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霞 刘洋
摘要:以鞍山市现有的公园、主要道路、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等园林绿地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运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的方法,对芳香性植物的园林应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出鞍山市芳香性植物应用情况。
关键词:芳香性植物;鞍山市;种类
1 调查区概况
鞍山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22.85°,北纬41.12°,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占地总面积为925235.05hm2,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因市区南部一座形似马鞍的山峰而得名。
2 调查对象和内容
调查范围包括:鞍山市现有的公园、主要道路、居住区、企事业单位。具体调查内容包括:芳香性植物的种类、花色、应用频度、园林应用形式及现状。
3 芳香性植物的应用调查
3.1 公园 对鞍山市较大型的二一九公园、湖南公园、孟泰公园、双潭公园、永乐公园、烈士山公园,还有小型公园和街道游园进行调查。在建成年代较长的综合性公园中,芳香性植物枝繁叶茂、花叶并美,十分美丽。灌木类芳香性植物也基本包括了所有常见的种类,例如:铺地柏(图1)、海桐、小叶女贞、蜡梅、四季桂、栀子花、含笑等。配置方式有群植、列植、丛植、对植、孤植等,还与假山、水体、建筑、小品等组合造景,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图2)。
3.2 主要道路 造景应用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藤本和草本应用很少。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近年新建成的道路或进行风貌整治过的道路旁栽植的芳香性植物种类明显多于以前,其应用数量明显增多。另外,鞍山市还高水平新建了兴业大道、四达大道、千山西路、通海大道、凤翔路、鞍山路等生态景观路。
3.3 居住区 鞍山市正致力于营建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近几年,城市面貌有明显改善。新建的居住小区、商业住宅、高级社区相当注重绿地营建。但鞍山市老城区的居住区、单位家属区及一些普通的社区,绿化面积较少,绿化较差,植物景观单一,很少有芳香性植物造景,养护管理也不够。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积极组织100多名志愿者将50棵丁香、锦带栽种到教工社区的绿地里,同时种植了近200m绿篱带。
3.4 企事业单位 鞍山市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地处城市中心,普遍存在用地紧张、绿化面积较少的现象,芳香性植物应用未得到关注。可用来绿化的面积较少或处于无绿化的层面,有些单位甚至只有1栋楼。调查中发现离主城区较远一些单位,虽然有1块绿地,可是园中种植的植物少,养护管理不当,植物景观效果差。
4 芳香性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广泛应用的芳香性植物种类较少 芳香性植物是园林“香化”的主要素材,不仅能够提供多彩的视觉享受,也能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气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巨大好处。调查发现,鞍山市芳香性植物种质资源还不够丰富,常见的芳香性植物种类较少、种植面积小;种类的分布也不够均匀,主要集中在木兰科和木犀科、蔷薇科、菊科,其它科属种应用较少。植物园、公园内的芳香性植物较为丰富,而在道路、广场、居住区等基础绿化区,应用种类较少,乔木类应用的仅有银杏、香樟、桃树、大叶女贞等。灌木类也仅限于小叶女贞、海桐、含笑、腊梅等。藤本类更少,仅以迎春花最为常见。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芳香性植物的引种、驯化和品种选育工作。
4.2 花色较单一 目前,应用于鞍山园林绿化的芳香性植物中,芳香性植物以白、粉、黄3色为主,特别是木兰科的香花植物,除含笑为淡黄色之外,其余常用的几种芳香性植物均为白色。现有芳香性植物中白色花系的所占比例最大,黄色花系次之,粉红色花系最少。在今后城市建设中,建议培育花色多样的芳香品种,打破这种花色单一的局面。
4.3 嗅觉景观营建不够合理 目前,植物景观的营造趋于视觉景观效果,往往忽略了嗅觉,且通常以大色块,大场面取悦于人,人工痕迹多,使得人们对园林艺术理解片面化和简单化。某些相关工作者对芳香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实际应用中将有关嗅觉的设计手法程式化、随意化。未考虑当地的主要风向的因素,香气浓度也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大多数芳香性植物的应用没有主次之分,一般应以1~2种气味作为主要气味,其它作为辅助以避免香气的混杂。园林工作者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
4.4 应用配置不当和养护管理不足 鞍山市芳香性植物搭配样式较单一,缺乏灵活多变、具有创意的配置。基本上所有的公园都大同小异,运用的植物也多以常见的为主。园林工作者在配置植物时,应丰富植物配置模式,注意色相、季相的搭配。同时还要注意芳香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植物的种植是一次性的,养护工作却是持续且漫长的,如果养护不力将无法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5 芳香性植物园林应用的形式推荐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关于香草花坛、花境造景以及造园设计的资料,结合鞍山特点,总结了几种适合在鞍山市应用的芳香性植物造景方式。
5.1 芳香性植物专类园 芳香性植物专类园是芳香性植物在园林中造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一般是以丰富的芳香性植物为主,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搭配种植的原则,形成立体的观赏效果。园内的芳香性植物要充分考虑与其它园林设计要素组合造景。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考虑为游人提供观赏、食用、饮茶、美容、沐浴、按摩等服务,使之具有生产、旅游、服务、休闲等功能。
5.2 植物保健园 植物保健园是以保健作用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园林绿地。它通过芳香性植物的花、树皮、树干、叶和果等地上部分所具有的活性挥发物质能净化空气,为市民提供健身活动场地的高质量空气,创造自由而亲切的医疗空间。在景色宜人的园林空间中,可以增强药物的全身性效应,也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
5.3 夜花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夜花园以其安静、清新、浪漫而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园林形式。夏日夜晚到园中游玩,夜花园中芳香植物用香气引导游人,使夜花园逐渐成为人们纳凉、消暑、赏景的理想场所。许多江南私家园林有以芳香性植物为主题造景的夜花园。由于在夜间人们视觉所能获得的植物景观非常有限,芳香性植物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5.4 芳香小区 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根本目的,因此,合理选择、配置植物是居住区绿地建设的重要工作。城市居住区通常人口稠密,尤以老人、儿童居多,根据这一特点,居住区内应设计出多个芳香性植物区以满足不同性能的需求。其中适合老年人活动的绿化区,应使用花色素雅、花香恬淡并具有助眠、安神静心作用的芳香性植物;而花色艳丽、叶形奇特的植物对儿童则更具有吸引力,同时还要适当考虑具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提升记忆力等作用的植物;对成年人来说,日常工作通常压力巨大,具有恢复疲劳、镇静等功能的芳香性植物品种无疑是最佳选择。对于生活节奏快速的城市居住区来说,夜间却有极高的利用率,这就使晚间开花的月见草,傍晚开始散发香味的晚香玉以及有驱蚊作用的夜丁香等特色芳香性植物成为丰富居民晚间生活,营造城市夜香园的首选。
(收稿:2016-04-12)
现代园艺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