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资料室的创新发展

2016-08-26 05:45舒扬
云南档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舒扬

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资料室的创新发展

■舒扬

摘要:本文简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资料室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发展方向:跨界融合,服务创新和知识创新,提出了高校资料室学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新内容与新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资料室建设服务

高等学校院系资料室(以下简称资料室)是学校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机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学校图书馆的统筹指导下,高校资料室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风采。

一、新时代、新契机

1.推陈出新,融合开放

2015年12月31日,为了适应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和规范高校图书馆工作,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作出了新的阐述:“高等学校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文件同时规定:“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资料室),分馆(资料室)受总图书馆领导或业务指导,面向全校开放”[1]。

与2012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比较,2015版《规程》取消了旧版中关于高校资料室的独立条目,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对资料室的指导与统筹,彰显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的发展方向——融合与开放。

2.创新驱动,重塑形象

众所周知,在高等学校,资料室的行政管理一直隶属于不同的院系和学术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单位的教师、学生与研究人员。除了部分已按学科整合为专业图书馆的资料室外,大部分资料室都存在人员编制少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一名专业人员要承担从文献采购、分类、编目到流通阅览、管理利用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只能应付基础性工作,难以在知识服务和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互联网+”时代为资料室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动力与契机。以读者为中心,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信息服务的深度融合,是资料室摆脱困境、重塑对外形象,提升研究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新形态、新发展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信息技术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正日益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具有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特点的“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无所不在的网络、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数据和知识共同驱动着无所不在的创新,为传统资料室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平台。

1.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就是跨界,就是开放,就是融合。连接一切则是“互联网+”的追求。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馆(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室(资料室)相连、室(资料室)室(教研室)相连、书(实体图书)书(电子图书)相连、图(图书)档(档案)相连,大大丰富了资料室的专业学术资源;学校信息中心的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库以及互联互通的图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资料室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和知识共享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平台。

2.以人为本、创新驱动

“互联网+”为资料室创新信息传播手段提供了新的技术与工具。在图书馆(资料室)门户网站、第三方网站、社交网络和移动平台上建立阅读俱乐部,开设专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开发信息推送、图书检索、新书报道等服务功能,可以让读者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充分享受具有“交互、即时、精准、个性化”特色的信息服务。

3.数据挖掘,知识创新

“互联网+”时代,海量数据渗透于不同专业领域,具有种类多、流量大、容量大、价值高等特点。资料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获取渠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开展专业数据分析研究,揭示数据潜在价值和用户潜在需求、促进专业数据增值利用。

三、新探索、新突破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数字文献已逐渐成为广大读者的重要阅读载体。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来源、类型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继续做好传统印刷型出版物采编工作的同时,资料室的专业馆员开始致力于借助网络平台与数字技术,建设高、深、精、专的学术信息数据库,为国家创新、城市创新、行业创新、学术创新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

1.全面收藏,应收尽收

与图书馆不同,资料室的资源建设始终聚焦专门的学术领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资源内容方面,不仅要通过购买等方式系统收藏传统的元典、经典、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学术期刊、报纸等正规出版物,也要搜集在各类媒体上发布的专业学术会议报道、国内外同类专业机构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等信息,以及网站网页、专业搜索引擎,乃至学位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总结、教学成果和师生的科研成果等内部资料。载体类型上,不仅要收藏传统纸质文献,还要收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业数据库、缩微胶片和教学科研活动中产生的音像记录等新型文献资料,并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内部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服务。以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资料室为例,该室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的冷战史研究资料库,收藏大量解密的苏联档案文献和来自美国和日本、韩国和东欧等国的解密档案文献,已经具备检索和运用多国档案文献进行“国际史”研究的条件,并面向社会开放。又如被誉为“中学校长黄埔军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资料室,不仅藏有大量与基础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有关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专业期刊等公开出版物,还完整收藏了历年参与研习和培训的中学校长的研究成果,教研活动计划总结,以及教学科研活动专题音像资料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录,作为学校图书馆、档案馆收藏之延伸与补充。

图一:高校资料室文献资源类型与来源

2.互联共享,协同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生态环境为资料室与图书馆,资料室与档案馆、博物馆乃至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管理机构提供了互联共享、协同创新的新常态。不同的机构与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术资源和专业数据进行不同方向与深度的分析,将有利于产生新的知识,推进学术资源与专业数据的增值利用。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在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统筹下,各院系自购的文献资料都按统一的著录标准录入学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建立了全校统一的藏书体系,促进了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合作与共享,扩大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的利用范围。图书馆还携手学校档案馆,通过学位论文的回溯建库,建立了完整的历届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平台和数据库的学位论文元数据接口开放元数据”[3],并将元数据接口嵌入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查询系统,直接向社会开放,使社会考生能够在招生信息查询系统中直接查阅所有导师指导的学位论文数量、选题、研究方向、论文摘要及评价等信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3.创新驱动,提升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连接一切”为高校资料室研究、丰富学术信息资源开辟了新的疆域,为研究人员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任意翱翔插上了翅膀,但同时海量信息的筛选处理,也成为随之而来的一大难题。为此,高校资料室的专业馆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更好地适应学术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新业态。

一要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时代资料室工作的重点是要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分析、归纳、筛选出新的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料室的专业馆员应具备应用统计工具和数学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利用信息组织的新技术,如主题图技术(一种信息组织方法,结合了传统知识组织方法和语义网技术优点,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知识结构[4]),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术资源,并通过可视化加以全面展示,促进资源的增值利用。

二要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专业馆员应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了解处理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工具、机器学习、非传统型数据库的应用工具,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编辑与传播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既懂管理、又懂专业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推进资料室的业务创新,适应高校资料室一人多岗的管理模式。

三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专业馆员应具有与不同学术机构和读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关系;探索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读者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专业馆员还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尽己所能为研究人员和师生查找、评价、利用各类学术信息资源,有效解决教学科研中的学术问题提供专业帮助。

唯有如此,高校资料室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2015-12-31.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2002-02-21.

[3]李欣,姜爱蓉.大学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再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

[4]王蒙,许鑫.主题图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京剧、昆曲为例,图书情报工作[J].2015(7).

[5]迪莉娅.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

作者单位: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