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
7月参加“崇高先遣团”到张北植树,车里成了一个流动的课堂,人手一册巴掌大的小本本。本本里说到志愿植树是为什么,是将绿化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努力遏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使大家更加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呼唤当今人们缺乏的危机意识和奉献精神,在绿化沙漠的同时绿化人们的心灵荒漠。“崇高先遣团”的实践证明,绿化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传播“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志愿者服务理念,也有利于对志愿者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生命教育和历史教育,培养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崇高人格。
本本里说“崇高”,是利他利众利社会、爱党爱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崇高”是纯真的情感、伟大的精神、高尚的行为、神圣的使命、无私的奉献、无形的规范、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既体现在惊天动地的伟业上,又渗透到平凡实际的生活里,更突显在天塌地陷的灾难中;一旦占有主导地位,就会释放出撼人心魄之光华,形成催人奋进乃至排山倒海之威力。
小本本里还有歌词,国歌、军歌、歌唱祖国、走向复兴,这是必唱的。其他分成几类,大概有120多首。“走进崇高先遣团”副团长侯东风是拉歌的能手,早起上车颠几下昏昏欲睡,被他一唱人忽然就精神起来。
“北京榜样”廖理纯先生一路说了对文化历史哲学的许多认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妇好”。自认为是孤陋寡闻,因为对中国历史的“商”,一不留神就会和《封神演义》扯在一起,说上古史就知道《山海经》里的刑天舞干戚。听廖先生讲“妇好”,心想这又是一个传说,可后来觉得这事靠谱,因为这段商的历史有完美的考古支撑,有重器和甲骨文来佐证,真实不虚。说前几个月首都博物馆在举办海昏侯文物展,同时还推出一个名为《王后·母亲·女将》的考古纪念展,核心人物就是妇好。今年是河南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40周年,3月8日开始的展览,反映了商代巾帼英雄妇好的传奇一生,上展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石器、甲骨器、陶器等411件套。展览的前言写得极简,原文如下:她是谁?她叫妇好,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巾帼女将。她的丈夫是商王武丁,在位59年,再创殷商盛世。她居住的古城后来叫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她生活的时代叫商朝,是中国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有文字历史的开端。
以前有一个题目很大的社科项目,大概意思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投入很多资金,希望通过考古来清晰描述中国这一段的历史,过程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1976年在殷墟考古挖掘的妇好墓,出土了多达1928件随葬器物,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出土文物中最出色的当数司母辛铜方鼎,它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而铸,重达117.5公斤,是已发现的商代第二大青铜鼎。这里不得不提到排第一的,即我们从小在课本就知道的“司母戊鼎”,现在国家博物馆又改叫“后母戊鼎”,考证这事有大文人郭沫若参加,一个字有两个说法,认了几十年,一变让人还不太适应。“后母戊鼎”的出现是在兵荒马乱的1939年,发现者为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四十几个老百姓,过程的前半段按现在人看属于盗墓性质是确凿无疑。而当时“鬼子来了,村民真是度日如年,人饿得没办法,只好结伙儿在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从国宝出土,到最后1959年妥妥地安放在新建的历史博物馆,其中的惊险曲折感人肺腑,应该是电影大片最好的素材,这就不赘述了。
妇好墓
20年前,美国考古学家萨波罗夫曾经忧心忡忡地说:“随着考古职业化程度的提升,考古学家却整体性地撤离了面向公众的写作阵地,深入人心的考古学普及读物变得屈指可数。”现在看,想找一两本把“夏商周”说得有根有据的书确实很难。妇好的考古纪念展很热闹,但观众如果认真起来,看着看着就会被绕进去,越想存疑会越多。因此,下面说的这些权当是故事,或许会更轻松一些。
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西北面,那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土岗。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觉得荒了可惜要种粮食,考古队赶在平整之前进行试探性发掘,没想到竟然有惊人的发现。该墓基口长5.6米、宽4米、深8米左右,专家对这个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的竖穴墓,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不断有新发现。最先在距地表深约3米处发现了一件残陶爵,接着又有一件大理岩的石臼,这些都引起了考古队的重视,经批准决定深入挖掘。很快,在距墓口深5米多的地方,出土了叠压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的骨笄。在其南面则布满了不同材质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待取出上层物品后,又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小石壶、石垒、石罐及玉管、玛瑙珠等。在接近地下水面时,仍不断有新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着墓壁有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经抽水处理后,在墓葬里靠北的位置有一些大型铜器,大方鼎最先露出。从椁室中部向下挖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玉戈、玉人、铜器等也不断被发现。出土的文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青铜器里有铭文的礼器190件,其中铸有“妇好”铭文的109件。
该墓被发现后,专家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其他甲骨卦辞、传世文献等资料,确认其为武丁之妻妇好的墓。因为殷墟发现的商王墓,规模虽然很大,但早已被盗掘一空,这回人们对商王墓葬的奢华有了真正的感受。用专业的话说,该墓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年代与墓主身份的考古。以前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妇好的有200多次,卦辞包括她生活的许多方面:征战、主祭、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因此,妇好墓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发现为揭开商武丁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提供了可信的原始材料,可惜的是很多具体研究细节我们不得而知。
廖理纯先生津津乐道的是妇好的军功。妇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不只因为她是商王的妻子,更重要的她曾经是活跃在武丁时期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说妇好武艺和力量超群,这一点从她墓室文物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出土的四把铜钺,两大两小,上面都刻有“妇好”二字的铭文。而两把大的,每把都重达八九公斤,应该是既象征王权更象征军权。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进行的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征集兵力,率领将士在沙场拼杀。她曾经统兵1.3万攻打羌方,成为当时一次战斗率兵最多的将领。卦辞是这样写的:“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意思是商王征妇好所属3000人和其他士兵1万人,让妇好带着进攻羌国。在对巴方作战中,她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队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人马,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据说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
廖理纯先生称妇好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的“拯救者”。在大约3000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气温下降,高纬度地区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古印欧人不得不迁徙,其中到达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将美索布达米亚的千年文化一扫而空。而向东迁徙的古印欧人在中亚分成两支,一支继续向东靠近了华夏民族聚居地,但这些入侵的野蛮人被妇好率领的军队彻底打败。她保卫商朝的疆土,拯救了自己部族,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另一支向南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古印欧人,将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征服,入侵者制定了种姓制度,在剽窃了原住民文化后把自己列为最高种姓,原住民则成为最低种姓的人,不能学习继承自己所创造的文化。因此,比中国起源更早的印度文明逐步衰亡,从那以后印度基本上没有统一的局面,更没有了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