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多方协同培养动力探究

2016-08-26 09:58梁福兴
高教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旅游业升级协同

梁福兴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民族旅游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多方协同培养动力探究

梁福兴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全域旅游”和“供给侧改革”时代,民族地区以观光探访、风情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已难满足注重内涵、讲究品质、崇尚个性、多样分层的旅游消费侧需求。民族旅游业朝着文化创意、个性定制、休闲度假、真实体验等多层面转型升级。民族旅游人才培养从注重服务接待、营销管理能力培养,转向强调创意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培养已成必然。教会学生理解民族文化,领悟时尚需求,善于协同配合,懂得创新创业,是民族旅游人才多方协同培养的动力目标。

民族旅游;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多方协同;人才培养动力

民族旅游多是游客对边疆村镇特色风情观赏、探访、猎奇、体验等“原汁原味”型的旅游活动;民族旅游业也多是农事劳作、节庆歌舞、餐饮特产、门票住宿等“资源消耗”型粗放产业。随着中东部地区全域开放、中高档次、新型特种、创新创意、深度体验等旅游业大量涌现,中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急需大量输送规划咨询、项目策划、商品创制、精细服务、舒适情调、环境体验、精品酒店、神奇民宿、雅致美食、娱乐演艺、养生康体、广告媒体、宣传图册等从中高端层面展现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创意活力的人才,以改革旅游供给侧积弊问题,满足游客注重内涵、崇尚个性、讲究品质、多样分层的旅游消费侧新型需求。创新创业型民族旅游人才培养,应当在“多方协同”“创意创制”和“创业创造”三个层面展开。

一、全域式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民族旅游人才培养背景

1.国内外悄然转变的旅游业“型”与“级”

(1)粗放、传统、单一型旅游业,向文化、创意、体验型旅游业转移。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旅游业的类型划分具有很大差异。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多将旅游业归类于文化产业(或称文化创意产业),认为符号形象、文化创意、参与体验是其最鲜明的内涵特征,全域开放、原味呈现、创新创造、普化关怀是发达国家旅游业最突出的特征;国内对旅游业的类型划分,尚未形成普遍共识,2012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正式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旅游业划归“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并与其他九大文化产业及其大类下众多小项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关联[1],因此,民族旅游业同样属于“文化产业”类型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目前,民族“内涵体验性”转型和“文化创意性”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方式。改变将优势资源奉为至上的传统、粗放、刻板、庸杂、无力的发展方式,走向以旅游消费侧为主体的全域、深层、新型、特种、个性、定制、创意、体验、真实的发展方式,多维度创造性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

(2)自发、小弱、松散型旅游业,向资本、智慧、全域式旅游业升级。旅游业级别,并不一定按照其产业规模和景区评定的标准来判断,而是以其产业发展的完备程度和规模效益来评价。由于交通设施、信息网络、通讯工具、经济实力、生活质量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大幅提升,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创意个人、智力集团等产业要素大量进入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业的“食、宿、行、游、购、娱”各个层面及其文化领域。资源竞争、产品竞争、市场竞争、资本竞争、管理竞争纷纷转向文化竞争、智力竞争、创意竞争、创新竞争、服务竞争。国内外发达地区旅游业,已经转型升级为以满足旅游市场个性化、真实性、体验性、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消费为核心的全域式休闲经济、符号经济、形象经济、创意经济、真实经济、体验经济,这种以消费需求侧为核心的符号经济、创意经济和真实经济,在国外已经获得20多年快速发展,国内发达地区也有了10年扩散[2]。然而,中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传统、保守、小弱、松散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民族地区四星级、五星级民族旅游乡村和4A级、5A级民族旅游景区的出现,喻示着中西部地区自发、小弱、松散型民族旅游乃至整个目的地,想要走出目前困境,必须转型升级。

2.中西部民族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

(1)桃源神话破灭,梦在远方消失,迫使民族旅游业向内涵转型。交通不便、网络不通、信息不畅、经济不发达时代的中西部民族旅游业,主要以传统村寨、遗产古城、自然遗产地为旅游吸引物,强调“原汁原味”和“桃源梦幻”特征。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推进,游客梦想中的伊甸园、世外桃源、远方家园的幻想已经彻底破灭。香格里拉、雪域高原、藏羌风情、玛雅文明、太平洋部落等所谓的“异乡情结”和“心灵圣殿”都已经不复存在。因此,现实型、自然型、原态型民族旅游,必然要被内涵性、艺术性、符号性、创意性民族旅游所取代。然而,如何系统、深度、艺术、原真地为旅游者重构一个“远方的梦”,自然而然地就被提到了内涵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重新加以研究、认识和理解。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丽江纳西古城的风情体验、四川九寨沟的藏羌风情、拉萨布达拉宫的佛教圣殿、台湾原创的《赛德克·巴莱》影视基地、成都宽窄巷子的旅游街区概莫如此,民族旅游转型升级,急需规划专家、投资主体、项目总监、创意个人、演艺导演、管控高手等别出心裁的原真性构筑和内涵式提升。

(2)旅游范围扩大,产业链条延伸,推动民族旅游业朝创意升级。“啃食资源”“简单复古”“贪大求豪”甚至“丧失自我”,是中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四大致命伤。桂林龙脊梯田、大理白族街区、汶川羌族新村、瑞丽傣寨风情、喀纳斯湖区牧村的民族旅游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产业链始终没有得到延伸,地毯式铺开并啃食资源的现象严重。作为我国南方古人类大遗址旅游典范的桂林甑皮岩遗址扩建规模比原来增长4倍,但是并没有能够真正体现大遗址旅游的文化精神实质。四川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是成功的,深圳中国民俗村是成功的,其经久不衰的真正活力除了历史文化真实内涵之外,决定性的吸引力还是源于文化创意团队对历史遗址和民俗文化的透彻性理解及其创造性表达。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原本难以看到侗族文化的蛛丝马迹,要想了解侗族风情或体验侗族文化,只能远去程阳侗寨或者肇兴侗寨去才能实现。然而近年来,经过政府引导、专家规划、学者研究、工匠创造,三江县城神奇地出现了原汁原味的鼓楼广场、人来车往的风雨大桥、精美别致的侗族鸟巢、沿江展开的侗风街市、延绵千米的侗画长廊,鸟语歌鸣的侗人歌场,原真创意使侗族油茶业、红茶业、歌舞业、餐饮业、手工业得到快速升级发展。

二、民族旅游业人才市场现状及其培养目标转型升级

1.民族旅游业市场不缺操作而缺创新创造人才

“研究生比不上本科生,本科生比不上职专生”,这是旅行社、酒店、景区、客栈等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服务接待和经营管理能力非常负面的评价。当然,其着眼点主要是针对导游、计调、前台、后勤、餐厅、客房、酒吧、会所等动手操作能力和服务态度而言的。从高校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层面看,目前我国高校本硕阶段主要强化学生在旅游项目规划策划、旅游产品研发设计、旅游企业管理营销、旅游商务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素养,真正一线基层的服务、接待、操作性事务,是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在旅游服务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和旅游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的环境背景下,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到底如何建构,才能符合旅游市场需求侧和消费侧的需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旅游规划、策划、咨询、研发、设计、编撰、制造、演艺、商品、广告、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难道就不是本硕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吗?难道中西部地区高校培养深谙民族历史文化、懂得文化人类学原理和创意创新产业知识的本硕人才就不是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层面人才需求的对象吗?那么为何我国大型综合旅游实体年年高薪揽才却招不到真正有用的高级别管理人才呢?看来,不是旅游市场基层一线缺乏人才,而是高端层次少有能够独挡一面且能协同创新的高级管理人才。

2.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升级

民族旅游业与一般旅游业最大的区别,就是环境背景原生性、民族文化差异性及其风情技艺独特性所带来的新奇感以及探索发现吸引力。民族旅游业人才与一般旅游人才的最大不同,就是是否了解相关民族文化的背景性、差异性、原真性、新奇感和发现感,是否能够采取措施解决民族环境下所遇到的问题。

民族旅游业人才,需要系统、全面、深入地懂得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技艺等方面的新异性及其存在价值,能够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经济学、环境艺术学、旅游管理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解释、展现并解决民族旅游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于所涉相关知识和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高职、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对其素质能力要求有着明显区别侧重。参照欧美日韩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路径[3],笔者整理出一个较为简约的人才差异对比表(见表1),通过表格对比,能够明了论述职、专、本、硕、博不同层级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明确从底层到顶层的多级人才培养路径及其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方向。

表1 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其特殊技能分层对比一览表

推动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意骨干人才,应当是以本科、硕士(包括MTA)为主体的人才群体。这两个层面人才的创新力培养,需要通过“政、校、企、研、用”多方协同创新项目课题来完成,在硕士层面重点培养民族旅游规划、策划、研发、设计、编撰、出版、预测、管控等方面的创新创造能力,在本科层面重点培养民族旅游市场、营销、管理、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演艺、广告、策划等方面的创新创意能力。本硕层面的创新创意人才,是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关键性智力要素,是推动传统粗放的民族旅游业向个性化、定制化、真实性、体验性、深层次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力保障。

三、民族旅游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多方协同培养驱动力

“一般情况下,文化在旅游产业经济中的延展主要体现在旅游工艺品方向、人文景观、特色旅游产品等方面[4]。”尽管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要受到“文化多样性保护需求、民族文化的私密性、民族文化的时限性”等多种限制,可是中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走向民族旅游休闲经济、符号经济、创意经济、形象经济、真实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创新发展轨道。这一创新发展轨道,也是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转型升级培养的基本行动路向,其关键支撑点和内力驱动点,需要由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协同平台、项目课题、技能特训、检验测评等六大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加科学的实施来完成。

1.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支撑点

为适应民族旅游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目标,民族旅游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以下六大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寻找科学合理的主要支撑点:第一,在师资力量配备上,需要体现专科实用操作、本科策划管理、硕士创意创新并适应不同层级的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及其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层次目标;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重新调整设计不同层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并通过协同创新主体多方课程资源配置,充分体现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侧重点、着力点和差异性;第三,在多方协同平台上,充分考虑“政、校、企、研、用”多方协同主体间共同的协同创新目标,建构彼此都能有所作为并获得交流、沟通和协作的平台;第四,在项目课题纽带上,通过多方协同主体间共同的项目课题运作,提升不同层级民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创意、创造能力;第五,在特殊技能训练上,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民族旅游业转型提升所需的特殊创新技能持续训练,体现民族旅游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第六,在检验测评上,面向转型升级后持续创新发展的民族旅游业需求标准,机动性地提出可调控的人才培养质量检验测评体系,宁缺毋滥、宁简勿繁,充分预留人才自我提升、创新发展的潜力空间。

2.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驱动力

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力驱动点,主要在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协同平台、项目课题、技能特训、检验测评等教育资源要素的具体操作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国民族旅游管理人才教育尚无此种模式可供借鉴。民族旅游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几乎都是针对地方民族旅游业创新发展需要,随机地将民族学科课程知识理论穿插于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风景园林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或选修课之中,向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传输的。因此,学生很难获得正规、系统和有深度的民族旅游业特殊技能训练。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宁可精简、合并旅游管理学相当部分的资源配置,也要将“民族”“文化”“创意”“设计”“科技”“艺术”等核心驱动力系统,有机融入民族旅游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多方协同培养的资源配置体系之中,以形成“六大驱动力”,促进从高职到博士人才的快速成长涌现。表2初步构拟出不同人才层次实施多方协同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方案,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目标路径的差异。

表2民族旅游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多方协同培养框架体系一览表

李庆雷等人认为“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创新能力较低,旅游业科技应用与研发水平不高,旅游科技发展亟需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应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技术扩散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辅助,重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大力推进模仿创新,积极培育自主创新。现阶段应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科技、教育、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形成合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培育旅游科技应用与创新示范企业,推进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数字化旅游城市试点建设[5]。”现代技术融入民族旅游业之中,并与文化、艺术、环境、景观、设施、设备等创新融合已成必然。因此,人才培养内驱动力要素中,互联网+、大数据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应用技能,与旅游业的民族性、文化性、艺术性融合应当得到强化。民族旅游学,不应只是单纯的民族、旅游、经济、管理等学科的融合,更应包含人类精神、环境艺术、文化创意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民族旅游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协同平台、项目课题、技能特训和评估检测等驱动力层面,都需要考虑政府、高校、企业、院所、社会、学生以及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人之间的相互协同,在理论性教学系统下,嵌入大量创新创造和实践操作性课程要素,不能沿袭以往只关注服务接待、经营管理知识系统的传授,更要将重点凸显在旅游项目设计、文化创意策划、科技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创造型能力的培养和检测。民族旅游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应将旅游管理学、文化人类学、应用科技学相互融合,构拟符合需求侧结构性需要的多目标、多主体、多层面协同培养方案,引导不同层次人才成长,朝着既能满足个人兴趣特长和创新发展需要,又能满足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方向努力,产生大批既懂得地方民族历史、文化、风情、民俗知识,又懂得互联网、大数据、媒体、广告、艺术、演艺、编撰、设计等技能,更能够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创意、研发、制作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责任编辑:王金明)

[1]国家统计局. GB/T 4754—2011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S].北京:国家统计局,2012.

[2]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毕崇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8-21.

[3]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15(4):56-62.

[4]孙嘉欣.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业经济发展中的延展性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6):109-112.

[5]李庆雷,娄思元.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科技支撑——以云南省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7-21.

The Dynamic Research on Multico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LIANG Fu-x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In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tourism" and "supply side " era, national tourism which with “sightseeing” and “experience” as feature is hard to meet the tourists demand who focus on connotation, exquisite quality and advocating personality, The 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ersonalized custom, leisure vacation, real 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 National tourism talent training from focus on service reception, marketing, management ability, to emphasiz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cultivation has become inevitable, to teach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grasp tourism demand, good at coordination, know the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should be a national tourism talents cocultivation of dynamic target.

national tourism;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ulti-party collaborative;talent training motivation

G650

A

1671-9719(2016)7-0028-05

梁福兴(1963—),男,壮族,广西荔浦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经济。

2016-04-20

2016-05-04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协同创新模式下广西民族旅游人才培养研究”(2013JGZ134).

猜你喜欢
旅游业升级协同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回暖与升级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