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进
(1.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2.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意识形态、学术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属性的再认识
武进1,2
(1.同济大学,上海200092;2.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2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等三重属性,其具体内涵既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规定,也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三重属性在理论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意识形态性主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向,是其立论之本;学术性为理论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实践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实现的基本保障。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育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价值,强化其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引领作用,坚持教育的系统性与开放性,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教育属性;意识形态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2.00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广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1]。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特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学术性、实践性等基本属性。这三重属性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知基础。当前,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不少人为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属性之间关系,片面强调或忽视某一方面属性特征的现象;有关学术研究也多集中于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及其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而较少从三者结合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属性。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正确理解,不利于教育目标与教育实效的最终实现。因此,当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知,厘清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从而深入探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是指其体现并传播无产阶级世界观与价值观,从属并服务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特性。这一属性一方面取决于其意识形态工具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受制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属性是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外化,由事物本质决定,并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教育人、培养人并以此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用以传播和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用本阶级思想体系和理论旗帜教育武装自身及人民群众,使之正确认识世界、能动改造世界、自觉为自身利益奋斗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意识形态工具的本质特征就决定了其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而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看,作为我国的主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所在,决定并指引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成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教育内容,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目的,以教育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为宏旨,教育功能与教育目标的这种特殊性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他形式与内容的教育活动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其科学性与学术性则规定了后者的学术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性,是指其以学术研究式的理性反思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理探讨的属性。这一属性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科学与学术的价值定位。从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圣西门、傅立叶与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吸收各种学说“合理内核”与“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其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类思想史不断提炼与集成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而从理论内涵来看,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各种经典原理与理论,如物质第一性、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实践第一与认识能动性、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且颠扑不灭的真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与应用性,不仅为人们认识和处理具体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体系,也为各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学理支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更是科学,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术属性最首要的体现,就是要尊重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性和学术性,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性的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与意识形态及学术属性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属性也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特质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最终回归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实践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扬弃。可以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自然就具有理所应当的实践性属性,即与客观实践紧密契合并指导和作用于客观实践的特征。这一属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实践,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立足于客观实践并观照社会现实,从实际需求出发,围绕社会发展现状、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开展理论教育;二是回应实践,即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分析社会现实,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学术与实践三重属性,从不同层次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特征。其中,意识形态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最直接的反映,规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的政治性与方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学术属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不断研究与探索的基本品质,体现了其理论传输与知识普及的教育功能;而实践属性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性,体现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功能。三者既相互依存又互为补充,其作用关系既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又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一)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立论之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由其意识形态工具本质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是其本质特征的最直接体现。从这一意义上讲,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属性,是其得以存在的主要依据,脱离了意识形态属性,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理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如此,意识形态性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区别于其他种类教育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以传授某一专业知识、培养某一专业领域人才为唯一目的,而旨在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人们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因而具有更为全局性与根本性的教育意义。脱离了这种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与其他具体学科教育无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时刻强调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学术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发展的动力来源
学术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特质所决定的,也是理论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有其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理论结构、理论内容、理论概念和理论方法。理论教育既然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要义,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必须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不断增强自身学术底蕴与学术内涵。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理论深度,推动理论教育整体的发展与完善,切实提高理论教育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实现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而对于理论教育本身来说,也只有坚持理论教育的学术性,以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发展、开展教育实践,才能为理论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提供不竭的动力,促进教育成效的最终实现。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和学说,而是“获得行动的指南”,“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3]马克思主义不但是科学更是方法,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三)实践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的基本保障
理论的真正价值根植于实践;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更是其价值归依。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并对实践活动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立足于现实世界,贴近社会现实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经验,指导社会科学地发展。作为连结理论与实践的一种桥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中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现实性,将社会现实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理论教育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文本解释和空洞的政治说教,不仅难以让人信服,还会扼杀理论本身的生命力,更遑论教育成效的实现。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而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必须扎根于客观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实践性和现实性,以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实际需求为主线,切实推进理论教育的深入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三重属性,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实际上也从不同方面分别回答了理论教育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究竟“教什么”、“为什么要教”,“如何教”、“怎样教得好”,以及所教内容最终“做什么”、“有什么用”等。正因如此,这三重属性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三者及其作用关系的正确认知,关系到对理论教育实质的把握;而能否将三者有机结合,则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能否最终实现。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就必须积极探索实现三者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既强调理论教育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又突出教育的学术深度与学术胸怀,同时又显现出理论教育的现实观照,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一)发挥理论教育学科价值,强化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接受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宣传;另一方面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并以此为核心,引领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不能孤立为之,必须以学术研究为载体、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就只能陷入僵化和教条的桎梏。因此,当下大学思想理论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学术研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主动作为,科学实践,把自己从固有认识中解放出来,从而准确把握当代教育理论创新的主题,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4]
(二)坚持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增强理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其系统性,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体系又具有相对的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从教育内容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创立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从教育体系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其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研究和管理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是确保理论教育稳步开展的前提。但坚持系统与稳定并不等于固步自封、排除异己,而是在批判中借鉴提高,在开放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其产生是对众多思想理论批判继承的结果,其发展是与其他理论斗争且不断扬弃的过程,而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则是在充分结合具体社会实践、适应时代变化过程中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它“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应当具有这种批判性与开放性,要与时俱进并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和扬弃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与意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使理论教育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理论教育吸引力与教育实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就必须从空洞的政治说教和纯粹的理论灌输中脱离出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也即理论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联系国内国外实际,使受教育者能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科学判断社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联系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实际,释疑解惑,化解认识误区;要联系中外历史,使理论充实丰厚。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必须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理论教育能融思想性、理论性、应用性于一体,提高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受教育者能自觉接受并最终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模式与教育形式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问题式、对话式和情感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探索开展专题式和研究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考察社会现实基础上,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理论理解和实践能力。这些探索和尝试,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性和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和提高。
[1]陈万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与推进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任会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
[3]黄世虎.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4]李合亮.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控制力·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责任编辑朱毅然]
Ideology,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Recogni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
WUJin1,2
(1.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201620,China)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 has three attributes of ideology,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whose connotation depends both on the inherent essence of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raits of Marxist theory.The three attributes play different roles on its theoretical educational practice:ideology as the basis takes its lead on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 academic research offers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s a basic safeguard to realize its actual effect.Since the three attribute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people in practic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disciplinary value of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intensify its ideology function and leading role of value,persevere in its systematicness and openness,explore flexible and diverse educational modes,strengthen its attraction and appeal,and promote its effectiveness.
Marxist theore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educational attributes;ideology
2015-10-20
武进,女,河南安阳人,同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理论
G40
A
2095-770X(2016)02-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