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笃君(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绿色发展理念下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考
蒋笃君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环境质量在人们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愈加凸显。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加强公民生态教育,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公民良好生态修养,在全民行动中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为最强大的生态合力,切实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态素养与生态软实力;同时,要强化生态法制化建设,强力开启绿色发展模式,确保人们尊享绿色生活,这既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公民生态修养;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众所周知,生态破坏严重、灾难频发、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蜕变致使人类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威胁。“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人的问题。”[1]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绿色发展将引导中国发展思维的根本转变,促使经济增长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绿色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加强公民生态教育,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公民良好生态修养,切实提高公民生态素质,全面启动绿色发展模式,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
两千多年前古代思想家庄子在《齐物论》中就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核心是倡导人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美丽中国建设同样涵盖了“天空更蓝、水源更洁、环境更美”的“天人合一”思想。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公民生态修养低的现实,建成美丽中国仍面临着以下困境与挑战:
(一)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盲目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实现,发展消耗成本较高,经济社会效益较低。此种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污染横行、雾霾肆虐、生态失衡等问题不断突显,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在不断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早在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强调依靠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与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同时,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质量的改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前进脚步。
(二)生态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美丽中国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生态法制化建设相对滞后,环境保护缺乏制度保障,这影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只有通过加强生态立法为我国的生态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从源头上改变相关法律法规碎片化、等级低的状况,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的支撑和制度保障。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上这些法规、制度等的实施必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5年正式制订了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创办了环境教育刊物《连接》,收集了世界高校及科研院所900多个生态教育机构300多万条生态教育信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培训大会,讨论并制订了国际生态教育培训计划,全面阐述了生态教育的内涵、途径及意义。生态教育理论研究源于西方,国外理论研究对我国生态教育理论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办了生态学专业,开始注重生态教育专业人才培养。1998年清华大学启动“绿色大学示范工程”,把生态教育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功利性导向造成对生态教育重视不够,加上我国生态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生态教育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家庭生态教育缺失、学校生态教育薄弱、社会生态教育漠视,导致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普遍淡薄,生态行为严重缺失,广大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激情与能力整体欠缺。
(四)公民生态修养普遍较低,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热情不高
绿色梦想,不仅仅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公民的。公民生态修养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民生态意识、生态理念、生态品格、生态道德以及环保技能和生态行为的综合表现,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的生态素养状况与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态势。公民生态修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要素,也是公民绿色发展观状况和水平的真实体现,良好的公民生态修养在整个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中能否产生深刻、持续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我国公民生态修养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而增强公民生态意识,规范公民生态行为。美丽中国建设不仅需要绿色发展的坚强理念,更需要践行低碳生活坚定的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公民的高度参与,每一个有担当的公民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懈努力。
追求绿色时尚、崇尚绿色文明,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又一主旋律,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启动绿色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法制化建设,构建现代公民生态教育框架,从而推进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建设。
(一)转变发展思路,全面启动绿色发展模式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人类绿色生态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将人类福祉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打破并扩展了人类财富、福祉、增长与发展质量的传统定义,将人类福祉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
1.推动社会绿色发展思路转变
我国生态文化氛围淡薄,美国生态学专家唐纳德·沃斯特认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3]观念、行为的转变是前提,绿色发展理念是公民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的基础,公民绿色发展观决定着公民生态素养的高低。绿色理念,贵在践行,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国正在从生态文明建设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建设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公民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要加强公民生态教育,通过开展“创建绿色家园,让绿色风行天下”等活动,实现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2.全面启动绿色发展模式转变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全社会形成节约、环保的绿色生活氛围。要全面启动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模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加快转型、经济增长模式尽快转变,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全面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发展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轨道上来,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绿色发展。
(二)促进生态立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美、英、法等发达经济体都十分重视生态教育,并颁布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要借鉴发达经济体的有益经验,加强生态法治建设,为推动我国生态教育、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制度层面上的保障。
1.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法制化建设
制度建设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与长期性。“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5]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本质在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唯有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法制化建设,才能更加有利于绿色发展在全国范围的强力有序推进,为促进绿色发展与建成美丽中国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2.健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通过健全和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严格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明确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建立政府生态责任机制,严肃生态监管,实行生态问责”[6]。要不断完善我国生态法制化建设,健全生态教育与生态惩戒体制,为推进绿色发展、公民生态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从而把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共享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三)加强生态教育,全面增强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
公民生态教育是全面提高公民生态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世界生态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的生态觉醒。“人的心理和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生态系统之中,与自然、社会发生着广泛的联系”[7]。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要通过加强生态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实现人的充分发展与生态系统改善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生态教育模式。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诉求、共同的利益所在,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并付诸行动。生态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教育,其内容涵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加强生态教育,在学习借鉴国外公民生态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模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公民生态理念,健全公民生态教育体制机制等,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树立绿色发展观,恪守生态文明红线,使全社会形成节约、环保的绿色生活氛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另一方面,科学制订系列公民生态教育教材。公民生态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国性、全民化特点,它覆盖面广,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周期长,是一项面向全体公民的终身教育。由于生态教育对象在年龄、职业、学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他们对教育方式、生态教材的要求多层次、多样化,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系列生态教材,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教育,以促进我国生态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注重生态,全方位培育公民良好生态修养
公民生态修养培育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与内在动力,公民生态修养状况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建成“美丽中国”的进程。毋庸置疑,要从根本上实现公民从传统被动的生态保护到积极的生态支持与生态自觉,离不开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家庭生态教育是公民生态修养培育的第一课堂
生态教育和良好生态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家庭是个人生态意识、绿色发展观形成的微环境,父母不但要注重对孩子生态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孩子生态行为的养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态品格,为培育公民良好的生态修养奠定基础。
2.学校生态教育是公民生态修养培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是师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是以凝聚师生为主体的生态单位”[8]。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打破传统教育的藩篱,还原生态教育的本真,将生态教育置于公共教育的优先战略地位,推进生态教育改革,使生态教育走出生态学专业的禁锢,把生态教育、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学校生态教育全过程,特别突出生态实践教学在生态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使公民养成良好的生态修养筑牢基础。
3.社会生态教育是公民生态修养培育的重要场所
社会是开展公民生态教育、培养公民绿色发展观的大课堂,有学者指出,“社会是公民教育的大课堂,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场所”[9]。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借助新媒体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理念,在全社会宣传和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绿色理念,践行低碳生活,形成绿色创新思维、法治思维,教育引导全体公民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绿色思维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外化为自觉行动。坚持从我做起,培育公民以生态意识为基础,以生态情感为驱动,以生态信念为支撑的生态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与生态习惯,全面培育公民良好生态修养,共同筑造中国梦的绿色底蕴,共同唱响美丽中国的绿色颂歌。
总之,要坚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公民生态意识,提高公民生态品格,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公民生态教育理论范式,创新培育公民生态素养的生态教育实践模式,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态素养,确保全体公民共享绿色生活,从根本上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民行动中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为最强大的生态合力,为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把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1]沈国明.21世纪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3][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5]闭薇娜,谭志雄.论资源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5—68.
[6]龚昌菊,庞昌伟.值得借鉴的国际生态文明制度[N].光明日报,2014-01-09(16).
[7]朱建军,吴建平.生态环境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34.
[8]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17.
[9]周国文,李霜霜.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5.
责任编辑嵩阳
责任校对张慧敏
D601
A
1007-905X(2016)06-0119-04
2016-04-05
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62400410239);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度“创新人才培育项目”支持项目(2015SKCX01)
蒋笃君,男,河南永城市人,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