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楠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 绵阳 621000)
Hcy,ET-1,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后的检测意义
蔚楠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 绵阳 621000)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内皮素-1(ET-1)和D-二聚体含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AMI组,选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2例;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Hcy,ET-1,D-二聚体的含量,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Hcy,ET-1,D-二聚体检测结果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检测结果和健康对照组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ET-1,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清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意义显著,是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溶栓治疗;心肌梗死;D-二聚体;Hcy;ET-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急性心梗属于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性疾病,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式不恰当都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据统计:AMI发病男性病人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1。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更是发病的高危人群。尽快使冠状动脉开通和血液系统重建对于挽救生命、提高早期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几乎都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有关,急性心肌梗死 (AMI)亦不例外,而Hcy、ET-1含量的变化跟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另外,溶栓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AMI的重要方法,这一治疗手段的关键在于实时监测病情控制和改善的程度。本文拟通过检测Hcy、ET-1和D-二聚体指标在AMI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用以判断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1.1一般资料研究组:选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分布区间范围(25~70)岁,平均年龄为(48.6±7.2)岁;另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本次探究的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分布的区间范围(22-72)岁,平均年龄为(46.3±8.2)岁。所有受试验对象均被告知试验目的,并征得其本人或家属同意。
1.2检测方法三项检测均空腹抽血:Hcy采用酶循环法进行检测,实验所用试剂选取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ET-1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实验所用试剂选取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实验所用试剂选取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以上标本采集均按照本科室制定的《检验样本采集及项目手册》,并严格按照仪器、试剂各自的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学处理统计软件选择SPSS 17.0,计量资料统计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后Hcy,ET-1,D-二聚体检测结果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溶栓治疗后检测结果和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检测数据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掌握是否准确和治疗是否及时直接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十分重要和关键。
表1 Hcy,ET-1,D-二聚体检测结果(±s)
表1 Hcy,ET-1,D-二聚体检测结果(±s)
组别观察组n 62 Hcy(μmol/L)ET-1(ng/L)D-二聚体(m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60 21.1±9.2 10.2±2.7 9.1±2.6 192.2±183.3 15.64±13.23 13.21±8.09 1.89±0.52 0.31±0.25 0.21±0.18
Hcy即含硫氨基酸,它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物,经多项研究显示,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增高不仅是AMI的重要致病因子,也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研究结果证实Hcy会对患者的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它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促使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加,同时Hcy影响血脂代谢等途径,最终影响患者的血管厚度,妨碍血管正常调节功能的发挥,促进患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参与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并可能因氧化作用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活性物质分泌与释放失衡。所以它的含量在AMI病人体内有明显变化,其临床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ET1即血管内皮素-1,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极为广泛,是一种具有持久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肽。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合成、分泌血管内皮收缩因子(EDCF)、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在调节和维持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内皮素-1即是血管内皮收缩因子(EDCF)的代表性因子。正常情况下,内皮素可被内皮细胞降解,同时,内皮细胞还能分泌(EDRF)用以拮抗内皮素的缩血管效应,共同调节血管紧张度。而在患者急性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进而导致内皮细胞的保护性机制受到破坏,致使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内皮素这一因子的释放量大大增加,血液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因为Hcy可通过脂质过氧化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影响(EDRF)合酶表达,减少(EDRF)合成,以及促进(EDRF)降解;进而引起患者出现强烈的血管收缩反应,导致心肌梗死情况发生。因此ET1也是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
D-二聚体是监测体内凝血与纤溶状态的有效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有早期快速的诊断价值。纤溶和凝血是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研究显示,在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因而血液凝固及纤溶状态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日益受到关注。同时D-二聚体的含量检测是判断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后是否存在复发风险的关键性指标,如果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含量会显著下降,且下降的速度特别快,一旦出现D-二聚体浓度增加且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则说明可能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监测溶栓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和控制药物使用量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评价这三个指标对于患者AMI时心血管功能受损伤程度以及溶栓治疗效果。其中:Hcy促使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增加,影响血管壁厚度;ET-1刺激患者产生强烈的血管收缩反映;D-二聚体是针对血栓形成的一个检测指标。三项指标对于AMI既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又相互关联。所以通过检测其血清含量的变化可以指导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判断和掌握,同时又可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Hcy,ET-1,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清检测的临床意义显著,是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1]周挥信,邓泽洪.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Hcy、IL-6和ET-1表达及意义[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3):540-541,544.
[2]贺青军,罗子幸.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ET-1、hs-CRP、TXA2、NO水平的影响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410-411.
[3]王桂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B型利钠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931-2932.
[4]刘世平,徐彤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干预血清Hcy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7):5-7.
[5]邱锡荣,郝会青,彭冬迪,等.血浆D-二聚体、血清肌红蛋白及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55-357.
[6]周峰.AMI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和ET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3):214-215.
[7]苏焱伦.AMI患者血ET,SA联检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4):298-298.
[8]邱锡荣,郝会青,彭冬迪.血浆D-二聚体、血清肌红蛋白及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55-357.
[9]袁凯,李永臣,王磊.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及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 [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9):466-467.
[10]傅林金.血浆D-二聚的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90.
R446.62,R542.2+2
A
1674-1129(2016)04-0493-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6.04.026
(2015-12-29;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