新闻媒体基于各异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阶级意志进行着不同话语表述。不同的话语表述又从另一方面向大众传达着不同的社会信念和价值导向。
基于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视角,对新闻语篇进行社会认知视角的研究极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对语篇社会意识分析的不足,也给语篇的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全新方法。研究表明,与普通话语行为一样,新闻语篇中的行为事件也可以被视为一个脚本,其脚本的场境各部分同样可以转喻性地指代整个事态场境。但是,用哪一场境部分去代替整个事态场境并不具有随意性或者偶然性,不同的新闻媒体根据所在社会的阶级意志和主流思想意识有目的性地采用不同场境部分去代替整个事态场境。同时,根据新闻媒体所使用的特定场境部分,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各异的事件态度、社会信念以及意识形态。基于不同的社会意志,不同媒体看似不同的客观报道,实则隐含了大量的主观意识色彩,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新闻导向。在新闻阅读中,我们应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并有意识地将新闻话语去自然化,进而揭示其隐含的社会认知内容,使语篇分析成为一个广泛而具有社会意义的研究领域。
[1]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 2010(4):44-48.
[2]施旭.冯·戴伊克的话语理论及其最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6):46-48.
[3]VAN DIJK T A. Prejudice in discourse: an analysis of ethnic prejudice in cognition and conversation[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84.
[4]王晓军.范代克的话语科学观研究[J].外语学刊, 2009(1):90-94.
[5]PANTHER K U, THORNBURG L.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ferencing in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6): 755-769.
[6]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7]江徽,张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兼评Van Dijk 的《话语与语境》和《社会与话语》 [J].外语研究, 2014(3):13-19.
[8]Yangtze ship disaster: Chinese salvagers right Eastern Sta[EB/OL]. (2015-06-05) [2016-03-13]. http:∥www.bbc.com/news/world- asia-china-33011557.
[9]Rescuers mourn victims on seventh day since Eastern Star disaster [EB/OL]. (2015-06-07) [2016-03-13]. http:∥www.chinadaily. com.cn/china/2015-06/07/content_20930183.htm.
[10]KARIMI F, KEVIN W. Body of 3-year-old found in capsized Chinese cruise ship[EB/OL]. (2015-06-06)[2016-03-13]. http:∥edition.cnn.com/2015/06/06/asia/china-ship-sinking/index.html?sr=twcn.
[11]China ship death toll exceeds 400, victims mourned[EB/OL]. (2015-06-07) [2016-03-13]. http:∥usa.chinadaily.com.cn/china/2015-06/07/content_20930020.htm.
[12]WATSON I, PARK M, BOTELHO G. Stricken Chinese cruise ship lifted from Yangtze River: hundreds of bodies recovered[EB/OL]. (2015-06-05) [2016-03-13]. http:∥edition.cnn.com/ 2015/06/05/asia/china-yangtze-river-ship-sinkin g/.
(责任编辑:张燕)
2016-03-30
陈珍玉,女,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转喻研究;梁燕华,女,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H030
A
1672-0695(2016)04-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