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彬,邵慧敏,夏平平,张鹏程
(1.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安徽省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现状调查研究
汪海彬1,邵慧敏1,夏平平1,张鹏程2
(1.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为了解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辅导提供启示,采用《中国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对安徽省345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归属感和乐群感最高,合作感和亲密感得分最低;(2)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业自评上的差异显著;(3)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受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现状;调查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2.005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1]。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6102.5万,占全国儿童21.9%[2]。面对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剧增,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3],2013年1月,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缓解其孤独情绪,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氛围”[4]。
人际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5-7]、人际关系[8]、社交地位关系[9]、师生关系[10]等人际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在人际活动中的比较稳定的体验——人际情感却未涉及,所谓人际情感(interpersonal feeling)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11]。为此,本研究考察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教育辅导提供一定启示。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对安徽省36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45份,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59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卢家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中的人际情感问卷,共48个题项,包括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亲密感、宽容感等6个因子,问卷采用6级计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
(三)研究程序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一指导语,匿名填写答题卡,当场收发。调查信息录入计算机,运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
(一)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总体现状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际情感总平均得分为4.04,其下属因子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亲密感、宽容感的平均得分在3.47—4.22之间,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归属感、乐群感、宽容感、信用感、亲密感、合作感(见表1);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各因子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01)(见表1)。
表1 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各维度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二)不同的性别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因子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的平均得分高于女生的平均得分,但两者的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不同的性别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得分的差异
(三)不同学业自评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人际情感和乐群感在不同学业自评中差异显著(P<0.001或P<0.05)。事后多重比较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乐群感和人际情感总分随着学业自评上升而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见图1)。
图1 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在学业自评上的差异
(四)家庭、学校因素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影响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较好,家庭因素与人际情感(γ=0.10,t=4.02,p<0.01)、学校因素与人际情感(γ=0.51,t=16.21,p<0.001)的作用系数均显著,这表明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正向影响留守儿童人际情感(见图2)。
图2 家庭和学校因素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影响的路径图
(一)留守儿童人际情感低于全国常模,且合作感和亲密感最低
调查发现,我国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得分为4.04分,刚刚满足问卷中设定的6点等级评分中有点符合,显著低于全国常模(4.51),表明当前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以往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1]。在人际情感的6个因子上,结果发现6个因子得分在3.47——4.22之间,而合作感、亲密感的平均得分明显低于人际情感得分均值,其中合作感的得分最低。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2]。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较正常儿童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其容易产生孤独、内向、缺乏自信等人格特征[12],不易与人合作和亲密,因此留守儿童的合作感和亲密感较低。
(二)留守儿童人际情感不存在性别差异
传统认为,女生指向人际的情感要高于男生[11],但此次调查却发现,男生的人际情感得分(4.06)略高于女生的人际情感得分(4.02),但并没有达到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男生在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这与男生比女生更开朗,更好相处,更具安全感有很大关系。在宽容感和亲密感上女生得分大于男生,女生心思细腻,一般都有好朋友,更容易说出心里话,所以亲密感得分高,女生一般内心比较温柔,容易被感动,所以宽容感更高。可见,男女生方面均有要提高的地方,女生更倾向于性格的培养,男生更倾向于情感细腻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情感水平。
(三)留守儿童人际情感随学业自评的上升而上升
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人际情感总均分和乐群感随着学生学业自评的上升而上升,且差异显著。学习成绩好有助于增强人的自信心,郭黎岩等人关于小学生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自我评价与自信心有联系[13],而人际情感又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11],学生自评的学习成绩好,人际情感的得分也随之增高,这与郭黎岩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此外,在人际情感下属6个因子中,仅乐群感差异显著,与以往研究发现乐群性与学业成绩成正比的结果一致[14],这可能由于中小学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受欢迎,这会促使其乐群感的提高(见表3)。
表3 不同的学习成绩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差异
(四)家庭和学校因素正向影响留守儿童的人际情感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家庭和学习因素正向影响留守儿童的人际情感,即具有良好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留守儿童的人际情感越高,这与以往研究认为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地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的结果一致[15-16]。首先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之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取向影响更大[17],此次调查也得出一致的结果,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际情感越高。第二,在学校因素方面,留守儿童人际情感随着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上升而上升,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缺乏正常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是其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对象,并直接影响到期人际情感,正如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感容易淡漠,也包括师生关系淡漠[10];同学关系越好,友谊质量越好,会减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6,9](见表4)。
表4 家庭和学校因素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影响的路径分析拟合度指标
此次调查从实证角度考察了当前留守儿童在人际情感方面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当前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合作感和亲密感得分最低;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业自评上的差异显著;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受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这为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教育培养提供一定启示:
首先,留守儿童的人际情感,尤其是合作感和亲密感的培养亟需加强。此次调查发现,当前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因子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尤其是合作感和亲密感的得分最低,相关研究业已发现留守儿童易产生孤独、内向、缺乏自信等心理[12],这提示在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具体内容的培养方面,应有所侧重,加强留守儿童与其他人的沟通,尤其注重其合作感和亲密感的培养。
其次,学校因素在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培养方面大有可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影响极其显著,可以预测留守儿童人际情感51%的变异量。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远行致使其情感缺失,学校的教师和同学成为了其人际交往的最终要的对象。为此,学校应注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教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谊虽不能替代父母的关怀,但也可以丰富其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并可以缓解甚至弥补他们部分情感缺失。
最后,家庭因素是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培养的关键。结果发现,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影响显著,可以预测留守儿童人际情感10%的变异量,需要提及的是,这里的家庭因素仅涉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为此,父母应克服各种现实困难,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弥补其人际情感缺失,还应在人际交往行为方面进行身教。尤其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父母可以采用手机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等)定期与留守儿童视频交流沟通,这不仅可以缓解亲子的长期分离,并且对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1]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2]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13-5-10.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3]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2011-8-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927200.htm.
[4]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3-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06/201301/146671.html.
[5]陈惠惠,刘巧兰,胡冰霜.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同伴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19-3224.
[6]孙晓军,周宗奎,汪颖,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337-340.
[7]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5):1119-1125.
[8]李晓敏,袁婧,高文斌,等.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92-94.
[9]凌辉,张建人,钟妮,等.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26-830.
[10] 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93-496.
[11] 卢家楣,卢盛华,闫志英,等.中国当代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6):1313-1318.
[12] 陈晓荣,张昕,柳友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与合作能力的相关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3 (3):118-120+110.
[13] 郭黎岩,杨丽珠,刘正伟,等.小学生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068-1081.
[14] 汪进阳,王孟成,戴晓阳.智力与人格预测高中生学业成绩:大五的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824-826.
[15]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 (6):67-69.
[16] 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118-121.
[17] 金小红,王静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亲子分离或家庭教育的影响——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 (3):43-57.
[责任编辑李兆平]
Investigation 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Feeling in Anhui Province
WANGHai-bin1,SHAOHui-min1,XIAPing-ping1,ZHANGPeng-cheng2
(1.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2.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terpersonal feeling and related factors,342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urveyed by the Questionnaire on Youth’s Interpersonal Feeling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s a whole,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feeling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 level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factors of the interpersonal feeling,the highest one was gregariousness feeling while the lowest one was cooperation feeling;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der but in the self-evaluation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3)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peer relationship,as well as the parent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facilitated directly to the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terpersonal feeli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terpersonal feeli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015-09-05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ZXB201410);安徽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SZZGJH3-20);安徽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zy065);南通大学引进人才项目(03080831);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3040547)
汪海彬,安徽黄山人,黄山学院心理学实验室主任,博士。
■教育理论
G444
A
2095-770X(2016)02-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