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超(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平湖 314200)
中药内服外搽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临床观察
沈文超
(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平湖 314200)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外搽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抗病毒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外搽辅助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5.38%(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为(0.71± 0.20)分、(1.55±0.48)分,分别低于治疗前的(9.44±1.40)分、(9.31±1.36)分(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 中药内服外搽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加快疾病康复进程。
中医药带状疱疹疗效
带状疱疹是一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科常见疱疹性急症;患者以皮肤红斑、水疱或丘疱疹,并沿一侧周围神经簇集成群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及三叉神经部位[1-4]。目前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尚无特效方案,多以抗病毒及疼痛缓解为主[5],无法满足临床需要。本次研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病例资料所选病例临床西医诊断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010年)西医诊断标准[6],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辨证分型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入组前4周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广泛性带状疱疹;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妊娠哺乳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全、失访及脱落。
1.2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20~75岁,平均(51.29± 7.10)岁;病程3~7 d,平均(5.33±1.09)d。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22~69岁,平均(51.41±7.14)岁;病程4~7 d,平均(5.40±1.13)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伐昔洛韦每次0.3 g,每日2次;观察组患者则加用中药内服外搽辅助治疗,包括内服方剂,组方:黄芩15 g,栀子15 g,大青叶15 g,生地黄15 g,车前子10 g,龙胆草10 g,柴胡10 g,白芍10 g,甘草6 g。每剂加水500 mL煎至100 mL,早晚顿服;外搽方剂组分为大黄、黄芩、黄柏及苦参各20 g,每剂加水500 mL煎至100 mL,每日患处涂搽2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4 d。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与体征改善情况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症状体征积分计算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进行[7],包括疼痛、瘙痒、烧灼感、红斑、丘疹、水疱皮损面积及淋巴结肿大等,分值计为0、1、2、3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包括疱疹消失,疼痛消失,结痂及脱痂等。
1.5疗效标准参照文献[8]制定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分率>60%。有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分率为>30%且≤60%。无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分率≤30%。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见表2。结果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
表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d,±s)
组别 结痂脱痂观察组 6.30±1.45△ 11.15±3.86△对照组 8.12±1.92 15.48±5.07 n 65 65疱疹消失 疼痛消失2.50±1.08△ 5.44±2.24△3.38±1.31 7.95±2.81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结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分别为 (0.71±0.20)分、(1.55±0.48)分,分别低于治疗前的(9.44±1.40)分、(9.31±1.36)分(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
研究显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后可于脊神经后根或神经元内长期潜伏;当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繁殖,刺激神经节出现炎症反应及疼痛;而病毒可经神经纤维进入皮肤诱发疱疹出现[9]。带状疱疹西医治疗常规采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活性,阻断病毒DNA合成而发挥高效抑杀作用。但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抗病毒药物无法改善患者皮肤及神经炎症反应,单纯应用近远期疗效不佳[10]。
带状疱疹可归于中医学 “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范畴;肝经郁热证病机多为情志所伤,肝气久郁而化火,以致火毒蕴积;其中风邪侵于头,湿邪注于阴及下肢,而火毒则发于躯干;故中医治疗应以泻火利湿,祛邪消浊为主[11-12]。本次研究所用内服方剂组分中黄芩清热泻火,栀子解毒利湿,大青叶凉血消斑,生地黄养阴祛邪,车前子清热利水,龙胆草清火泄湿,柴胡疏肝行气,白芍理气止痛,而甘草则调和诸药。而外搽方剂组分大黄、黄芩、黄柏及苦参均具苦寒之性,可行清热泻火、解毒收涩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苦参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成分具有高效抑杀细菌、抗炎及抗病毒作用;大黄蒽醌衍生物可对带状疱疹病毒及多种病原菌发挥灭活作用;黄芩和黄柏提取物在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及免疫功能调节方面作用亦被广泛证实[13-15]。
本次研究结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在缓解症状体征,降低疼痛程度方面优势明显;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减少,提示中药内服外搽辅助用于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治疗有助于缩短临床病程,促进病情康复。综上所述,中药内服外搽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加快疾病康复进程。
[1]Malavige GN,Jones L,Black AP,et al.Varicella zoster virus glycoprote in E-specific CD4+cells show evidence of recent activation and effector differentiation,consistent with frequent exposure to replicative cycle antigens in healthy immune donors[J].Clin Exp Immunol,2008,152(3):522-531.
[2]王丹,梁育,谌莉媚.腧穴热敏灸联合二味拔毒散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 (4):33-35.
[3]孔宇虹,李元文,杨碧莲,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相关因素流行病学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7:909-914.
[4]陈鸣,童荣生.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简析[J].中国药房,2012,23(6):558-560.
[5]童林萍.辨证分型治疗带状疱疹34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4):239-240.
[6]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4-39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9-260.
[8]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9]彭文波,霍清萍.霍清萍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带状疱疹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6):107-108.
[10]霍则军,刘青云.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伴中、重度抑郁情绪[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300-302.
[11]魏智钧,欧阳颀,王丹,等.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4):2763-2765.
[12]胡冰.中药湿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244-1245.
[13]崔学军.黄连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6,9(5):469-470.
[14]杨周平,武志军.中药黄柏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J].甘肃医药,2010,29(3):329-331.
[15]王俊学,王国俊.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肝脏,2000,5(2):116-117.
R752.1+2文献标志码:B
1004-745X(2016)06-112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055
(201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