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歧(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重庆 402460)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临床观察
张歧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重庆 40246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哮喘发作期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手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息哮平喘汤。两组疗程均7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疗效可靠,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儿童哮喘发作期临床观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炎性疾病[1-3]。本病春秋两季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易反复发作,常因气候变化、外感、饮食、劳倦及接触过敏原等因素诱发,本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4]。发作期西医主要以抗炎、抗感染治疗为主,辅助吸氧等对症治疗[5]。笔者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临床诊断西医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6]。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儿科学》[7]。排除标准:非急性发作期者;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心、肝、肾等严重并发性疾病者;对本试验不知情者。
1.2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儿童患者120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06±0.55)岁;病程1~72个月,平均(4.65±0.88)个月;胸片示肺部阴影 18例。治疗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46±0.66)岁;病程1~58个月,平均(5.12±0.45)个月;胸片示肺部阴影27例。两组患儿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抗感染及激素(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息哮平喘汤:炙麻黄6 g,桂枝6 g,细辛3 g,干姜4 g,法半夏6 g,陈皮6 g,苏子6 g,莱菔子4 g,白芥子6 g,白芍6 g,五味子4 g。入里化热,外寒里热者,加石膏30 g,黄芩10 g,葶苈子4 g,鱼腥草10 g;咽喉红肿者,去桂枝、干姜、细辛,加牛蒡子10 g,板蓝根6 g,栀子6 g;便秘者,去干姜、法半夏,加瓜蒌仁6 g,大黄6 g。6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3岁以下儿童再减半。每日1剂,每日2次。水煎温服。两组疗程均以7 d为1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及症状如咳嗽、气喘、肺部哮鸣音消失、X线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疗效标准参照文献[6-7]制定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如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消失,听诊两肺无哮鸣音,胸片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听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胸片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仍然存在,无明显改善,听诊两肺仍可闻及哮鸣音,胸片无明显改善。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伴有或不伴有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8]。本病多发于儿童,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本病发作病因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遗传、变应原、大气污染、吸烟、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等有关[9]。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完全控制临床症状为主要目标,同时预防本病的发作或加剧,维护肺功能,改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发作期以抗炎为主,治疗药物首先吸入激素,应急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是吸入β2激动剂[10]。目前本病单纯的西医手段治疗虽对支气管哮喘有控制的作用,但治疗后本病易复发,且长期服用激素,患儿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支气管哮喘显得尤为必要[11]。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s)
组别 n 哮鸣音消失时间胸片正常时间 住院时间治疗组 60 4.02±1.00△ 8.03±1.02△ 9.02±0.36△对照组 60 6.32±0.58 11.23±2.03 11.03±0.65咳嗽消失时间 气喘消失时间2.01±0.59△ 3.06±1.02△3.01±0.66 5.13±0.41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喘证”“哮证”的范畴[12]。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甚多,金元之前,多列入喘门。《丹溪心法·喘论》首次命名为“哮喘”,并提出“哮喘专主于痰”,哮证已经发作以攻邪为主,未发以扶正为主[13]。《幼科发挥·喘嗽》曰“或有喘疾,遭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提示了本病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本病多发于1~6岁儿童,发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患儿经过正确的治疗可缓解甚至治愈,若防治失误,则迁延不愈,遗患终身。哮喘病因分内因外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肺气不宣,脾气不健,肾不化水,造成痰饮留肺,成为哮喘宿根。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邪气伤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肺气郁闭则发为喘,气不化水则生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以致呼吸困难,哮鸣喘促。哮喘发作期当以驱邪为主,进一步辨清寒热。
自拟息哮平喘汤由炙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法半夏、陈皮、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白芍、五味子组成。全方由小青龙汤和三子养亲汤合方化裁而成。治疗哮喘发作期以风寒束肺为主。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共为君药,细辛、干姜、法半夏温肺化饮,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数药共为臣药。佐以五味子、白芍、陈皮,收敛肺气,缓急养阴,理气化痰。全方共奏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缓急解痉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14]。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对支气管哮喘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法半夏具有很好的镇咳与祛痰作用,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15]。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用酚红法测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生半夏未见明显作用。紫苏子具有较好的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少支气管分泌的作用。五味子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五味子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这对于哮喘往往并非细菌感染也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临床起效更快,使患儿能更加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住院成本。
[1]夏晓青,崔敏娴,唐眶萍,等.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J].浙江实用医学,2008,13(3):200-202.
[2] 林士军,王桂杰,刘玉春,等.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2):188-189.
[3]沈自尹.中西医结合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7):426-427.
[4]严汉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 76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6):40.
[5]沈华浩,徐峰.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4,25(3):144-148.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7]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5-81.
[8]张群,陈继忠,孙学会,等.止嗽散加味颗粒剂联合信必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6):487-490.
[9]孟俊峰.止咳三合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3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12,10(18):638-639.
[10]钟南山,徐年.哮喘发病机制及诊断新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18(3):138.
[11]朱文翔,孙洪维.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8,7(1):3-5.
[12]张书明.从风咳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4,24(9):18.
[13]谢宏赞.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4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5,11(1):39-40.
[14]吴雪荣.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173-173.
[15]李玉先,刘晓东,朱照静.半夏药理作用的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6):459-460.
R725.6文献标志码:B
1004-745X(2016)06-120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086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