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模型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2016-08-29 01:17朱玉芳乔其凡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郑州450000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00084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仰状态思政

朱玉芳,乔其凡,程 柯(.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郑州450000;.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00084)



基于P-S-R模型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朱玉芳1,乔其凡2,程柯1
(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郑州450000;2.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一、研究背景与观点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仰多元化的转变,作为我国青年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逐渐增多。这些80后、90后的学子,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青年力量,但处在青春期的他们也存在一些人生困惑和心理问题,比如,个体存在感不强与生命的空虚、欲望的增加与生命的焦虑、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生命的孤独等。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都有多年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经历,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大一迷茫、大二大三学习兴趣下降、大四焦虑”等“不幸福”的心理感受;学生们还认为“(官方倡导的)理想很丰满、(自身感知的)现实很骨感”,并且由于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偏重于纯理论的灌输和传授,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缺乏对个体的人文关怀,这也使大学生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1]。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大任务,需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2]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及其信仰的选择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及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当前大学生群体自我矛盾的“信仰缺失”状态说明: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信仰、意识形态及心理引导调适的研究基础

意识形态,是涉及“观念认知”的哲学概念,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信仰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的认知与反映,进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对于一定价值体系的信奉与追随。信仰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对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反映和观念认知,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信仰更加强调人们在精神层次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需要[3][4]。人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倾向,即信仰意识形态化[5]。因此,对于信仰状态的有效引导,应该是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关注对大学生信仰的引导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社会信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元化形态“个人奉献社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观念,嬗变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多元化”形态[6]。荆学民[7]、刘建军[8]、李向平[9]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民众需要面对如何在多元化信仰中慎重选择信仰、不同信仰的和谐融合以及如何重建信仰的问题。王丽[10]、张瑾[11]、宁小菊[12]等人则认为,应该重视从心理学视角看待大学生信仰引导问题,并主张从心理和情感沟通、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等途径,解决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

目前,针对大学生信仰及信仰缺失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国家及高校从“宏观”的理论层次展开的,其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成效还有待提高。今后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更关注与大学生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微观”问题,即大学生是否真正快乐、是否能够获得人生幸福,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三)研究观点的提出及研究设计

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激发了课题组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兴趣。2015年10月—12月,课题组针对大学生当前信仰状态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访谈和问卷随机调查,对大学生群体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79份,达到社会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对于样本数量及有效问卷的标准。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一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地位,但他们也认为高校思政教育更应该关注与大学生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个人幸福感、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引导等更为具体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及学习工作中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个人幸福感,才能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理想信念所带来的心理满足。二是大学生能够理智地处理社会不公、金钱崇拜等负面现象造成的干扰,不再以抱怨、逃避等错误方式应对干扰压力,而是愿意选择并坚信依靠个人奋斗能实现人生目标。大学生更加关注如何在当前压力下提升自身为信仰奋斗的具体能力。三是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调适个人心理状态、职业规划及学习状态,高校也应该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应当多从大学生心理与个人发展的“微观”方面出发,为其提供更为合理和人性化的引导。

二、构建大学生信仰金字塔层次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P-S-R模型

(一)“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模型

P-S-R模型,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94年共同提出的环境状况分析模型[13]。该模型框架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即一方面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从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状态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应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响应,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目前,P-S-R模型在环境、生态、地球科学等领域中被广泛承认和使用,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尚未被引入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相关研究领域。

(二)构建大学生信仰状态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响应效果P-S-R理论模型

图1 大学生信仰状态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响应效果P-S-R理论模型图

课题组尝试引入P-S-R模型,构建大学生信仰状态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响应效果的PSR理论模型体系(见图1)。其中,各类模型因子包括:其一,各种现实“环境压力”因素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影响作用(Pressure),这一类环境因素模型因子,正是我们多年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无法硬性规定、改变和控制的因子;其二,“高校思想阵地建设的主体——高校思政教育方”施加的各种响应措施(Response)、大学生有意识地自我响应措施(Response),这一类模型因子不仅仅包括常规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还应该注意发掘大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响应及自我调适方法;其三,当前高校大学生信仰状态(State)以及期望状态(State)′,这一类模型因子不仅仅是讨论一个混沌整体的信仰状态,而且是结合前述研究成果更为细致地划分大学生信仰的层次状态,并且动态地研究这些层次的现状表现,演化至未来期望状态的路径方法。

(三)大学生信仰状态的层次结构及模型因素互动影响机理分析

1.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大学生信仰选择状态应当区分出不同状态层次

以往国内外有关信仰的研究,没有类似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划分研究,而本课题组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认知的信仰状态,实际上划分为宏观崇高层次的精神信仰和微观实际层次的个人人生幸福感这两个层次,因此,课题组做出合理推断:大学生认知的信仰内涵状态S、大学生信仰选择状态的诸多压力因子P及响应措施R的作用影响,都应该具备层次性特征。我们尝试性区分有关信仰状态层次——S1代表宏观层次崇高理想信仰,S2代表微观具象层次的人生信仰(见图1),并且认为伴随着社会现实发展演变,S2更被大学生等信仰受众主体所关注和需要。

2.压力主要来源于外界社会竞争压力与社会不公压力

如图1所示,当前及未来短时间内我国在对外开放、全球竞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无法在短期内改变来自于社会的竞争压力Pa和社会不公压力Pb,这是经济社会效率优先的必然结果。虽然当前社会改革也极力促进社会公平、完善最低社会保障,但是社会竞争压力与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不公压力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大学生在应对这些压力的时候,过多依赖外界力量的支持辅助是不现实的,更多还是需要依赖自我适应能力及个人奋斗努力程度。

课题组有关“大学生在追求与实现个人人生理想与信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阻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人生理想与个人信仰所面临的主要压力中,排名前两项的就是竞争压力Pa和社会不公压力Pb,这也证实了模型因子的科学性(见图2)。这两类压力因子非常的具体化、生活化,不会对大学生崇高精神信仰产生冲击,而是作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产生有所偏颇的感知见闻和信仰认知——不公带来人生的不幸福感,进而使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状态表现为追求非常具体的“个人人生幸福”,而不是致力于实现远大的信仰理想。

图2 大学生在实现人生追求与人生理想信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阻力

3.压力另一主要来源在于信仰受众主体的个人因素

通过前述调查研究(见图2),我们还发现大学生自身认为的实现个人信仰选择的现实压力,除了明显的外界的、社会的干扰因素,还面临来自于自身个人影响因素的影响,这也恰恰能够说明P-S-R模型中有关的压力因子Pc、Pd的合理性,这是以往研究未关注到的新视角。以往有关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研究成果,并未深入研究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内部压力,然而这两类内部压力作用却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起到非常明显的影响作用。

4.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应对信仰层次的响应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有关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响应形式,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政教育,通过前述分析可知,该响应手段Ra主要作用于大学生信仰的较高层次S1;当前的响应手段并不能涵盖及对应更为广阔的大学生信仰基础状态层次S2,高校现有的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响应手段Ra,在抵抗外界环境压力Pa和Pb的时候出现明显的无力与错位,因而,当前思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有效关注大学生实际社会生活感知状态层次的Rb教学内容较少。

5.大学生个体应对信仰基础层次的响应能力较弱

从图3有关大学生认同的“个人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个人信仰选择首先非常注重“个性与自我”意识(排第一),其次是重视“个人努力获得成功”(排第二)。这说明大学生非常看中在个人人生信仰选择与建构过程中“自身内部的主动响应能力”Rc。结合前文有关“大学生在实现人生追求与人生理想信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阻力”的研究(见图2),调查结果中排名第五位至第八位的选项——E被忽略/不被接纳条件下自我奋斗欲望下降、F学习/工作兴趣衰减、H大多数人选择及时行乐时自我信仰选择出现无奈与迷茫、G能够带来个人成就感的自我内心力量逐渐枯竭,都证实大学生的自我主动响应能力Rc不高,而这一研究结果都已从诸多大学生心理案例事件中得到反映。

图3 大学生认为目前个人信仰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三、大学生信仰P-S-R模型从现实走向期望的理论推演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上述研究成果发现,外界压力因素P1、P2与自身内部压力因素P3、P4的干扰作用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响应措施R,这两个方向的影响路径最终都作用于当前大学生信仰状态S,但是由于两个方向的作用层次不对称,导致大学生个人信仰状态S呈现“倒金字塔”型状态:“塔顶(崇高信仰层次)S1”膨胀、“塔基(基础信仰层次)S2”萎缩(见图4)。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并不稳定、甚至随时有崩塌的危险,可见,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状态需要进行合理调适和引导。

当前大学生信仰状态呈现出的“倒金字塔”PS-R模型,并不是我们期望的理想模型,我们需要的是结构稳定的“正金字塔”P′-S′-R′模型(见图5),而且只有通过提高大学生个人内心响应“自我价值、自我接纳”教育R1,提高大学生信仰选择的个人辨别力R2,提高大学生职业/学业规划能力R3,并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R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5等应激响应措施,才能帮助大学生群体合理应对各种内外压力因素P对信仰状态S、尤其是金字塔中下层次的冲击,并把个人信仰状态优化调适至合理的“正金字塔”状态。

图4 “倒金字塔”现实状态P-S-R模型

图5 “正金字塔”期望状态P′-S′-R′模型

(一)针对信仰状态S′3的塔基层次,要增强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应激响应措施R1和R2

如果想要将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倒金字塔”状态S调整为“正金字塔”合理状态S′,就需加强作用于信仰金字塔中下层次S′2、S′3,尤其是塔基层次S′3的应激响应作用力。由内外因辩证关系可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措施能否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本人。

首先,当前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的“个人幸福感”是影响其信仰基础层次状态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国内缺乏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学普及教育及心理引导培训,大学生群体非常需要系统地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R1。高校思政教育应从这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R1。

其次,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非常重视自我辨别及信仰选择的能力R2。有关“大学生信仰状态”的调查显示(见图3):“个性与自我”排第一,“个人努力获得成功”排第二,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能够被尊重,也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选择自我信仰。高校教育则需要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尊重与认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其信仰选择的个人辨别力R2,使其在“个人独立判断”的基础上,获得“人生幸福感”,最终认可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针对信仰状态S′2塔腰层次,要完善高校及大学生的应激响应措施R3和R4

巩固与完善大学生信仰调适状态S′的“塔腰”层次S2,需要制定符合大学生实际特点及需要特征的响应措施,即大学生学业/职业规划能力R3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方式改革措施R4。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选择与认可的“人生幸福感”这一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见图6):“幸福生活/不管钱多少”排第一,“事业有成/回报社会”排第二,“学业有成”排第三,这说明:大学生选择与认可的人生幸福感与自身幸福生活的心理感受、事业/职业生涯发展、学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课题组提出增强大学生个人学业/职业规划能力这一响应措施,期望通过辅助的学业/职业规划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增强人生幸福感。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加强针对大学生信仰金字塔“塔腰”层次的教育响应措施R4,改革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

图6 大学生选择与认可的“人生幸福感”信仰

(三)针对信仰状态的塔尖层次S′1,要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激响应措施R5

为了避免我国陷入西方思潮“自由化”泥潭,即使当前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非常坚定,我们也仍需重视并改善有关大学生信仰“塔尖”层次的战略响应手段高校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5)。此外,课题组还同一些高校和学院的团委组织联合,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学校、学院官方公众号以及专项的心理、党建公众号发布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转载积极信息,开启平等、精确的沟通渠道,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项措施业已获得师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结语展望

首先,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大学生信仰状态调适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P-S-R理论模型,分析论证了信仰层次理论的合理性;并明确指出“人生幸福感”作为信仰层次的基础塔基内涵,对于大学生信仰体系的支撑作用;进而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手段及大学生个人的各种响应措施Ri,都需要有助于提升个人人生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内心逐渐强大、信仰逐渐坚定。这为当前信仰、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其次,本文从归纳演绎的角度,推演分析大学生信仰状态调适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P-S-R模型的“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作用机理,清晰展示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源”P及“主要的响应措施”R从左右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作用于“大学生信仰选择状态”S的影响,使之呈现出不稳定的“倒金字塔”状态,并从理论推理角度提出高校及大学生应当增添并加强一些有针对性的响应措施R1—R5才能弥补作用力失衡的现象,使得大学生信仰选择状态朝向期望状态S′改善,即形成稳定的“正金字塔”状态。

另外,本文以系统层次的视角,深入研究了需要弥补增添的具有针对性的响应措施Ri,即:通过把大学生和高校这两类不同的主体结合起来研究,系统分析研究了诸多管理措施(包涵大学生自身和学校等不同主体)对于状态S的响应作用的影响方式及影响强度,并以此作为制定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指导依据。

本课题所构建的有关大学生信仰调适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P-S-R模型,还处于理论构建阶段,尝试为学界提出研究信仰体系的新视角,也期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例如,可以首先集中精力研究R→S的多种措施,通过定量的主成分分析法探讨这些响应因素的影响层次及其影响强度,这对于改进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确立科学的响应措施实施序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P-S-R互动模型还有很多类型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路径和影响强度,也值得今后持续深入研究与探讨,今后还可以利用定量的Path Analysis分析法,继续深入研究“P→S→R”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类因果逻辑关系是否都真实存在。还可以研究状态S对于P和R的反馈作用层次、以及影响作用强度。还可以尝试探索研究调试后的信仰状态S、以及更为完善多样化的响应策略R,对于多种干扰源P的抵御强度、反作用强度等。这些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可以帮助国家及高校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预警防御机制,有利于推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1]梅萍.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102—105.

[2]人民网.习近平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30/c1024-26296464.html,2014-12-30.

[3]刘建军.信仰作为一种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2-08-31(5).

[4]荆学民,李旭炎.论信仰价值的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1999,(5):30—36.

[5]李晓荣.略论意识形态与信仰的关系[J].理论导刊,2014,(5):47—51.

[6]林晓,梅萍.建国以来大学生的信仰变迁与历史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20—24.

[7]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304—307.

[8]刘建军.不同信仰能否沟通和相融[N].中国教育报,2013-03-22(05).

[9]李向平,何子文.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信仰[J].社会科学家,2010,(4):8—13.

[10]王丽,韩凤鸣.信仰思维的心理描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8—22.

[11]张瑾,陈秀兰.在情感沟通中化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J].文教资料,2007,(21):48—49.

[12]宁晓菊.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96—99.

[13]何瑞珍,李若凝,朱玉芳,等.基于GIS和RS的嵩山森林生态旅游环境变化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3):91—94.

2016-04-10

2015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15JCWT04);2016年度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16A790008)

朱玉芳,女,河南长葛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乔其凡、程柯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信仰状态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思政课“需求侧”
状态联想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