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级泰国留学生习得副词“就”偏误分析

2016-09-01 04:01杨芳
文教资料 2016年14期
关键词:偏误副词母语

杨芳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初中级泰国留学生习得副词“就”偏误分析

杨芳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副词“就”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副词教学中,不少初中级泰国汉语学习者都觉得副词不难却常会出错。本文的语料均从泰国学生平时的课堂训练、课后习作中收集,并进行归纳分析,归纳出常见的泰国留学生使用“就”的几种偏误类型,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泰国留学生 副词“就” 偏误策略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已有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副词“就”作为现代汉语副词中的重要成员,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副词“就”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就”的掌握情况不甚理想,甚至造成诸多偏误。对此,我们特地从初中级泰国留学生的课堂训练及课后习作中收集大量关于副词“就”的语料,并进行归纳分析,归纳出常见的几种偏误类型,探讨造成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常见偏误类型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科德把偏误分为语言能力偏误和语言使用偏误,其中按照语言的表层结构分类还可以分为缺失、误增、错序、错选。经分析得出,导致错误的主要原因有:泰国学生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副词本身承载语义过于繁复、教师教学中的失当、教材的因素等。

(一)缺失

缺失也叫做遗漏,是指某一词语或者成分在该出现的位置没有出现,造成句子的断裂,表达不通顺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的偏误。在表达中“就”的缺失会造成句子表达不贴切、不得体抑或造成表达效果不一样。

例1:我们说着说着,(就)到了食堂。

例2:如果要出国留学,(就)需要办签证。

例3:谁想请假(就)跟老师说。

例4:从小,当一名教师(就)是我的梦想,现在,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例5:平时他9点起床,今天他6点(就)起床(了)。

例1中的两件事是接连发生的,指的是前一个动作顺利过渡到后一个动作。如果缺少了“就”,两个部分之间衔接就显得不够自然。例2、3的前一个分句“如果要出国留学”“谁想请假”都是表示假设,后一分句则是由假设所引出的结果或结论,需要用“就”衔接。例4、5中如果没有“就”,就不会对理解造成困扰或是出现语法错误,但是若是联系语境我们将发现,例4、5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时间早:“很小就想当老师”,“很早就起床了”。少了“就”将不能表达出这种强调的意味。

(二)误增

误增也叫做误加,指不该用某一词语或是某一成分的地方,若是使用了,将会造成句子不通顺。鲁健骥先生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指出:“在一些语法形式中,通常可以/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是当这些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就+是”表示强调之意,而在某些时候,在不需要表示强调的地方,泰国留学生却使用了“就+是”这一结构,因而出现了偏误。

例1:今天我(就)是起床5点早上的。

例2:我有一个汉语老师,他(就)是中国人,名字的他(就)是王明。

例3:家乡的我就是清迈,家乡的朋友(就)是普吉。

例4: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曼谷(就)是泰国的首都。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本应是平铺直叙的句子,学生却误用了“就+是”这一结构,使得句子表现出了加强肯定的意味。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并非是有必要的。学生在初学“就+是”这一结构,了解了“就+是”的“强调肯定功能”后,过度泛化运用了,因而造成了使用上的偏误。

(三)错序

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见的偏误是错序,语序的掌握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对泰国学生的语料分析,笔者发现泰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副词“就”时经常放错位置,使句子的语序变得混乱。泰国学生没有全面、透彻地掌握副词“就”的用法,并且受到泰语语序的影响,常常忽视了副词“就”在句子中的位置,导致了语序错误。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副词“就”与主语错序、几个副词间的错序、包含几个动作的句子错序等。

例1:如果你需要帮助,就我帮助你。

例2:听到她病了,就我马上去她的家看他。

例3:我下了课坐车去就买东西。

例4:他一进来,我已经就看见他了。

例5:老师刚说了一遍,都同学们就懂了。

从例1、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使用“就”时,“就”在句子中的位置错了,应该是“我就帮助你”、“我就马上去她的家看她”;而例3则是在包含了几个动作的句子中,“就”的使用错序。本应是“下了课——就坐车去买东西”这几个动作相连,“坐车买东西”属于连动句,动作的联系非常紧密,“就”应加在“……了……就……”这一结构的第二个动作前。例4则是“就”和“已经”两个副词间的错序。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他一进来,我就已经看见他了”。例5则是杂糅的错误,原因则是受泰国学生的母语语序习惯影响而造成的。

(四)错选

例1:我是泰国人,美英就(也)是泰国人。

例2:即使妈妈不同意,我就(也)要出国留学。

例3:我买了衣服、裤子,就(还)买了一个漂亮的包。

例4:学习汉语一年了,我的汉语就(还)不太好。

三、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泰国学生母语的负迁移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经常借助母语的语音、语法和句法结构、语义或文化表达思想,这样就会产生迁移现象。初中级泰国学习者学习副词“就”时所表现出来的“母语的负迁移”主要在于学生在开始接触到副词“就”时,为了更好更快地记住词义,往往不自觉地将汉语与泰语进行对比,会认为二者的意义完全等同,从而在理解上和使用上出现了偏误,尤其是容易出现误选这种偏误。

(二)目的语语法规则的泛化

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随着对汉语语法规则的理解逐渐加深,受泰语的负迁移影响逐渐减弱,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则逐渐增强。在进入中级阶段后更多地受到目的语也就是汉语自身规则的影响,例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误增类型的偏误,主要是学生在学“就+是”这一结构并了解到了“就+是”的“强调肯定功能”后,过度泛化运用了。这是学生对目的语语法规则过度泛化而产生的问题。

(三)副词“就”本身承载语义过于繁复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就”仅作为副词,义项就达到了8个之多。再加上用法复杂,且使用频率都很高。处于初中级汉语水平阶段的留学生,对副词“就”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难以把握,只能根据薄弱的汉语语感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容易造成使用偏误。

(四)教师教学中的失当

对外汉语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汉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自己的外语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有些老师由于不了解学生母语与汉语存在的某些对应关系,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无法进行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以应对;一些教师在纠错时可能会给学生指出偏误,并告诉正确答案,但未讲明具体原因,导致学生似懂非懂,无法真正地掌握语法规律,从而产生偏误。总之,对外汉语教师如果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偏误的问题,就会对学生汉语的习得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教材的因素

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体现于教材。对外汉语教材是学生学习汉语最主要的资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语言点的衔接、注释的说明、练习的设计都影响初学者的学习效果。目前,一些教材在副词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问题:编写者经常使用英语或别的外语对副词进行简单的翻译,只给出词性和最常用的词义,很少联系语境列出更具体的内容。学生受有限的英语水平的限制或者是直接将母语与汉语翻译等同起来,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语法点安排过密,练习的题型不够丰富,注释说明的例子不够典型都会产生使用偏误。

四、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重视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分为两个方面:既包括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又包括汉语中两个用法相近的语言点或同一语言点相近的用法间的对比。

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语言的迁移。在对泰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重视对泰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几个语法点,如“就”和“也”、“就”和“还”、“就”和“才”、“就”和“就+是”等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讲解。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语法教学与篇章教学的联系,在讲解语法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上下文,创造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副词“就”义和用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材内容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调整。

教材要完全符合学习者的具体水平和具体情况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的整体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删减,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对于副词“就”这一语法内容,由于其本身承载了繁多的语义,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对其众多含义进行筛选、对讲解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教师还要注意语法点新旧知识的纵向比较,与其他同类、

相近的语言点进行横向比较等。

(三)把握精讲多练原则,注意语法的理论传授与语用输出的关系。

精讲多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条重要原则。精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要领,让汉语知识条件化,为学生顺利进行语言实践打下基础。多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内化,在实践中将知识转为熟练的技能技巧。鉴于教材内的练习数量相对有限,课堂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只适应教师的语音语调,对外界语言环境适应性较差。因此,教师既要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讲清语法重点,又要全力安排和组织好课外实践,让学生更多地语言输出。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实现小环境与大环境、小循环与大循环的转化。

四、结语

副词“就”是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语料分析出泰国学生习得和使用副词“就”的偏误类型,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副词本身承载语义过于繁复、教师教学中的失当及教材因素等原因分析造成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周丽萍.关于副词“就”的三维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3).

[4]李金莲.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黄璐阳.外国留学生多义副词“就”的习得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6]张起旺,王洪顺.对外汉语对比与偏误分析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偏误副词母语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母语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母语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副词和副词词组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