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纲领与行动指南

2016-09-06 10:06李锦
现代国企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活力总书记国有企业

李锦

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纲领性的重要指示,全面阐述了国企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国企改革的意义、任务和重点,提出国企改革的目标体系,这是国企改革的纲领与行动指南。

提出国企改革纲领的历史背景

这个指示,是在顶层设计阶段过去,改革实施阶段到来时发出的,意义特殊。

首先,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发表重要讲话规律来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十几次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国企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作出了表述。每年年初的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班开班仪式上,比如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各省代表团审议时,比如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上,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为集中的是2015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讲话。“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等等。显然,一次比一次系统,一次比一次深入。

再从国企改革发展规律来看,目前顶层设计阶段过去,改革实施阶段到来时发出的,意义特殊。6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关于国资管理与体改情况的报告。肖亚庆表示,目前已相继制定出台13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还有9个文件正履行相关程序,相关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制定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作出重要指示,具有提纲挈领的特征。329个字,分为三个板块。开始69字,犹如总纲,强调国企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国企改革的意义;中间任务190字,从四个层次上讲述国企改革的内容与任务;第三部分70个字,对党委、政府提出国企改革的要求;最后一句是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干脆利落,嘎然而止。俨然,一个大报告的精华浓缩本。

提出理直气壮做好国有企业的两个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这个指示中,“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是对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一是国家,二是人民。浓缩在这两个词内,地位空前突出。22号文件的表述是,“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力量”,“推进国家现代化”与“壮大国家综合实力”的用词变化,一是虚指,一是实指,是有深刻意蕴的。

这个指示中“必须理直气壮”的提法引人注目,正是在以上定位中得出的要求。对国有企业不仅有撑腰壮胆的意味,而且回答了为什么改革的问题。

国家领导人发声往往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总书记的“理直气壮”用词,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前国企所处政治与舆论环境之尴尬。一个是理直,一个是气壮,直接指向理不直、气不壮现象,对国有企业是一种激励,对待当事人也是毫不客气的批评。

我们先说理。社会上对国企的存在是否合理、应当不应当做强做优做大,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模糊认识和偏颇说法,甚至还有一些十分有害的谬论。不赚钱被指责——“效率低下,未能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利润多了被质疑——“不能光顾着赚钱,提供公共服务更重要”;参与竞争被抨击——“凭着身份优势抢民企饭吃”……透过这些论调,一些人的纠结心态可见一斑:既希望国企承担社会责任,又认为国企壮大导致了所谓的“国进民退”。有些理论家打着“为民企讲话”的旗帜,竭尽攻击国企之能事。从构想上说,设立国企就是为了克服资本逐利的盲目性,善尽社会责任,保障全民利益,同时在更优程度、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提升宏观调控的战略性与控制力。从实践上看,国企创造的价值,上缴的税收红利,确实为全民共享,在锻造共和国产业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过程中,也确实经受住了历史考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国企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对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再说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国企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显得底气不足、畏首畏尾,这是党内一些同志放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理解与认识的结果。一些人遇到对国企的横加指责,对国企问题的渲染放大,囿于对社会舆论的惧怕,关起门来搞改革,不敢宣传不敢讲,只做不说,或是多做少说,遇到舆论质疑也不回应、不解释,采取的是“驼鸟政策”。相关国企改革政策,对公众不公开,生怕引出不必要的麻烦,把好端端的国企改革搞得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十分怪异。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将党中央对国企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向全党、全社会做一次集中的、系统的、郑重的宣示。

我们试问那些身居高位的国资官员,如果连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自信都没有,谈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才会在前后十几次重要讲话中,反反复复,语重心长,旗帜鲜明,乃至掷地有声地强调党中央的立场和态度,才会使用“必须”这样的用词。这是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强调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尤其是“理直气壮”这一用词,宣示了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合法性、合理性,给了我们直起腰杆、堂堂正正、放开手脚、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如果再当驼鸟,便实在说不过去了。

“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是一个新提法

这个指示再次回答了为什么要搞国企改革,改革什么与怎样改革的重大问题。在强调意义之后,总书记回答了改革内容。

“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前面两个“要”,是强调改革的内容,一是国企改革,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之间是互为关系;后面两个“要”,是改革的内容,也是对改革的保障。

我们注意到,改革内容的表述有新的意蕴。“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前面把改革任务浓缩在20个字内,而后面用“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是30个字。其中“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这是一个新提法。

我们认为,目前改革推进困难较多,重要原因是各类要素活力未能被激发,推动改革必须解决改革活力不足问题。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谁来改革?当前改革的活力从哪里来?这六大问题的前四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起码已无疑议。现在,要着力解决的是后两个问题。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经两年半了。但改来改去,国有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存在的意义,始终未被正视。这次改革,主角一直是政府,企业被处于配角地位,先是“顶层设计依赖症”,后是“央企试点依赖症”,企业长期处于“等待”的状态。有人解释,不是不想改,而是拿不准,怕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不少人认为,这次国企改革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外部因素,其中又以政策推动为主。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多是政府任命的,讲政治重于讲市场,怕犯国有资产流失的错误。

改革是需要动力源的,要么是内生动力,要么是外部压力,要么是内外协力,亦或是更广泛的共促合力。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既有自下而上自发性和自上而下主动性不足的主观层面的问题,也有为上者“敦促”相关部门推进改革的手段匮乏和为下者利用群众热情推进改革能力不足的客观层面的问题。

目前形成改革动力机制比提出改革方案更重要。构建动力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研究改革对改革者带来什么利益。其中包括如何有效凝聚企业各阶层的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如何在后帕累托改进阶段,让各利益相关方公平公开良性博弈,进而主动推进改革,包括制定激励机制,让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让下面认清趋势,看到希望,发自内心地拥护改革,使得“动力源”活跃起来,使大家不是上面“要我改”,而是“我要改”。如此,方可形成可持续的内生驱动的改革动力。

应当怎样理解国企改革的目标体系

我们注意到,国企改革的目标体系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是国有企业的目标。

“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是国有经济的目标。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的目标。

而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要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做强做优做大,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目标。这与“瘦身健体”是什么关系?一个是“做强做优做大”,一个是“瘦身健体”,岂不矛盾?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作正面解读,以至于思想混乱,影响发展,甚至动摇对“瘦身健体”的决心。

首先,做强做优做大是一个整体,不宜单独割裂来看。做大,不仅仅强调规模,而是要兼具“强”和“优”,是强而优的“大”。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一些央企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眼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够“强”,无效板块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

做强做优做大,是从总体上强调。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但不能把“大”简单地理解为面面俱到、什么都干。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要通过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国资委多次强调中央企业要专注主业,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该退的退出来,有助于把资源和力量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集中,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强调聚焦主业,既是当前“瘦身健体”的内容,也是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必要路径。

做强做优做大,是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央企是“国家队”的代表,要具备较大规模才能更好地体现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这就有必要做“加法”,通过兼并重组、提升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去年以来,央企集团层面重组步伐不断加快。仅最近一个月,就有港中旅与中旅、中粮与中纺等多家央企实施整合。

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当前又亟待做“减法”,清理低效无效资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要“瘦身”。

我认为,央企“瘦身健体”是现阶段央企发展与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最终正是为了做强做优做大。

我们还注意到,总书记的指示把活力置于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前面,表明“活力”是国企改革的基本的和首要的目标。

这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怎样正确理解,对这些目标的层次进行分类、分阶段实施,精准发力,是下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释放了两大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指示释放了两大信号:一是中央对国企改革非常重视,另一个是动员各级部门要加快改革进程。

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的责任与组织领导被单独提出,意味深长。“尽快”与“新成效”,任务明确而具体,是讲述怎样改革的问题。

“激发各类要素活力”,造就推进国企改革的动力机制,焕发企业改革内在活力的目的,是尝试换一个思路,努力动员和利用全部领域、全部主体、全部层面上的力量资源,构建一个新动力系统,从而推动“政策动力”转变成“实践动力”,“上层动力”转变成“中下层动力”,“政府动力”转变成“企业动力”,让企业与市场成为改革的动力和主导力量。在短期内以较快速度取得改革成效,藉此来增强市场和企业的信心,稳定改革预期,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我们相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时刻对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将鼓舞我们坚持市场取向,突出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本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主动作为,不断把国企国资改革引向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活力总书记国有企业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活力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