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璇
(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网络教研平台设计与研究
张 璇
(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促使教育信息化翻开了新篇章,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自主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传统教研方式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限制,存在资源难以共享、教研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不利于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网络教研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教师开展跨空间的合同协作,实现联动共享的教师教研活动,同时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该文通过对常见的社会性软件进行对比,从技术形态的角度对常见的网络教研活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以网络空间为载体、以论坛为展现形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创设了一个操作方便、易于交流的网络教研情境,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平等、公平的环境,促进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最终达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标。
社会性软件;网络教研;教师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形成了校校有网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数字校园工程的实施为网络教研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网络教研是指在教研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以教师个体为中心,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将信息技术作为构成教研环境的有利要素,具有交互性、主创性、跨时空性等特点。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教研平台注重内容管理与传递,这种形式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它忽视了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组建、参与和管理教研活动,忽略了教研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也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方式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有实质性的提升。社会性软件的出现改变了社会交往模式,变革了知识传播方式。社会性软件既能够支持个人或者群组间的交流,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了空间隔阂的鸿沟,又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作方式。因此,合理地把社会性软件整合到教研平台中,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1]。
社会性软件,或叫做社区性软件、社交软件,是指任何支持群体交流的软件[2]。社会性软件作为网络发展的产物,以网络服务的形式,构建有共同需求的社会网络,形成共同体,一方面促进群体间合同协作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促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超越日常生活圈子(诸如家庭、单位等)的社会网络[3]。
目前,主流社会性软件有网络论坛BBS、微博、网络空间、即时通讯工具、维基百科、视频网站等,它们通常都具备开放API、服务导向的设计以及上传数据的能力。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和功能将其划分成:交流讨论型、个人展示型、协作共享型三大类别。
1.交流讨论型
交流讨论型社会性软件具备即时性、随机性的特点,是良好的人际交流工具。其时效性强、应用方便,对个性问题解决具有时效性,既能够支持同步一对一交互,也能够支持多人同步交互。但是其缺乏对内容的系统化的管理,不记录用户间的协作过程,对交流内容亦缺乏有效控制,主题往往不聚焦。较为常见的有网络论坛BBS和即时通讯工具。在网络论坛BBS上设定主题发起讨论,主题发起者对参与的人员难以控制和管理。论坛参与者多半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即时通讯工具的讨论主题是弱约束性,以口头约束为主,有效时间较短。即时通讯工具具有远程视频、远程桌面等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利用远程桌面等工具辅以实际操作,有助于信息技术的实战学习。
2.个人展示型
个人展示型社会性软件具有非实时性的交互功能,多用于成果分享交流。较为常见的有博客Blog、微博、个人网络空间。博客Blog和个人网络空间具有相似性,都有内容管理、出版和传播等功能。通过二者分享个人成果,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评论或者转载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开放性弱,需要加关注才能有进一步的操作,传播方式依靠口口相传或者网站推荐。个人展示型的社会性软件有利于传播优秀的经验,有利于自主学习,通过借鉴他人经验解决现行问题。
3.协作共享型
协作共享型社会性软件的内容由众人维护,开放共享性更强。较为常见的有Wiki、视频网站。Wiki通过版本控制实现了多人协作工作,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多用户广泛参与、共建,几个不在同一地区的人通过Wiki协作工作可以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编写一本书,通过多人共创知识,以及收集各种反馈意见和交流信息并记录问题解决方式,最终形成较为完美的协作互动作品。能够展示协作线程、支持实时与非实时交互的多用户协作。维基百科通过版本控制保护了历史版本,造成了内容庞杂,所以其内容查找依赖于搜索引擎。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视频课程,尤其是现在较为流行的“微课程”,录制一些实际的信息技术应用操作,有利于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评论来进行交互,交互性弱,内容结构松散,且对内容不提供检索,内容查找依赖于搜索引擎。
综上所述,社会性软件具有社会和个性化、自主和共享化的特点。在教研中,教师个体通过社会性软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在该共同体中即保证了教师个体的个性化,提高了教师的自主性,同时扩大了内容的共享化。
社会性软件的理论依据是三个重要的理论:长尾理论、六度分隔原理和150度法则[4]。通过长尾理论可以发现社会性软件中大多数现实中存在较弱的关系网集中在一起发挥的作用有时甚至比关系网强大的个人更为强大。“六度分隔原理 ”也称小世界现象(又称小世界效应),说明社会性软件使人们之间的弱连接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陌生人之间总是由一位或者几位共同好友连接在一起,你总是可以通过层层的朋友关系找到像要找的人,中间不超过六人。“150 度法则 ”认为无论建立了多少弱链接,但是 150 个已经存在的强连接仍然占有 80%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性软件的兴起,我们的生活、学习正悄然无声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这样的弱链接去满足自我的知识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性软件带来了新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5],也为教师创造了新的环境,为教师的个人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性软件在教师教研中究竟有哪些应用呢?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方法及有关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常见的教研活动类型有:听课评课式、说课式、论文宣读式、教材过关式、经验交流式、教学比武式。根据现实教研环境,结合社会性软件的特点,社会性软件在网络教研中有如下应用。
知识管理包括获得知识、存储知识、表达和分享知识等,除此之外,知识管理同时包括对个人知识的表达和转化[6],而这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社会性软件为其表达和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用网络空间日志对于记录教研成果等个人知识来说较为便利,同时也利于表达和分享个人教研心得,将经验、体会、反思等个人知识外化转化为利于交流和学习的知识,促进教师的提升和发展。
教研是一个教师间交互、教师与教研内容协同交互的过程,社会性软件基于其网络特性,既有即时通信工具,如 QQ、微信等;也有非即时的交流互动的工具,如网络空间、BBS 等。这两种工具的侧重点具有很大的不同,如网络空间更加注重分享内容,通过分享而达到有效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QQ更注重协同交互的过程,交流内容更具有时效性。
社会性软件以其社会化、个性化、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构建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教研环境,提供了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多种方式的教研情境,这有助于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发起,从而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意义教研,形成良好的网络教研氛围。
社会性软件把日常的分享和交流与网络协同交互很好地融合起来,教师在网络空间、BBS、微博等社会性软件中记录个人心得或创作教学设计等的过程中,将长期积累的个人知识与经验转化为文字记录、易于表达,便于他人学习的知识,使得教师之间能够共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每一个人都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地使用、改善和发布教育资源,使获取资源变得更便捷,实现了有效的资源共享。
社会性软件的协同交互特点在网络教研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组建群组上,社会性软件具有的交流互动、发布共享、网络协作等功能,加上应用简便、较为普及、易于操作,可以很容易构建基于主题或任务的虚拟教研群组[7]。在群组中,相互之间可以借鉴补充、交流协作、共同发展。社会性软件为网络教研提供了方法与工具的支持,通过社会性软件,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可以联合更多的教师、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汇聚群体的智慧来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师个体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有效地实施网络教研[8]。
在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中,社会性软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重叠与交替,网络空间等个人展示型的社会性软件实现了信息的分享、发布、管理,而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根据其应用的终端不同,除了具有交流讨论、远程协助等功能也具有分享与发布的功能。社会性软件的交流与协作在网络教研中得到多处体现,在知识获取与信息发布共享中均可进行不同程度的交流,但是同时具有网络空间和即时通讯双重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性软件在网络教研中的作用。
1.社会化。网络教研是一个有组织的社群活动,该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彼此创造或共享新事物,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教研目标创建了一个无形的圈子。
2.个性化。教研的过程是教师的学习过程,以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师的教研过程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偏好进行的,每位教师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3.共享化。网络教研的首要理念是在网络上创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研环境,打破空间的壁垒,使多地区教师间的共享和互动成为可能,为教师间的学习、反思、交流、共享提供平台。
4.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教研所注重的,在教研过程中,与其他人共享信息、交流所得知识、与他人协作贯穿整个过程,开放性的网络教研平台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一个前提。
基于三层架构路线,构建IAAS、PASS、SAAS三层云服务体系,通过面向服务管理架构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统一化服务管理与运行维护。系统架构图1所示。
图1 网络教研平台系统架构
1.应用层
应用层的最终表现是一组具有相同准则、相同体系的网站群。它涵盖主站、各级子网站、各类子专题网站等,并且应用层为业务层的不同应用需求提供资源内容的不同表现方式。应用层做为直接面向用户的展现系统,其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应用层架构设计
2.业务层
考虑到网络教研具有的特点,我们知道网络教研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工具支持,社会性软件之一的网络空间有效解决了支持工具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构建以网络空间为核心的网络教研平台:
(1)发布与共享。社会性软件与网络教研结合,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空间的网络教研环境,让教师打破空间壁垒,获得参与教研,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们基于网络空间组建群组构建共同体,每位教师都在网络空间进行自我展示、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教师在网络空间上发布优秀成果、记录有价值的文本、以日志的形式发表观点等。群组里通过作品评选,最后展示优秀作品,成果分享对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具有激励作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师在学与用的过程中提升了教研效果。
(2)交流与协作。交流协作是任何网络教研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研活动中的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讨论多以主题式为主,二是教师相互间一对一私信交流。主题式讨论一般为一个主题多人参与讨论。根据实际教研环境,主题式讨论在发起主题的同时设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指定参与人员。协作是网络教研的本质特点,每位教师都可在平台上协作教研。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来说,其不同于其他技能,更强调主动性和参与度。多人协作制作教学相关资源、共同创作的过程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的更加牢固。远程指导信息技术应用,远程桌面操作或者远程桌面演示,比传统教研方式更具象更生动,学习者也更容易掌握。
(3)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将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教研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网络教研中不可缺少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通过管理个人知识,有助于发掘在教研过程中得到的隐性知识,强化教研效果,促进教师发展。
在网络空间中,发布与共享、交流与协作是密不可分的,而个人知识管理同时又作用于知识的发布共享与群组间的交流与协作,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创设了良好的教研生态环境,最终达到教研的实际目的,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进步,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承载教研活动的个性化平台。
3.基础层
基础层为上层系统提供灵活的发布部署、运行与管理环境,减少底层硬件、操作系统的不同带来的应用差异,为应用层提供安全的、高性能的、易扩展的、可管理的全面保障。网络拓扑图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网络架构图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寻求专业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知识变革日新月异,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网络教平台作为一个纽带,通过在线交流讨论,远程协作等方式向教师提供知识,为教师构建自我知识架构,优化知识管理。
2.提升教师专业自主能力
教师寻求专业发展有两方面推动因素:一是外部原因,即外部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教师的期望;二是内部因素,即教师对自己的价值确认以及树立发展目标。这两方面的因素均离不开学习实践、交流反思等行为。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网络教研平台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知识来源和更便利的交流方式,同时对知识的传递进行个性化处理,使之更好地适应教师的偏好和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自我调控,提升教师专业自主能力。
3.促进知识共建共享的发展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研平台为教师教研学习提供空间上、时间上广阔的自由性,打破千篇一律的知识积累方式,使知识优化发展成为可能。教研方式不是以同样的顺序和步调进行,而将是各种组合方式,如此将在扩大资源量的同时,不仅能够排除同样重复的资源,而且有能力创造更好的、不同的资源。
1.技术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社会性软件如网络空间、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发展为网络教研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应用基础。正是基于这些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网络教研变得越来越成熟,也促进了因社会性软件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教研相关应用的发展。
2.对传统教研方式的延续与创新
技术条件的进一步发展是网络教研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除了技术条件之外,对传统教研方式的延续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网络教研平台在互联网上建立以强关系链为主的交流平台,构建垂直社交载体,其对传统教研方式延续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延续经验交流、教学比武等方式,将线下活动与网络进行了结合,支持日志发表、视频、图片发送、群组活动的,功能较为完整,可以说是对于传统教研的延续以及创新。这种创新使得网络教研有了生存的空间,能够满足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笔者设计交流协作功能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教研中的各种行为与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发布个人反思,随时随地关注教研动态,随时随地协同备课。
3.出现垂直社交
社会性软件基于现实社会的关系,重新组建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得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的可行和便捷。同时,社会性软件也开始走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给网络教研这类主题明确的垂直社交软件带来了更多机会[9]。相较于一般的通用社会性软件,具有垂直社交特征的网络教研平台,对内容的预判性更强,符合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快速定位的需求,代表了社会性软件的未来发展趋势。
[1]汪晓凤.基于实践性知识创生的网络教研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16-22.
[2]R Pereira,MCC Baranauskas, SRPD Silva. Social Software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formal, Formal and Technical Valu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3, 16(1):4-14.
[3]N Eagle,A Pentland.Social Serendipity: Mobilizing Social Software[J].IEEE Pervasive Computing,2005, 4(2):28-34
[4]吴信东.李毅等.在线社交网络影响力分析[J].计算机学报,2014,(4):735-752.
[5]BE Kolko,E Johnson,E Rose.Mobile Social Software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7, 4564:385-394
[6]操玉杰,易明等.社会性软件对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3,(1):14-20.
[7]BD Wever,P Mechant.P Veevaete.L Hauttekeete.E-Learning 2.0:Social Software for Educational Use [EB/OL]. http://web.cc.ntnu.edu.tw/~695710462/E-Learning%202.0%20Social%20Software%20 for%20Educational%20Use.pdf,2016-08-10.
[8]袁磊,张艳丽等.社会性软件支撑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62-65.
[9]张树人.垂直社交网站的兴起与特征:基于用户使用体验的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2):107-112.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Network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Based On Social Software
Zhang Xuan
(National Center Educ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1)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nto a new era, and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on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ciously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ue to the time-and-space restri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research way, it’s difficult to share resources, and the for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monotonous, and so on. These issues are unconducive to teachers to upgrade thei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Network-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thod breaks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space, enables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 cross-space collaboration and sha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and improves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common social softwa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twork-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erms of technical pattern, constructs a network-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using forum, and creates a network-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ntext which is easy to use and communicate.The equal and fair environment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are provided, which can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of teacher, and fi nally accomplish the goal of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Social Softwa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Network; Teacher Education
G434
A
张璇: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zhangxuan@moe.edu.cn)。
2016年7月15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1006—9860(2016)11—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