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定琴 谢伍瑛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自媒体时代影视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微电影为例
屈定琴 谢伍瑛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微电影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形成,微电影作为“第三电影”日益成熟,培养应用复合型微电影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要。影视艺术专业作为戏剧影视学科中的主要专业,是培养未来微电影专门人才不容忽视的重要专业,本文旨在探讨自媒体时代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如何进行微电影教学,希望起到可供借鉴的作用。
微电影 影视艺术 实践教学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多屏联动”、“多屏互动”的时代,节目作为产品在不同媒体以不同样式全覆盖展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影视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制作广播电视平台上播出的节目的能力,而且应该具备制作在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节目的能力,因此,不妨影视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将自媒体传播的方式纳入思考中。随着微电影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形成,微电影作为“第三电影”日益成熟,培养应用复合型微电影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要,下面笔者以微电影为例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影视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特别是广播电视类一般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课程模板,主要以广播电视媒体的类型进行设置,很难适应当下自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几个环节,主要实践平台包括校内外广播电视台。在现有的影视艺术专业课程群中,新媒体传播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业界需求。因此,进行学科整合,培养既懂数字媒体技术,又有节目影视技能的人才十分重要。自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是打破以媒体类型为依据设置课程的模式,建立按照节目类型生产制作流程设置课程的模式,构建一个自媒体传播的课程群。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类型,与电影的传播平台不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主要是新媒体,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微电影在Ipad、手机、PSP等新媒体上播放十分方便,不受时空限制,随身携带,随时观看,轻便灵活,自由方便。随着微电影的发展,微电影不仅在新媒体上传播,而且在此基础上实现跨媒介传播,从网络自制向电视平台甚至影院流动。微电影主要传播平台如下表所示,信息来源于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的《微电影之微势力:2013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
微电影主要传播平台及平台定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微电影传播是一个新媒体传播平台为主的跨媒介的自媒体传播。为此,不以媒体类型为依据,而是依照节目生产制作流程,将微电影纳入影视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十分必要。
1.微时长、低成本、微周期特点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完整流程。
一般情况下,影视艺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编导完整的节目需要经费较高,周期较长,因此在课程教学设置的过程中,常常将编导制作一套完整的节目分成几个环节,依据环节的需求分散到几个学期,实践教学往往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不利于学生体验完整的实践过程。但是微电影实践教学可以在一次实践教学中得以完整实现,这主要由微电影的微时长低成本微周期决定。
微电影最大的特征就是微时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创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作品,进行全程体验。微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是互联网,不像大电影那样,要求复杂的场景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场景一般不会很多,更多的是中近景和特写,运动镜头也不会太多,更多的是固定镜头,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的成本自然就降低不少,使得实践教学不受太多资金的束缚。微电影制作周期短,从选材立意到剧本创作,再到开机拍摄,最终剪辑成片,整个过程少则几周,多也不过近月,有利于在专业实践课上完成,也便于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2.互动双赢的青年消费者的身份为实践教学灌注新能量。
从传播的角度看,微电影受众的主流往往是年轻人。从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推出的《2012—2013年中国在线视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了解到,从年龄结构看,19岁~24岁用户是在线视频第一大观看群体,占比达28.7%;25岁~30岁及31岁~35岁用户占比排名第二三位,占比分别为21.3%和14.6%。在线视频用户多集中在19岁~30岁之间,用户群体年轻化,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消费能力,是在线视频的主体用户。数据表明,目前微电影的主要消费者是20岁~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群人中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作为微电影传播终端的用户,最了解受众的消费趋向,最能知道什么样的“创意”符合用户的口味,他们可以为微电影的创作意向做出第一时间的反馈。因此,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
他们作为微电影传播终端的接受客户,无论是对微电影的创作还是营销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消费者,这种“渔者”也是“鱼”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与微电影相关的信息。他们最清楚用户也就是受众喜欢什么类型的微电影,什么样的时长是用户最能接受的,怎样讲故事是用户最能接受的。在微电影的营销互动中他们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旦需要人际转发,他们无疑是最大最强的推动力。这种源自自身需求便利获取信息的方式,比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更有优势,为实践教学灌注新能量。
3.完整实践教学过程得以实现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要拍摄出一部较高质量的微电影,需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全程创作过程中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个微电影教学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首先是学生策划能力的培养,一部好的微电影先要从好的创意开始。有了好的创意还不够,还必须在好的创意的基础上讲好一个故事。微电影对故事情节的要求很高,讲好故事写好剧本是创作微电影的首要工作。我们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讲故事的起承转合的能力,还要在讲故事的手法上有所创新,怎样在短时间内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吸引观众,这是微电影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作能力。想法再好不能付诸实施则不成,要把一个好的创意付诸实施,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需要具备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微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设计到摄像布光录音剪辑等各方面知识,制作团队不仅需要一定艺术品位,懂得构图、色彩、光线的运用,还要熟练运用镜头表情达意。另外,剪辑影片的要求很高,优秀的剪辑师必须懂得镜头与镜头之间组接的方式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中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一部微电影,并不是在“象牙塔”下一个人冥思苦想就能完成,必须整合各方资源。比如与创作团队合作的能力,寻求资金支持要与商家联系,寻找拍摄场景需要各样的人等支持,为影片播出寻找平台更是要与各层次的人等打交道。
1.设置微电影专业方向,构建兼容的媒介课程。
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媒体为类型,比如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文稿写作、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的是广播电视台。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强化学生的全媒体意识及信息整合能力,就必须弱化媒体类型意识,凸显节目类型特点为主进行课程设置,按照节目类型生产制作特点可以开设新闻类、专题类、综艺类、微电影类等相关课程。首先影视艺术专业在依照节目类型分专业方向之前,应该较早开设《新媒体导论》、《媒介融合概论》、《网络视频编辑》等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各种传播平台策划与制作流程与技巧,具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编辑录能力。作为以新媒体传播平台兼顾传统媒体的微电影实践教学,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和技巧十分关键。在此基础上,针对微电影专业方向,以产品类型为依据设置课程的模式,按照节目的生产制作流程构建课程。微电影的课程开设可以按照微电影策划、微电影编剧、微电影导演、微电影拍摄、微电影剪辑、微电影发行整个流程设置课程,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化课程结构。
未来微电影需要从创作和营销上探索新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微电影创作,而且要懂得品牌营销的渠道,兼具电影艺术与广告制作两方面的知识。这种纵横交错的立体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具备微电影策划能力、创作能力、传播能力应用复合型人才。
2..将微电影赛事植入课成实践教学,把作业变成作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壮大,微电影逐渐成为传媒产业的重要类型逐渐强大,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微电影征集活动相继涌现,并且一届届稳定地传承。目前,由企业和互联网、电视台等牵头,组织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很多,国内的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的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为他们的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搭建平台;另一种是综合性的微电影大赛,这类的大赛有很多实力强的专业团队参加。因此,把微电影赛事纳入相关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影视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上,遵循微电影实践教学的规律的基础上,做到“赛事植入课堂,作业变成作品”,要求学生依照微电影赛事要求,完成的微电影课程实践作业,提升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以高标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赛事,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当下微电影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影像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课程实践教学中产生完整的剧情类和纪实类微电影作品,可以筛选各类优秀作品送往各类有影响力的赛事,一方面提高了师生微电影实践创作能力,锻炼学生微电影创作团队的实战水平,另一方面为他们未来加盟专业团队提供条件。
3.把项目引进实践课堂,实现微电影产学研结合。
可以由影视艺术专业资深教师和有业界经验的教师,带领有潜力的大学生组织团队,立足高校教育体系,通过横向科研项目的方式,将创作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多渠道、多方位、多形态地进行大学生微电影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将教育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还能形成双方的联动循环,其核心思路为“一个核心,三层开放,三级合作”。所谓一个核心,即坚持一个核心,紧密结合微电影实践教学,设置开放型课程体系,向媒体开放课程;三层开放是指分三个层面开放微电影课程体系,一是部分微电影课程内容开放,比如《剧本创作》、《导演基础》等课程,二是部分实用性强的微电影课程整体开放,比如《剧作实务与技巧》、《导演实务与技巧》、《短片创作》等,三是引进微电影拍摄项目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开放;三级合作,即确定三级合作规划,实现教学、实践、项目研究联动合作,教授学生编剧、导演、制作等全流程。
这样,影视艺术专业微电影实践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内,还可以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高层次的微电影实践平台。甚至可以主动联合政府、各大网站和企业,可以是政府出资,也可以是国内知名企业出面,或者是互联网平台牵头,提供支持的公益类等微电影项目,扶持进行微电影创作。
总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创立和完善合理的完善微电影实践教学机制,积极将其纳入影视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不仅能培养应用复合型微电影后续人才,还能为影视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1]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7).
[2]刑丽梅.全媒体时代建立在“大数据”“微平台”的影视艺术实践教学探讨.中国传媒科技,2014(19).
[3]吴鸿芳,郑济飞,冯威.微电影:高校影视艺术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闻传播,2014(13).
[4]微电影之威势力.2013年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2013.09.
此论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g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