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2016-09-06 10:06时杰王峰
现代国企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失灵分工国有企业

时杰 王峰

7月4日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点明了国有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方向,也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需要首先仔细审视的关键问题。

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应对国际产业分工与市场失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产业分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主流,发展经济学日渐衰微,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主张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私有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也有不少官产学界人士认同这个观点,甚至提出所谓“冰棍理论”来解释,导致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成为一件不那么理直气壮的事情。二十多年过去,从中国的实践和世界范围的事实来看,这种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有意或无意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现代经济已经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济,不是亚当斯密笔下的小业主经济学,而是经历过大生产时代、大资本时代,到达今天信息时代的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对于工人、资本和技术的高门槛越来越高,这样的工业发展格局和产业特点,仅仅依靠一个能人在市场上单打独斗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不充分竞争、信息不对称、代理人问题导致道德风险等市场失灵现象比比皆是,越来越需要政府有形之手进行调节。

在发达国家国内市场机制有效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财政改革、管制等手段调节垄断等价格机制失灵的状况,但是在全球市场上,没有一个“全球政府”有效调节工具的前提下,注定全球市场是失灵的,忽视市场失灵的私有化会导致多重结果:由于发达国家掌握国际产业分工的价值链高端,产业转移和食利阶层的出现势必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债务高企,就业低迷,最后陷入金融危机。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贫富差距,政府的财政金融手段被跨国公司挟持,无法有效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也无法调节国内市场失灵。

在这样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大多数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不利环节的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掉进各种各样的发展陷阱:如拉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进”、俄罗斯和沙特的经济困局“资源诅咒”、印度班加罗尔的“飞地经济”,甚至如菲利宾“菲佣输出”即是发展陷阱的明证。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金融自由化、财政补贴、贸易规则等手段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发达国家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为由极力阻止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这种貌似的双重标准背后有着深刻的利益动机。这个动机就是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利用跨国公司工具,继续进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补贴。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固化的环境下,市场失灵几乎成为常态,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做强做优做大,这不仅事关国家兴衰,也事关人民的福祉。

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多年来,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国有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本身从根上就有问题,必须按照西方各种现代产权理论改造中国国有企业,最好全部私有化。这种观点既扭曲了历史也不符合逻辑。理直气壮的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需要客观认识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旧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近百年的工业发展,屡屡被战争进程打断,无法在奉行弱肉强食的国际丛林中建立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外部不安全的环境下私人资本如何发展壮大?私人资本如何跨过现代工业革命的高门槛?如果新中国不采取建立国有(营)企业的方式,怎么可能有后来发展的工业基础?国有企业在先,计划经济在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才得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实业救国的梦想,新中国的工业发展说明了计划经济在解决外部国家安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是“计划经济”四个字能够概括了之的,而是担负着对外保证国家安全,对内建立工业体系,培育各类人才的使命。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直唱衰中国国有企业的西方舆论界和学术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既然同样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如果苏联东欧经济改革都改不下去,中国怎么可能改得下去?这个看法是很自然的。特别是苏联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程度,哪一样不比中国高得多?为什么他们的经济改革搞不下去,凭什么相对落后的中国经济改革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究其原因,西方学者还是犯了本本主义错误,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国有企业。

如果说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有企业的高速发展之后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首先是工业区域分布的平衡。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展开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400万国有企业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大三线建设不仅是工厂,还培育了一代人才和打下了工业基础,以今天中国经济增长的佼佼者重庆经济发展为例,基础还是当年三线建设,再以适当的政策引入资本,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进程。国有企业为中国工业的区域平衡做出的贡献,需要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一概以效率低下抹杀。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外部国际形式的变化,西方国家向中国打开了了大门。中国工业发展也到了解决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的阶段。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通称“四三方案”,之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总额51.4亿美元。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通过“抓大放小”和“减员增效”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再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收到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面对国内产业空心化和金融危机这两个互为因果的难题,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产业回归和低碳经济等战略。中国国有企业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变化格局中,面临国际竞争,责无旁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进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价值链、产业链与资金链三条链条短板,创造更大价值。

总之,全球化时代,在一个市场失灵为常态的发展环境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从理论和历史发展来看有其合理性,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今天,也是必要实践。

猜你喜欢
失灵分工国有企业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220kV变电站失灵保护原理分析及运行注意事项
导航仪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断路器失灵保护设计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