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旗
时代精神与吴澄情怀
■高旗
上世纪80年代末,党史研究的一个关注方面是挖掘档案资料,从微观处考证和论述历史的细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因此地方党政机关大力开发“红色资源”,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人文精神成为党史研究的一个新的内容。从学术角度看,挖掘提炼革命精神的内涵不失为时代要求的价值观,所以恰当地挖掘、概括中共党史、地方党史人物的革命精神,在当今社会转型期思潮多元、利益多样的复杂形势下,可以发挥党史的政治引导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道德示范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澄同志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她的精神风范,是那个时代中国革命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是云南地方党组织长期奋斗,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中国梦”的一个杰出体现。
吴澄1900年出生于昆明一个书香家庭,她出生这一年,正是八国联军侵华、国事民生危难之时。一岁那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岁那年,滇越铁路通车,那时“铁路到哪里,势力范围就到哪里”,云南成为法国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11岁那年,云南辛亥“重九起义”爆发,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风潮席卷云南,“除旧布新”的精神一度震撼云南三迤之地。15岁那年,“护国运动”在昆明首义,全国响应,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也启迪了吴澄反帝反封建的梦想。这是吴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根由。
吴澄十六、七岁的时候,看到云南地方实力派的争斗倾轧,云南人民并未摆脱地方军阀统治下的贫弱落后,她在思索,辛亥革命后的云南怎么不能带来民生的改善、民主的希望。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民众的屠戮与压迫,使吴澄进一步思考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这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五卅”爱国运动,成为“五四运动”后又一次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高潮,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也激励和振奋着年轻的吴澄,这应当是吴澄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战士的时代契机。
在思考与探索中,吴澄考入了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文科预科班,成为云南最早跻身于高等院校的女性之一。置身于高等教育之中,作为一个世俗常人,这已经是一种理想,但吴澄还有更高的救国拯民理想,尤其是唤起女性的“鸿鹄之志”。
1926年8月,吴澄在挣扎中作出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未来要冒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去投身于解放大众的事业中。抛弃自己的生命,追求民族的解放,这是“先天下之忧”的崇高境界,这是那时整个云南地方党组织主导性的党性追求。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至今还给我们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也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1926年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九周年之日,在昆明平政街节孝巷一个不起眼的小院中,召开了中共云南省第一次党员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26岁的吴澄担任了“特支书记”,成为云南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她以“共产党人不是来做官,而是来做事”为信条,发起、创办了云南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声》,致力于男女平等,呼吁妇女解放,这位东陆大学的女预科生,以热情洋溢的文笔,发表了不少抒发女性心声的文章,激励妇女走进时代的大潮,名噪一时。
1927年7月,在云南特别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党中央派遣王德三为特委书记,吴澄担任妇运委员。这位学生出身的委员,从机关深入到滇南的蒙自、开远,深入到彝族、苗族地区,学习民族语言,躬身田间地垅,宣传发动群众,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工作十分出色。省委负责人李鑫同志曾赞叹“吴澄是个女同志,可是她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这些男同志,谁又比得上她”。吴澄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云南地方党组织坚毅刚卓精神的体现。
1930年冬,由于叛徒的出卖,吴澄和她的丈夫——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委员、团省委书记李国柱一道被捕。这对结婚才一年多的夫妻,艰苦的斗争环境使她们难有时间享受彼此深深的爱情,现在在敌人的牢狱中,在死神濒临之际,吴澄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一束用红线扎起的黑发,包在用自己的鲜血画上红心的小手帕中,托人转交给李国柱,表达深深的夫妻爱、同志情。
10余天后的1930年12月31日,吴澄夫妇同被捕的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王德三等一道,壮烈牺牲。当时吴澄已有身孕,反动当局残忍地杀害了两代人。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吴澄是一个高尚的典范。这种信仰的精神,人格的力量,正可以史为鉴,使我们后来者增强党性,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
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