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资本的特质与包容性城镇化

2016-08-29 01:17周阳敏张贝贝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包容性城镇化供给

周阳敏,张贝贝(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



制度资本与包容性城镇化专题研究

制度资本的特质与包容性城镇化

周阳敏1,张贝贝2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编者按: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创新成为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企业、居民和政府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包容性。制度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即制度经营)则深刻反映了新型城镇化的包容程度和制度有效改革的过程。本组专题从制度资本的五大功能与七大维度出发,具体阐述企业如何把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来经营,以及如何衡量、定位与优化制度资本,并对包容性城镇化的历史逻辑进行了分析。新型城镇化进行到当前阶段,要与供给侧改革的形势相结合。我们期望通过本期专题的研究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期待更多学者参与我们的讨论中。

供给侧改革;制度经营;制度资本;包容性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着重强调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改革供给体质,使其更加适应现有需求状况,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而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制度与危机的赛跑,关键是看制度再造的程度与供给结构危机哪个蔓延得更快,所以当务之急是进行制度创新以及新的制度体系建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此过程中,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之一的企业,应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积累制度资本,进行有效的制度经营,最终推动制度变迁与制度再造,从而与新型城镇化及供给侧改革相匹配。但在现实实践中,以企业作为主力去推动制度资本形成,进而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之一,仍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以政府为主的行政力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匹配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应让企业成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逐步地积累制度资本,最终创建新的社会—企业制度,推动整个社会制度体系向着更加健康、更加适应经济长远发展的方向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通过笔者调研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对参与新型城镇化企业的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典型的城镇化成功案例与以往的城镇化模式不同,这些模式都是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为支撑,也即当地政府和当地的民营企业合作开展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此模式目前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新命题——制度资本,并总结了它的五大功能,在对全国各地参与新型城镇化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共性,得出制度资本的七大维度,即冒险性(风险性)、公共性、收益性、长期性、对抗性(合作性)、便利性和重要性,以七大维度来衡量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质量。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城镇化中如何实现共赢?企业如何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参与城镇化制度经营?本文就是在制度资本的五大功能和七大维度的理论之上,解答以上疑惑。

二、文献综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分解为“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即针对供给体质进行改革,从而增强供给制度的灵活性,努力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减少中低端供给,增加高端供给,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劳动力结构不断地调整,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重新分配,从长期看,这会带来未来GDP的不断提高,需求的结构也会不断变化,随之供给侧改革则应运而来[3]。冯志峰(2016)提出“制度变迁”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良好的制度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率,而且是技术创新的强大诱因[4]。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制度红利受到高度重视,有效的供给体制改革,可以提高制度红利的质量。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任务在于放松对现有要素市场的管制、减少政府对“拖后腿、效率低下”企业的保护,遵从市场规律,放宽行业的进入标准,为市场发展提供健康有效的供给制度[5]。

包容性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地理、文化等领域的均衡与统一。张占斌(2013)提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内在一致、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6]。周阳敏(2014)认为所谓包容性城镇化是指运用包容性的手段、包容性的制度框架,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的城镇化,实施包容性的配套措施等实现各主体之间的持续发展[7]。关于包容性,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和科学发展观没有本质区别[8]。唐钧(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必须强调“参与”与“共享”的基本含义。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的所有成员“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9]。钱凯(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两者同等重要[10]。厉以宁(2012)强调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所谓的“城市病”,中国必须以之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11]。中国也许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更好地引导城市走向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Steffen Lehmann,2012)[12][13],告别“农民进城才是城镇化”的僵硬模式(厉以宁,2012)。辜胜阻(2013)表示,可以转变方式使中小城市有吸引力,实现本地城镇化,以此可以减少城镇化的代价。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与高效、包容的内涵一脉相承[14]。高效、包容、可持续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包含,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包容性,必然要有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使得社区居民生活更加有保障,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道格拉斯·诺斯在《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把制度归纳成一种“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企业进行制度经营,从而获得一定的制度资本,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制度红利。制度红利是通过制度变迁,适度地减少交易成本而促进经济发展的[15]。吴敬琏(1995)认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改革,创造新的制度红利[16]。以上相关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制度经营的大势所在[17]。Addisua Lashitew(2014)认为政治关系的强度可以通过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政府官员方面花费的金额计量,对信贷准入有显著积极的作用[18]。Joost Platje(2008)提出公共领域、制度强度、良好的治理和制度均衡四个方面会影响可持续发展。杨玉珍(2015)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中人地挂钩的制度创新揭示城镇化中制度矛盾的必然性。

三、研究方法

本文探讨了企业在包容性城镇化建设中的制度经营行为及得到制度红利的过程。笔者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查阅,发现对制度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对制度资本的研究却非常缺乏,所以笔者以包容性城镇化建设作为载体,来研究企业制度经营的行为过程,进而探讨制度经营所形成的制度资本的客观存在和其能够带来制度红利的有效性。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检验案例选择的适当性。第一,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基地,它要具有普遍性,是某种行为模式的代表。第二,所选案例的本身我们非常熟悉,所以在对其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时会更加容易且能够得到不易被发现的现象。第三,在选择案例时,这个案例一定要有独特之处,能够在具有基本的代表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体现一些新的理论事实。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访谈对象分为三类群体:第一类是基层政府部门主要是乡镇政府,另外还有村委会,这些是掌握我们所需基本资料的部门。第二类是社区的居民,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儿童等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第三类是比较重要的一类,即企业,对企业的访谈主要是针对企业家与企业内的管理层。

Fontana(2003)提出“访谈”是试图了解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中最普遍、最有力量的方式之一。因此访谈是本次研究数据来源的重点。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访谈方式的选择相应地也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对于政府部门,我们主要采取座谈式的访谈,这样比较符合政府办公的特点,政府人员比较习惯谈话办公模式,不易产生抵触情绪。第二个方面,对于居民,主要采取随机访谈,而不是定向访谈,这样更容易获得更加真实的资料信息。第三个方面,对于企业家的访谈,我们采取的是“参观式”的访谈形式,通过对实体企业的参观,经企业家对本企业的详细讲解,逐步推进地了解企业家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行为。为了避免企业家产生防备心理,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探索企业家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机,从中获得制度资本的具体形式等。

四、制度资本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城镇化

企业的每个活动都会受到外界力量的制约,政府、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自然环境等这些力量一旦有变化,就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或者是行为模式,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必然要重视各种因素,进而去影响这些因素,达成企业自己的目标,获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其中企业与政府关系的作用相当显著。上述所说的企业发展和维持与各界力量的关系过程,也即我们提出的制度经营,而一旦这些关系得以建立并维系,就形成了制度资本。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得出节约交易成本、改善生产效率、替代要素的投入、更换生产方式和改变目标函数制度资本的这五大功能,功能的划分清晰地反映了制度资本发挥作用的明细路径,进而分析如何使得企业、政府和居民在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共赢,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镇化的包容性。

基于此,课题组于2014年7月到河南省新乡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和常村镇常村社区调研,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表1具体的制度经营行为的分析,可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1.1: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制度资本作用的发挥使得企业生产运营绩效得以提高。

命题1.2: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制度资本作用的发挥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命题1.3: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制度资本作用的发挥使得政府的治理水平得到改善。

表1 企业制度经营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城镇化

续表1

命题2: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制度经营的过程使得企业、政府和居民同时获益,实现了三者的共赢,进而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包容性。

五、制度资本的七大维度

经过相关学者对制度经营、制度资本等研究的反复推敲,结合笔者对全国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情况的调研,笔者得出初步结论,按照制度资本的属性划分,把制度资本划分为七大维度,即冒险性(风险性)、共享性、收益性、长期性、对抗性(合作性)、便利性和重要性,从而各个主体都可以借助制度资本的七个维度来测度制度资本的质量。从制度资本七个维度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各种不同体系的制度资本的相对好坏和作用的相对尺度,从而帮助制度经营者有意识地经营制度,以清晰的思路实现企业、政府和居民的共赢,而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

图1 制度资本七大维度的逻辑关系

如图1所示,图中有七条指向不同方向、不同空间的线,分别代表制度资本的七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其相对应的一面,风险性—安全性、长期性—短期性、收益性—亏损性、便捷性—困难性、共享性—独享性、合作性—对抗性和重要性—轻微性。在这样的七维空间里,每一点都代表一定质量的制度资本,O点为原点,也即每个维度的相对值都为0的点。单就一个维度来讲,离原点越近,此维度所代表的程度越小,也即此维度的对应面会更加突出,如A点代表一定质量的制度资本,Ah为A点到长期性的截距,也即A点所代表的制度资本的长期性的相对大小值。其他的六个维度以此类推。

(一)第一个维度:风险性

风险是相对于某有机体的,指某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果发生,能阻碍有机体的发展,甚至使其走向衰亡。制度自身存在着系统风险,制度资本在积累和应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风险因素,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制度本身的系统风险,不管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本身都会存在系统风险,并且这种系统风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个方面,制度作为特殊形态的企业资本在进行积累经营时,也即制度经营的过程中,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包括:(1)政治上的风险,即在企业进行制度经营的过程中,某些行为有可能会面临政治上的困境,必须谨慎地处理。(2)经济上的风险,企业在制度经营过程中,不管是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与政府、居民有其他项目的合作,必然都会有较大规模资产的外流,如果企业正值经营淡季,或资金突然短缺,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运行,最严重的时候可能全盘皆输。(3)行业后进入者的快速模仿导致现有企业利润急剧下降,当今正值经济转型的时代,互联网、自媒体及各种通信工具等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得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加容易。(4)社会的抵制和不理解。例如,居民的不理解及持有的怀疑态度会导致企业在当地的亲缘资本、地缘资本被削弱。(5)法律上的风险,制度是规制企业行为和活动的重要法则,用以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不危害社会公众利益。但是,不合理的制度会对企业家创业活动和经营发展产生制约。周阳敏(2013)提出的“睁只眼闭只眼”理论,解释了那些为“合理不合法的”企业活动提供生存空间的理论依据,这也即是制度资本在法律上风险的来源。

(二)第二个维度:共享性

共享性,是指资源或空间的共同分享及利用。制度资本共享性的相对大小体现在其收益群体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制度资本本身就能够低成本或无成本地与别人共享,例如养蜜蜂的行为,养蜂人是为了获得蜂蜜,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蜜蜂的采蜜行为使周边的瓜果树木的花粉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从而使这些果树的产量提高,达到了养蜂人和周边居民都在此养蜂行为中获利,也就体现了资源共享性。相类似地,制度资本也具有此项特征,企业经过漫长的制度经营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资本,在制度资本发挥效能的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应是政府、居民、企业的共赢。

(三)第三个维度:收益性

企业经过长期的制度经营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制度资本,通过制度资本和劳动力、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共同参与企业的生产,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水平的产出,从而使制度资本为企业带来制度红利。制度资本带来的整体性收益越突出,则收益性在图1中的相对值越大。制度资本发挥效用的过程中,其给企业、政府和居民带来的收益是相对应的。企业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得到制度红利所要进行的制度经营行为,为当地居民建社区、建文化广场和娱乐设施等,这些制度经营过程的受益方无疑是当地居民和政府。另外,企业的进驻或参与,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问题,当地居民、政府和企业自身都从中获得了益处。

(四)第四个维度:长期性

长期性(Longlasting)说明了一种事物的某种状态或作用于其他事物的某种状态持续不变的情形。制度经营的时间越长,长期性在七大维度中的地位越突出。就如宗教不但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长期性,而且在将来的发展中也具有长期性(马晓军,2009)。制度资本同样具有长期性,具体可分为制度资本本身形成的长期性和制度资本的影响及收益的长期性。第一个方面,制度资本本身形成的长期性。制度资本作为企业生产函数中的一种重要生产因素,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漫长的制度经营过程,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制度资本是累积的过程,是阶段性上升的过程,是发展性的产物。企业参与建设包容性城镇化,是企业制度经营的“冰山一角”,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在当地居民中获得更好的声誉,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企业家在当地政治职位的谋取也需要长期的制度经营的过程。第二个方面,制度资本的影响、收益具有长期性。制度资本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也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长期的,制度资本一旦形成,它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将是长期的。

(五)第五个维度:合作性

合作性,也可以称为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福利有所增加。与合作性相对应的是对抗性。在制度经营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形成对抗与合作的关系,最终的博弈结果中合作性的特征越明显则认为合作性在七大维度中的相对值越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企业与政府、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博弈过程。居民态度的游离不定、企业在参与投资过程中利润的不断波动、主导政府的政策变动等,都使得包容性城镇化三个主体之间不断地进行合作与对抗,最终达到均衡状态。制度资本的合作剩余也体现在最终合作性成分大于对抗性成分,即体现出合作性。

(六)第六个维度:便捷性

便捷性(Convenience),即是制度资本本身获得的难易程度。获得越容易则认为便捷性在图1中的相对值越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进行制度经营,进而获得制度资本的途径或进入方式比较便捷。首先,一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企业大多是当地企业,获得信息等资源很便捷。其次,这些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很明确,比如出资建社区、出资建娱乐健身场所和设施、为新社区修路、出资兴办教育等参与方式,或者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难或外出就业的困境等。类似这样的企业行为都使企业与当地居民和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进而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制度经营,也体现出了制度资本本身获得的便捷性。

(七)第七个维度:重要性

重要性(Importance),即被认为有很大价值和影响的性质。制度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不仅参与企业的生产,为企业带来制度红利,并且也可能对社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影响越大则重要性的相对值越大。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制度资本的影响深度。制度资本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制度资本作用下,企业税收的优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给企业增大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生产的自信和在当地的归属感,并且会进一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与信赖。居民居住的集中和小企业的整合都是里程碑式的改变,居民由分散到集中居住,其中从制度资本中所得到的制度红利可能会延续几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与深度。第二个方面,制度资本的影响广度,也即影响范围。由于制度资本具有共享性,且制度资本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所以制度资本的影响范围是很广泛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企业在进行制度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定的制度资本,其影响范围涉及企业本身、当地政府、当地居民、周边企业、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一条产业链上的其他行业等。再者,制度资本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这样就会在另外一个地区产生类似的效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可能是形成一张具有千丝万缕联系或重叠的网。第三个方面,制度资本影响的时滞性。制度资本在初期或在前期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作用,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收益,但在风险概率范围内,其带来的收益或制度红利几乎是肯定的。制度资本也具有时滞性。初期收益可能只是当初的几个小型成员的简单加总,但通过其拥有的制度资本在各个方面的作用,可能在中长期内会体现出几何加总的结果,形成当初小企业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制度资本具有重要性。

结合河南省辉县常村的包容性城镇化建设运用制度资本的情况,做出如下分析:图1中B点为常村制度资本的状态点,可以从图中看出,B点到长期性、风险性、收益性、共享性、重要性、合作性和便捷性七大维度的截距分别为Bb、Bd、Ba、Be、Bf、Bg、Bc,分别衡量制度资本在七大维度上的质量,显而易见,收益性和重要性要略大于其他属性,也即收益性和重要性在制度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过程中,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或表现。当然,图1中七维空间中,每一个点都代表一种独特状态的制度资本,如图1中可以有无数个A点的存在。B点只是常村制度资本的具体体现。具体制度经营行为见下表2。综上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制度资本的冒险性(风险性)、共享性、收益性、长期性、对抗性(合作性)和便利性为七大维度中的重要性作了不同角度的解释,也即前六大维度相对值越大,则认为制度资本越重要,重要性代表了七大维度的最高水平。

命题4.1:七大维度定位了制度资本的相对坐标,可以使企业家的制度经营思路更加清晰。

命题4.2:制度资本在七维坐标中的相对具体定位,帮助制度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扬长避短,巩固现有资本,获取更好的资本。

六、结论分析

从制度资本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常村城镇化建设中企业的制度资本利用情况,运用制度资本的五个功能、七大维度,绘制企业在参与新型城镇化中的制度经营对城镇化的包容性、供给侧改革影响的作用机制图,如图2所示。

(一)制度资本实现了企业、政府和居民的共赢

在制度资本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运营的绩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政府对居民的治理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实现了企业、政府和居民的共赢。

表2 制度经营中各主体行为维度分析

企业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断地进行制度经营,从而使企业在当地获得了一系列的制度资本:当地税收方面得到相当的优惠;在政府部门办事情时,审批程序也得以可能的简化;在和企业决策、未来发展相关的时点,政府可能给出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在当地声誉的提升;人力资源模式的转变,即企业劳动力绝大多数为当地居民等这些制度红利的得到,使得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盈利水平大大提升。在包容性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的居住变得集中,不管是居民的情感方面还是生活方便程度上都有明显的改善,并且社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就如在理论框架中提到的节约交易成本、改变生产函数、共享性、收益性、合作性、重要性等方面体现了企业制度经营的过程推进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企业在对制度资本的应用过程中,各个企业合作参与城镇化建设,使得土地集约、居民集中居住,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政府对社区居民的管理,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因而政府的管理会变得更加有效。

图2 企业制度资本的作用机理

(二)制度资本七大维度的重要意义

制度资本的七大维度是衡量制度资本质量的重要标准,为制度经营者提供了具体的参照依据,从而使其可以在经营过程中扬长避短,制订制度资本的经营计划,使制度经营的目的性更强更明确。

制度资本的风险性、共享性、收益性、便捷性、长期性、合作性和重要性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角度衡量制度资本的质量与有效性,任何一种制度资本的模式都可以在这样的七维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能够让企业家更加明确自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制度经营的成果的相对量化比较,也即明确制度资本的五大功能具体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使其在制度资本的应用中和在今后的经营中注意防范不利的一面,加强较薄弱的维度,在其擅长的方面充分利用制度资本。

(三)制度资本七大维度与五大功能

制度资本的五大功能和七大维度从不同角度衡量了制度资本的有效性,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定位了制度资本,功能的划分为制度资本在七大维度中定位提供了帮助和便利。

制度资本的五大功能分别有节约交易成本、改善生产效率、替代要素投入、更换生产方式、改变目标函数。五大功能是制度红利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七大维度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和衡量制度资本的质量和运行的有效度,它们的定义方式不同。七大维度定位了制度资本在七维空间中的坐标,衡量了制度资本的相对质量,五大功能是制度资本七大维度的具体体现。

(四)企业、居民、政府三者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了供给侧改革

这里分别从人口结构变化和制度变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人口结构角度。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结合企业在城镇化中制度资本的长期性,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随之其消费方式和人群的需求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预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生,即从供给方面、生产者方面入手进行结构性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城镇化的进行促进并引导着供给侧改革。

第二方面,制度变迁角度。从企业在新型城镇化中制度资本的共享性和风险性来看,企业、居民、政府三者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更积极地促进了制度的变迁以及新制度的诞生。这种城镇化模式更加了解企业创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更加了解居民消费、社会需求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经过三方的不断博弈,最终产生的制度,一定是适应现代生产、发展与创新需要的制度,也一定是符合人们消费需求、有效供给的体制。所以,包容性城镇化建设促进了供给侧改革。

结合以上对制度资本的衡量和论证,本文给出以下建议:第一,为了促进城镇化建设沿着健康、积极的道路发展,应提倡以企业为主导、政府支持、居民积极参与的城镇化模式。通过上述论证,企业通过城镇化中制度资本的积累,不仅能够使企业、居民和政府三者共赢,而且促进了企业创新、制度改革等(即促进供给侧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政府应给予第三产业参与城镇化建设更多的鼓励和优惠条件。目前我国经济现状为第三产业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此时政府应更多地鼓励第三产业创业和参与城镇化建设。第三产业参与城镇化会大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而城镇化建设释放的大量的劳动力,结合上述城镇化模式、企业制度资本的合作性,这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杨宏山.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2016,(3):7—12.

[2]徐一遵,柯挺,刘晓峰,王昭,赵建,魏杨.供给侧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制度再造[J].中国经济报告,2016,(1):9—13.

[3]胡鞍钢,周邵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9.

[4]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32—36.

[5]冯毅.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有效制度供给[J].新产经,2016,(3):41—43.

[6]张占斌.包容性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3,(1):78—99.

[7]周阳敏.民营企业参与包容性城镇化中的制度经营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4):52—59.

[8]贺铿.包容性增长和科学发展观没有本质区别[N].人民日报.,2010-10-19(04).

[9]唐钧.包容性增长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N].人民日报,2010-10-14(02).

[10]钱凯.“包容性增长”的观点综述[N].经济研究参考,2011-04-26(06).

[11]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SteffenLehmann.CanRapidUrbanisationever Lead to Low Carbon Cities:The case of Shanghai inComparisontoPotsdamerPlatzBerlin[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2,(3):1—12.

[13]厉以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安定和谐[R].北京论坛主旨报告集,2012.

[14]辜胜阻.推进包容性城镇化人是核心钱是关键[J].中国合作经济,2013,(12):19—20.

[15]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16]吴敬琏.对《东亚经济改革的经验》一文的评论[J].改革,1995,(10):29—31.

[17]MatthewFlynn,HeikeSchroder,MasaHigo,AtsusiroYamada.Governmentas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Extending,Working Life in the UK and Japan[J].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014,(3):535—553.

[18]AddisuA.Lashitew.TheEffectofPolitical Connections on Credit Access:Does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J].Kyklos,2014,(2):669—175.

F20

A

1007-905X(2016)06-0034-23

2016-04-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14BJY049)

周阳敏,男,重庆人,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理论等研究。

猜你喜欢
包容性城镇化供给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家乡的城镇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